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和躲闪。主要是:心理自卑,行为恐惧,面对不熟悉的环境采取逃避态度。想与人交往,却又不敢迈出这一步。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而是打不开内心这道坎。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信心,打消内心的自卑和恐惧。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学习,反而新的现实面前感觉到了困惑。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主动去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更好的找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式方法。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现在的大学校园,恋爱已经不再是秘密,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经受情感上面的困惑不能很好的自我把握,很容易就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这种时候就需要人来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的处理感情。
(二)与择业有关的问题
即将毕业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会产生纠结心理,这种心理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 首先,现在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新型行业不断发展,现在传统行业面临着转型,所以技术人才比较紧缺,大学生实践技能还是比较欠缺的。
二是职业的理想标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比较理想化,到了社会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太大差距,社会现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要知道一份付出才有一份收获,易得的和免费的都不是可靠的,所以知道这个事实后,大学生应该更勇敢,更努力去找工作,面对生活。
三是择业的竞争压力过大。“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是很多学生不愿面对的尴尬局面,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压力。
(三)学习的压力
大学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今后的走向。学习中的压力分为以下几种:
1、差距压力。①考入的大学不是自己当初想要去的大学;②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跟大家不是很合群,产生一种自卑感,还会很排斥和拒绝他人。③也会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比如家庭条件、背景、生活习惯等)。
2、学习压力。大学生也是学生,学习压力肯定是有的。很多人会觉得大学应该是一个轻松舒服的,可是上了大学随之而来的学分制、英语,计算机等级以及考研等很具体的问题接踵而来。
3、前途压力。就业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针对当下各种就业难的情况,压力更甚。很多大学生没有就业之前通常会对自己的能力有虚高的认识,在找工作时就会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多少会造成心理上的的不能接受。
三、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最基本的手段。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诲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预防:
1.用合适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愉悦,以减轻心理压力。要敢于敞开心扉,把自己不愉快的向身边朋友或亲人诉说。可以通过大声哭泣、打沙袋、运动、跑步等都是常见的宣泄方式。
2.多与他人沟通,不在孤身一人。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团体中感受到大家的爱。多多进行人际交往有助于身心健康。当你开始的关心身边人,你就会发现,收获到的比你付出的更多。千万不要因为怕做错让别人不高兴而把自己藏起来,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的自卑孤独下去。
五、总结
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群体活动的教育功能,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调整学生适应环境的心态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调适效应,也有利于高校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地点对学生灌输和传授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再就是社会普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时刻不能放松警惕。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情况,作出专业的分析,并及时的进行调整来帮助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祖国未来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