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背景;
同伴矛盾是幼儿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就矛盾本身来说,一方面其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其存在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矛盾是社会人际互动的一种,在这种互动中,儿童双方若能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积极协调,便能有效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矛盾事件如果在当事教师的干预过程中得到恰当解读,那矛盾的发生便凸显出其正向功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幼儿的同伴矛盾解决策略日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往的认为幼儿矛盾是一种不良行为的观点已经被取代。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身体、认知及其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当然,在游戏中幼儿之间也不可避免的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帮助幼儿解决这些矛盾关系游戏的开展和幼儿的体验。然而目前关于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的矛盾解决策略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通过研究可以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缺,丰富相关的理论,为幼儿矛盾解决策略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3)实践意义
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一直是最令幼儿教师感到困扰的班级管理问题之一。从教师的角度对幼儿同伴矛盾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教师班级管理的实际困难、并能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在对幼儿同伴矛盾的发生价值认识上,相关研究学者对幼儿同伴矛盾所蕴含的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发掘,同时对矛盾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表达了积极的态度。
(1)对幼儿同伴矛盾的价值认识
常娟娟(2008)认为矛盾并不等同于攻击性行为, 它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一种体现, 可以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孩子会在每一次矛盾中获得可贵的经验,会在每一次矛盾中发展出初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矛盾还令幼儿学习体察对方的愿望和要求,用更合理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常娟娟.幼儿矛盾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8(6):24.]
(2)幼儿同伴矛盾中的教师干预行为
岳训涛(2011)总结了教师解决幼儿纠纷易出现不公平公正现象的原因:教师忙于推进教学环节,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正误判定;幼儿语言表述能力不足,导致教师误解纠纷事件;或是纠纷双方强弱之分反差过大,强势的一方将原因归咎于弱势一方,而弱势方无辩解能力导致教师处理不公。[ 岳训涛.幼儿教师公平公正解决幼儿纠纷的方法与策略[J].科学教育,2015(3):87.]
(3)对教师如何恰当干预幼儿同伴矛盾的认识和建议
教师干预行为深刻受其教育观念的影响,黄蕙兰(1994)认为教师在处理幼儿矛盾的过程中,首先应以的科学的儿童观看待幼儿,不能以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标准要求幼儿,并且应鼓励幼儿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岳训涛(2011)提出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幼儿发展差异,并要认识到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尽量避免因自身对幼儿独自特点的喜恶影响教师对幼儿同伴矛盾公平公正的解决。赵美凤(2005)认为教师树立正确的矛盾观,要把幼儿间的矛盾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看待和利用。
田崔迪(2010)通过对大班幼儿同伴矛盾的研究观察,对教师提出了若干建议:首先教师应具备专业眼光,将同伴矛盾看作一种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隐形课程;其次教师应使幼儿在一个安全的解决情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最后面对大班的幼儿矛盾教师应避免简单评判,应详细了解矛盾事件给与积极引导,在合适的时机还应放手让幼儿自主解决矛盾。
还有许多幼儿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教师应对幼儿同伴矛盾的方法与策略,章珍(2012)以幼儿园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提出幼儿教师应树立科学的矛盾观念,明确教师干预的目的,把握好干预时机并运用科学方法干预。[ 章珍.如何正确干预幼儿同伴矛盾——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2 (3):26.]
