区域作为幼儿园环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除集体教学外对其进行个别化指导的方式,还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延伸。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去组织和指导幼儿在这个空间内进行自由的选择、操作、体验和探索的活动。
科学区活动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的一种体现形式。科学区种类丰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科学区类型,并且伴随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幼儿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丰富幼儿科学知识,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完善幼儿园科学区的物质环境创设
教师在创设科学区时,要根据整个园所或教室大小、朝向以及幼儿人数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为有关科学探索的活动区域选择适宜的场所,因地制宜,此外,科学区还应该远离喧闹区域,选择在较为安静的场所,最好设有独立的科学区活动空间。
幼儿园科学区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有的需要充足的光照,如植物的生长;有的会用到水、电等资源,所以在选择科学区的位置时 ,要考虑临近光源、水源、电源。同时,科学区的探索活动需要幼儿注意力集中,有耐心,因此还要考虑远离喧闹、嘈杂的区域。此外,还应该适当的拓展科学去活动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利于科学发现和探究的环境。
活动区形式的活动较幼儿园根据课程组织的集体教学来说,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这主要表现于孩子能够自主的,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科学区的种类必须丰富多样,增设和科学相关的区角提供给幼儿更多的选择,才能吸引幼儿进入科学区进行探索和观察,才能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科学区的活动主要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因此材料的提供至关重要。
第一,材料的来源要多样化,不同的材料获取途径对幼儿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如: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幼儿提前熟悉材料,激发幼儿对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第二,材料的投放方式可以多样化,不同的投放方式给幼儿的体验也是不一样,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或给定主题,在情境或主题中提供具有探索性的材料,比如“磁铁找朋友”“我们用磁铁可以从玻璃杯中拿出那些东西” ,此外还可以采用开放式和分层次的呈现方式。
第三,材料的种类要丰富,如让幼儿“制作不倒翁”,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供幼儿探索发现,如塑料的、金属的、泡沫的等等,多种不同材料的提供也会增强科学区的可探索性,同时还应考虑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贴近幼儿生活。
此外,材料更新要及时,但并不意味着固定时间更换,可以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机动性的更新,对于幼儿喜欢的材料可以适当增加探索的难度,同时还应注意根据日常活动中生成的问题更换材料,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潜力。
科学区活动需要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就目前来看,不仅活动时间的多少要合理,还应该适当的增加幼儿进入科学区内活动的次数。科学发现和探索的时间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教师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幼儿正专注于某一个实验操作而活动时间结束时,教师可以多给予其一些时间。另外活动开展次数也应有所增加,如观察的事物是某一个周期内的变化,可能就需要多次进行。这也是提高科学区利用率的一个途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幼儿进行科学区活动时,更多的时间是幼儿在进行自由的摸索,但幼儿受认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法去介入,进而引导幼儿继续科学探究,但是,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以不阻碍幼儿活动为前提,选择某种适当、间接且隐蔽的方式介入。如幼儿在某一探索活动中一直没有明显的进展,教师可以以某一角色的身份介入,通过询问的方式给出建议,或是同幼儿进行平行活动,幼儿通过观察教师的做法,获得解决的办法。
在日常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的组织幼儿进行活动的评价和反思,让幼儿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互相交流和分享活动中得来的经验及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和引导,共同总结和反思活动中的问题。如探究物体的沉与浮活动,教师提问“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什么东西会浮起来”,通过评价和反思,可以达到活动的目的性,知道重物会下沉,轻物则会上浮。
三、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
教师科学素养不高会导致教师科学知识结构水平偏低,对科学区的创设和指导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论支持,而教师虽然在科学活动中需要居于“幕后”,但依然是科学区活动的关键人物,因此,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专业知识水平,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科学知识培训的机会;其二,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科学活动经验的交流,相互学习;其三,开展关于创设和使用科学区的专题讲座;另外还可以与优秀幼儿园所进行合作,组织教师去观摩学习。
在区域活动中虽然处置环境的创设是活动开展的物质前提,但幼儿的心理环境创设也不可忽视。教师有责任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放松的探究氛围,正如洪秀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强调,“在科学区中教师主要工作不是指导,而是耐心的等待和观察”,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幼儿探索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并且允许幼儿“错误”答案的发生。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某种“错误”时,教师需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看待“错误”,只要没有对他人的安全造成威胁,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是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失败感。在这种安全、放松的环境中不会给幼儿带来探索的压力,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科学观察、操作、探索,能满足其对寻求答案的渴望,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在科学区概念中就有强调,科学区是专为幼儿创设的,这意味着幼儿主体性必须得到保证。在科学区中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除了幼儿可以有自主探究的权利,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体现:第一,让幼儿参与材料的准备过程,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自身增加对材料的熟悉度,还能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二,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整理,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第三,让幼儿更具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区,而不是通过教师指定;第四,允许幼儿参与到科学区规则的制定,可以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自觉遵守相关规则。
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首要条件是需要幼儿园及教师对科学区足够的重视,常言道“态度是行事的先决条件”,若没有正确的态度,创设出的科学区也可能只是个“花瓶”,只有对科学区创设摆正态度,有创设的责任心,才能细心并且按照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去做,才能创设好科学区,也才能给予幼儿科学合理的活动指导。
四、科学的管理区域
建立科学区规则,幼儿在科学区进行自主探索过程中,各活动区人数不均,随意丢放材料,带着材料材料到处乱走,大声说话的现象是有发生,因此,科学区需要设立相应的区域规则,首先,可以在每个区域设立进区卡,每个区的规定的人数与进区卡数相同,避免人数不均的情况发生;其次,张贴进区的注意事项,如,不能随意丢弃材料,不能大声喧哗等,来约束活动中出现的不好行为;最后还要注意规则的展示方式,如“图文并茂”的方式,方便幼儿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