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幼儿严重破坏规则和扰乱纪律,影响正常教学和活动进行时,可请一位教师暂时将幼儿带离集体,切断幼儿的破坏行为,让其在旁边平静下来,待幼儿愿意遵守纪律时再让其重新加入集体活动。由于年龄尚小,部分幼儿尚未能理解纪律和规则,在给小班幼儿建立常规建立规则的过程中,务必给幼儿更多耐心。也要安排好班级一日生活流程,用流程图或用语言提前让幼儿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合作。例如在早晨先给幼儿进行公告,简要地提醒幼儿今天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与注意事项,又或者在区域活动快要结束准备进行下一个活动,提前十分钟告诉幼儿马上就要开始收拾玩具,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简单的解释可以让他们为接下来的活动开始做准备,教师进行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就比较顺利;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多做一些示意图和提示标志,例如排队时的脚印图、物品摆放图、卧室轻声说话图等等提示图片,让幼儿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逐步引导幼儿内化规则,学习自我管理。
四、当幼儿出现情绪失控情况时,教幼儿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三四岁幼儿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他们处于固执的阶段,有时渴望自己完成某事能力却不够,稍有不如意便可能大哭大闹。例如午睡起床因为穿衣服失败而大哭,或因为同伴没有回应他而大吵大闹,当幼儿情绪失控时,闹情绪影响教学秩序,可以由另一位教师带幼儿暂时离开集体环境,到户外或其他地方进行安抚,等情绪平复以后再带回来。不管是发脾气还是哭闹,是孩子需要帮助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他们遇到困难却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表达同情并给予情感安慰,待安抚幼儿平静下来之后给予指导,引导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由于穿不上衣服而大哭的幼儿,可以一遍遍地教会他自己穿衣服,而由于同伴交往挫折而大哭的幼儿,可以教他练习如何跟同伴进行表达和沟通。另外,当班级常规建立起来以后,幼儿情绪失控的情况会大大减少,当幼儿处于稳定有序的生活流程和节奏里,他们内心感觉到安全感,会减少焦虑感,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五、营造温馨有爱的班级氛围,教会幼儿团结友爱
三到四岁的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正处于萌芽时期,他们喜欢跟同伴一起玩而交往能力却仍未成熟,尤其在班级常规尚未建立好之前,在某个活动过渡环节或自由游戏时极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由于交往能力太差,他们经常会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可能会发生争抢、咬人、打人等行为,这些行为需要进行遏制,否则会进一步扰乱班级常规的建立,同时要帮助幼儿学习社交手段,增强交往能力。教导幼儿要好好说话,正确地引导幼儿,教会幼儿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愿望。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给予引导。要避免消极的教育方法,例如批评惩罚,也不能使用恐吓语言,这样会破坏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对班级的归属感。教师经常向幼儿表达爱和鼓励,营造关怀温馨的班级氛围,幼儿在得到关爱的环境中会更加顺从、自律、有序,他们变得积极和合作,在这样的氛围下,规则的建立会更加容易,幼儿也获得了平等、尊重,这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非常重要,是今后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影响幼儿品行、个性、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综上所述,在常规教育时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即是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一位幼儿的身心健康,根据幼儿不同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帮助,将幼儿的需要作为教育的主体,与幼儿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在关爱中使他们能够理解纪律与规则,逐渐可以吸收内化,使这些日常生活规则成为集体的规则,形成自律感,幼儿能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遵守原则。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一定能够使幼儿在学习遵守纪律和规则的同时也获得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小班常规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