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曾经有幸阅读过叶倾城老师的一篇文章《为熊孩子鸣不平》,主要通过在欧洲看到欧洲人对孩子的一些态度以及孩子的表现所做出的一些感悟。在叶老师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孩子很好,而且,就像大家都知道一样,在公众场合很少见到熊孩子——小孩儿叼着安全奶嘴,跌跌撞撞地走来走去,“啪”摔一跤,哭几声,也就好了。这些与国内某些情况大不相同。其实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有些人在控诉:翻自己抽屉的亲戚家的小孩子,餐厅里打闹的小孩等等。我其实挺相信说的是事实的,但是我更相信这样的一种可能:我们对小孩儿越不宽容,给予的榜样越恶劣,小孩儿就越“坏”。我们不可能指望那随身带着收音机放着巨大音量的走街串巷的老爷爷培养出安安静静的不打扰他人的小孩;更不可能想象那在公交车上看到抱小孩的妇女就假装睡觉的年轻人,当其有孩子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父母?孩子刚接触世界时只是一张白纸,久而久之,画在纸上的,是家长、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呈现给他们的样子。因此,要改变“熊”孩子,要想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拥有好的习惯,做一个文雅的人,就要先改变熊大人。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二)庭教育存在问题使现在的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 另外,由于一些家长自身在对生活习惯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对于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有一些不良的影响。
(三)儿园缺少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
评价制度等诸多原因,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虽然部分一线幼儿教师,在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中针对这一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仅仅只是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为此,我通过对本问题的研究,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实施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