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次由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参加的德育考试中,主考者特意在门口横放了几把答帚,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答帚“劈叭”作响,无人拾起。桌上摆着钢笔、墨水、铅笔、小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废纸作为考试用具。考试结束后,发现能够把削下来的铅笔屑盛在盒里、不乱扔废纸、离开考场时把墨水瓶盖拧上、笔帽套上的同学只有极个别。
这个实验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现代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某些状况。小学生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正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小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和教育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在分析当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如何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一定的探讨。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在影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因素中,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小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在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父母和孩子很少正式地沟通交流,根据笔者所了解和观察的情况,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其父母经常在不了解一些实情的情况下对孩子采取两种极端措施,一是将父母的个人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例如因父母之间闹矛盾而无端责骂孩子,部分再婚组合家庭对孩子带来阴影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种就是即使知道孩子犯错误了也在一味地纵容包庇,这种状况在隔代抚养(例如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抚养)的家庭中比较常见,长此以往,容易使得孩子形成任性、娇生惯养以及
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家长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少年”离开了父母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不良风气难免侵蚀。
家长不能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两代独子”普及的今天,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家庭由于离异、变故等原因使孩子生活上满足不了需要,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更是放任自流,从而在极少数青少年中出现挺而走险的不良行为。
2.学校德育教育缺位
虽然素质教育从喊口号到具体付诸实践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学校办学理念以及教师教学模式中可谓已经是根深蒂固,学校作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和主体,并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学校对小学生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状是,学生的智商得到提高了,情商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很多学校智力教育的成功可能会让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小学三年级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但是却存在在街道或社区内碰到自己授课老师羞于打招呼或问声好,缺乏最基本的礼貌与个人素养。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小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容易受到不良负面影响可能也越来越大。可以说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是致命的。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对于小孩子来说,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快。来自电视里的武打抢劫、游戏里的阴险虚伪、网吧里的乱七八糟以及社会上弄虚作假等不良习气比发短信息还快,尽被他们捕到。所有这些失调失控的环境,无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致使许多不良习惯很快形成,并且在学生中蔓延。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
1.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要想从根本上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必须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入手。针对上文分析的容易导致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两个原因,一方面父母要善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工作或生活上其他事情而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而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走极端,对孩子不能过于溺爱,虽然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被视为掌上明珠。在这种德育教育环境下,教师就可以加强对那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进行良好的纠正。开办家长学校抓好家庭教育,主要途径是办好家长学校。通过组织家长收听家教专家的报告、成功案例、个案分析等,切实提高了家长素质。通过学习,家长懂得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做好家访工作。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因而做好个别特殊学生家访工作可以让教师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从而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这一最终目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不好,则终生受其害。因此,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重视学校教育工作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养成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青少年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各班制订每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并对照执行。学校每天组织一日常规评比,每月进行评比,发放流动红旗,每学期组织总评,以此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学校应该发挥党支部、工青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在全校掀起“树科学荣辱观,做八荣好少年”的养成教育高潮。另外,要培养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作为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小学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们对小学生阶段孩子心理特征非常熟悉与理解,这种专业经验和基础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是非常有帮助的。
3.优化社会环境
鉴于社会环境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同样可以以优化社会环境的方式来避免小学生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很多学校联合公安、教育以及消防部门持续清理学校周边的不合格网吧、游戏厅以及未成年人不宜的娱乐场所。当然社会环境优化的很多方面不是我们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可以改变的,但是作为家长、教师完全可以做到尽量减少学生接触这些负面社会环境的机会,增加学生接触具有正面感染力的社会环境文化。例如禁止小学生过于沉溺于网络、游戏,都可以对降低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