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的崔峰老师(2008)和山东省菏泽市妇联实验幼儿园的张红梅教师 (2008)分别结合自身对幼儿同伴矛盾的干预实践,进行方法总结,他们都认为“自然后果法”和“体验迁移法”是解决幼儿同伴矛盾的有效方法。
2、国外研究
对幼儿矛盾的研究最早出现在 H.C. Dawes 在1934年对学前儿童的 200 个矛盾事件进行的观察,分析。其后几十年内,心理学家们将研究的重心定位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亲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对幼儿同伴矛盾研究较少。在随后的80年代初、中期为研究同伴矛盾两个集中期。
(1)教师对幼儿同伴矛盾的干预行为研究
在教师干预的时间与时机选择上,Malloy 与 McMurray(1996)研究了混合班级中(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同伴矛盾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幼儿争执的一开始就干预以帮助解决矛盾,;发现孩子发生喊叫、嘲弄等声音以及出现敲打、拉扯等对人或物的攻击行为时进行干预,同时教师倾向于对矛盾进行直接干预,仅会提供一些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微小机会让孩子自主解决。研究者还认为当同伴矛盾中有残疾幼儿参与时需要教师主动的进行干预,[ Malloy H L,McMurray P.Conflict strategies and resolutions: Peer conflict in an integrated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96,12:185-206.]干预策略包括替代、移开因起矛盾的目标物,给孩子提供建议或信息等。
(2)教师干预幼儿同伴矛盾的作用研究
Silvia(1988)研究调查了两所托儿所,目的在于观察孩子在非结构游戏时间教师如何干预孩子的矛盾,其中一所托儿所的教师惯于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一所托儿所的教师较少干预孩子的矛盾。调查发现教师常干预孩子矛盾的园所,孩子相对不会调整自己的社会活动,而且孩子早期使用非攻击形式解决矛盾的行为也会由于教师的干预而受到不良干扰。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同伴矛盾的教师干预问题研究的比较充分,在详细划分同伴矛盾行为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干预行为类型,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评价。然而,在研究教师的干预行为时,研究者们充分关注了在矛盾发生之时的教师干预,却较少关注到在矛盾过后的教师的后续干预行为,即脱离矛盾情境后教师对幼儿在矛盾中体现出的深层需求进行反思和必要时再次对幼儿进行的干预,在本研究中,将以一种更加连续的视角观察分析教师的在幼儿同伴矛盾中的干预行为,对教师的干预行为有更加审慎与深刻的剖析,以期研究成果能为教师解决同伴矛盾提供些许更有效用的建议。
(4)研究方法;
本^文档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对教育文献进行搜集、分析、整理而形成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搜集与阅读幼儿游戏、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杂志、博硕士^文档及网络^^文档,以此夯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扩展本研究的学术视野。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在此^文档中,主要通过对幼儿游戏过程中冲突发生的起因、解决策略、和冲突结果的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中考察目前幼儿对待冲突的态度极其解决策略的使用状况,并在此次基础上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3.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文档的一种方法。笔者深入到幼儿中去,去观察他们实际的游戏过程,并认真的记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冲突行为的发生与解决。
^文档提纲
一、引言
二、幼儿中同伴矛盾矛盾的案例
(一)争抢游戏资源
(二)违反游戏规则
(三)游戏意见分歧
(四)攻击行为
(五)干预控制他人
(六)偶然行为
三、幼儿同伴矛盾矛盾解决策略的基本特征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面对同伴矛盾矛盾时的应对能力逐步提高
(二)幼儿在应对同伴矛盾矛盾时以消极策略为主,其次是中性策略
(三)不同原因所引发的矛盾矛盾,采取的解决策略是有差别的
(四)受双方的亲密程度幼儿对矛盾矛盾解决策略的选择
四、幼师应对幼儿同伴矛盾矛盾的策略
(一)关注物品材料,减少矛盾矛盾源
(二)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
(三)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的同伴矛盾矛盾行为
(四)树立正确的矛盾矛盾观,引导幼儿采用正向策略
(五)促进家园合作,共同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48-149.
[2]邱学青.给幼儿园教师的 101 条建议·游戏指导[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梅樊.大班幼儿同伴矛盾矛盾及解决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1(24):252-253.
[4]李月文.区域活动的有效开放策略[J].教育导刊,2013(01):75-76.
[5]章珍.如何正确干预幼儿同伴矛盾矛盾——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2(3):26-29.
[6]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7]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