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概述
(一)健康的概念
对于健康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健康下了不同的界定,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健康概念的复杂性。这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因而对健康的认识也就存在差异。目前大多数学者较多接受的是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下的定义,认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后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论述,但基本思想和这个概念大致相同。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因此人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健康概念中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理解健康概念时,必须把三者的统一作为促进个体健康的基点。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重要而又有些特殊的领域,其特殊性在于:
1、时间上的延续性、养成性
幼儿园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是延续性、养成性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为目标的。其中,健康行为的培养是最终目标,而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巩固才能实现的,有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还会有反复现象。因而,显在的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健康教育的完成,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健康教育还在继续。另外,幼儿的健康问题是无时不在的,吃饭时的挑食问题、户外游戏时的安全问题、入园时的情绪问题等,一日生活的任何时间都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时点”。
2、空间上的渗透性
幼儿园健康教育在空间上是渗透性的。空间的涵义有两层,首先是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表现在一日生活的所有环节中。这就意味着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的健康教育会辐射到家庭、社区等幼儿的其它生活场所,家庭其他成员的健康行为和社区中其它人员的健康行为也有可能对幼儿的健康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做好三种空间的沟通和协调。其次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健康教育不但在专门的健康教学活动中进行,也渗透到日常生活、游戏以及其它的教学活动中。比如,音乐活动中对幼儿愉快情绪的关注,外出参观时对安全知识的渗透。这也说明,在幼儿园里,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的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保育员,保健医生等其它人员。可以说健康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3、实施者的多元性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多元的。正是由于健康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所不在,幼儿园中的其他成人群体也有可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如,保育员、保健医生、其他班级的教师等。尤其是负责卫生保健工作的保育员,在幼儿的健康教育方面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而其它班级的教师则可能在公共活动场所扮演临时的健康教育者或健康行为监督者的角色。
4、内容和要求难度较大
由于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的限制,幼儿理解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和要求有难度。幼儿园健康教育是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目标的,为了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幼儿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与要求并不一定能得到孩子的理解,比如,在幼儿现有的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上,并不一定能理解细菌是如何侵害自己的身体的,但是他们必须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健康行为;并不是每一个幼儿都能遇到触电、烫伤这样的事件,但他们必须养成相关的健康行为以避免触电和被烫伤。因而,在健康教育中,教师尽力通过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健康行为,但某些幼儿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会影响到幼儿健康认识的形成。
二、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在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中,许多教师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全面,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在这种对健康概念的狭隘认识下,导致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仅仅只在保健和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只对幼儿传授卫生、体育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就只是保健医生和体育教师的工作,而忽视了幼儿园其他任课教师和工作人员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对健康概念理解的不完善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
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家长功利化的强化,在此情况下教师更多地强调了幼儿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幼儿的人格培养和愉快体验,这种现象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当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最近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必须引起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家庭和社会不统一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从目前现状来看,二者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存在着相互脱离的现象。教师认为只要对幼儿在园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幼儿回到家庭中是否还能持续在园时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与其无关;家长认为只要把子女送到幼儿园,一切的教育都是教师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情况对幼儿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两个主要机构,二者缺一不可,并且二者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只有将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完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幼儿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健康教育概念以及内涵
人的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角度综合、平衡发展的概念。幼儿园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全面学习和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并将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体会,在工作中运用。
幼儿园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园健康教育必须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制定日常的教学计划和细节时,要时刻结合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可接受程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幼儿对健康的态度,丰富幼儿身体保健和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幼儿的健康习惯和行为,促进幼儿心理与身体协调、顺利发展。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应该注意到,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不一致,心理状态发展程度不同,他们健康态度的树立、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和健康行为三者之间,并不像成人那样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很有可能会出现先行后知、知而不行等知行不一的状况。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对健康教育理念和内涵的全面学习和领会,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将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从小树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幼儿教师在健康教育中应特别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此特别强调指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对幼儿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而是教师引导幼儿参与精心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和表达自身的体会。如果幼儿通过参与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有所感受、体会,并能表达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就说明健康教育取得了好的效果。
(三)制定和落实政策法规,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和家长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针对当前教师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应监督落实、切实保证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提高工资待遇、落实住房福利、保证在职进修等,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倡导尊师重教氛围,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第二,地方政府和单位应针对教师心理方面问题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丰富和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第三,教师个人平时应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调节心理压力、掌握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以便使自身保持乐观的心态,逐步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