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在现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两大类。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点,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对课堂问题行为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期能对教师有所裨益,使之在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同时更能成为一种促进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据观察统计,在典型的课堂里25%至30%是学生有问题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可以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切切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模仿教师一些习惯性动作引人发笑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教师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内隐性行为。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消极行为;害怕并有意识回避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一)学生 (1)认知能力的差异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总是和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在一起,而学生学习状况的优劣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关,因此认知能力的差异成为课堂问题行为的首要原因。 (2)自我表现需要 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艾里克森(Eriksson)曾指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教师或同学的承认,觉得自己受到他人的关注太少,同时内心就强烈的渴望他人关注。他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便故意地违纪,表现 出问题行为,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实现起需求。(3)意志特征 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能自觉的自我调控。小学生活泼好动,时常会被课堂上的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或事物所吸引。有时会心不在焉的做些小动作,有时会脱口,而出打断别人的谈话,不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着说出答案等等。这样的急切行为不是敌意的、带有攻击性的,而是不由自主的,不能自控的行为。美国学者巴克利认为,抑制反应功能的发展性落后造成了儿童自我控制缺陷。人的大脑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必要的兴奋,但与此同时也要产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兴奋。但是儿童在接受刺激后,不能适当地抑制或延迟自己的反应,而是倾向与立即做出反应,这就难免会出现问题行为。例如,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问题行为,大多数学生是想要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做这些事情的。就像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老师对他的关注相对少一点,后来他就在课堂上越来越吵,一开始我也会批评他,但后来我发现越是批评,他就越吵,所以我就转向另一种方式,表扬他某些积极的做法,比如某一时段他上课非常认真,就会及时肯定他的做法,并提出期望,希望他今后继续保持,慢慢地这名男生的行为有了较大转变,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开始减少了。得到他人的注意与欣赏是每个人的需要,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始终处于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为了引起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注意,他们会在课堂上做一些负面的行为以此来达到被别人注意的目的。通过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对学生提出期望,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了,课堂问题行为也就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满而产生的抵抗情绪。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挫折或是认为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时,学生就会遇到困难而苦恼,其行为就会表现得要么具有消极抵抗的情绪,要么具有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遭受的挫折太大,或经常遭受挫折,往往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从而产生情绪暴躁和行为偏差。有时看到别人的成功与喜悦,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有的甚至产生攻击、消沉冷漠等对抗行为。教师对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和帮助时,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增加,强度会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