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
从古至今,分享行为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随着人类的出现,分享行为也随之出现,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处和睦的必须,最初,成人对于分享行为并不重视,仅仅只是认为这是一种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分享已不能仅仅存在于美德一说,而是要融入生活,真正做到分享,当分享已然成为了一种社会生活的需要,分享行为也逐渐开始被重视。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而且研究也证明,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中的家长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要大大高于幼儿园。因此,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形成有效积极的家园合作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意义
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能够促进幼儿和伙伴关系友好和睦,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在分享方面做的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和帮助他人方面也做得很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从而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此外,有很多的幼教期刊在很多方面对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作过研究,在家园共育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并不是太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家长引导幼儿具有分享行为的意义。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比较宠爱,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所以要什么就有什么,基本就是独享,也不需要分享。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从“家园共育”这个角度,能够反映出很多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通过此次研究,不仅可以为幼儿教师解决一些培养中的各种困惑,而且借此让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注重合作的意义,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编写量表、问卷对幼儿、教师、家长的相关情况及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取得真实性^^文档。
2.文献法: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理论学习,查阅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文档来更新教育理念,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合理、有效。
3.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不良社会行为并给予及时纠正辅导。
4.个案分析法:对特殊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个性的、共性的特征。
5.总结法:教师从行动研究中进行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五、^文档提纲
引言:分享行为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设计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三、现状描述
(一)国内现状描述
(二)国外现状描述
四、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原因分析
五、思考与建议
(一)从幼儿园的角度
(二)从幼儿教师的角度
(三)从家长的角度
六、参考文献
[1]罗仙玉.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J].幼教研究,2010(1) .
[2]黄芳.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养成中环境的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12) .
[3]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2005(12) .
[4]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
[5]田莹莹.论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1(8) .
[6]周稽裘.从理念到行为[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114-116.
[7]刘晓东.将“百草园”还给儿童[J].幼儿教育,2005(6):1.
[8]朱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2-66.
[9]陶行各.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3-27.
[10]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杨汉麟,周才.国外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3-35
[1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2
[13]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74
[14]朱蓓凌.儿童入园适应与儿童社会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9).
[15]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分享合作篇[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陈会昌.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和行为书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7]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18]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1998,(1).
[19]陈莉.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12).
[20]王任梅.幼儿谦让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6).
[21]曾莹.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
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开题报告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