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交流读后感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从而有一种想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重视朗读指导与训练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就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强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比如我在指导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要写了谁?他们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讲述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用处是不能借给它的,心里的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和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它为什么“高兴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这时候一转身发现自己又有尾巴了,该多么惊喜!小壁虎由不知道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到了解这一功能而喜出望外时,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兴奋的语气。再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第6、7自然段,从“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等可以看出爬山的难度及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终于”两字上读出重音,便可以从“终于”二字体会爬山的辛苦及爬上山顶后的喜悦。只有在课文的朗读中加入声调、感情等技巧,阅读的效果肯定会大大的提高,孩子们也会特别愿意的参与进来。
三、加强语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和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论文,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和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有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要解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个问题,就应该分层设问,先让学生讨论:“小葫芦开始时为什么长得好?后来为什么会变黄并落下来?”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叶子和果实是什么关系呢?”再进一步的提问:“葫芦的叶子已经长虫了,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认为没有必要除虫呢?”最后解决问题:“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再如教学《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时,课文最后只讲到青蛙取笑小鸟,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并没讲青蛙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怎样跳出井口,它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它还会回到井底吗?学生通过想象,既练习了说话,又懂得了课文蕴含的道理。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