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保险业的竞争格局特点
1、总体竞争格局分析。
2、保险产品竞争格局分析。
3、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格局分析。
4、地域性竞争分析
5、公司竞争力分析
二、我国保险业的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
三、面对竞争格局,保险公司应该采取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费收入从2001年的2109.35亿万元快速增加到2004年的4318.1亿万元。保险公司的数量从2001年的35家增加到2004年的61家。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导致保险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从总体竞争格局看,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增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从产品竞争格局看,寿险市场高度集中,意外险,健康险,车险市场竞争激烈。从中外资公司竞争格局看,中资公司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从地域竞争格局看,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竞争相对平缓。从保险公司竞争力比较看,市场规模越大,经营历史越长的公司,经营效率较高,竞争力较强。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格局演变特点及趋势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费收入从2001年的2109.35亿万元快速增加到2004年的4318.1亿万元。保险公司的数量从2001年的35家增加到2004年的61家。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导致保险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本文试从保险业的竞争格局特点、我国保险业的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和面对市场竞争应该采取的对策三个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我国保险业的竞争格局特点
保险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业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总体竞争格局: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增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
随着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准入限制的逐渐放宽,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保险业寡头垄断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保险公司数量变化看,入世后我国寿险公司数量增长较快,已从2001年的16家增加到2003年的30家,同时,保监会放宽了审批分支机构的条件,寿险分支机构数量也迅速增加,财产险公司的数量从2000年的17家增加到2003年的24家,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从2000年的7家迅速增加到2003年的14家。
市场主体的大量增加,导致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从我国寿险公司市场份额变化看,2001年-2003年,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等两大寿险巨头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分别从57.05%和28.10%下降到53.82%和19.56%。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等其他规模较小的寿险公司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这三家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从13.08%提高到22.64%,从财产险市场份额变化看,中国人保在财产险市场中始终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其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已从2000年的77.33%递减到2003年的66.88%,下降了10.53个百分点。位居第二的太平洋财产险和第三位的平安财产险市场份额在2000-2002年间有所上升,分别从2000年的11.22%和7.8%递增到2002年的13.1%和10.4%,但在2003年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与此同时,包括外资公司在内的其他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快速提高,已从2000年的3.64%大幅度提高到2003年的11.75%。
(二)产品竞争格局:意外险,健康险和车险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寿险业(人身险业)主要包括三大险种: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目前,寿险市场集中度很高,竞争相对平缓,但健康险和意外险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在寿险市场中,2003年中国人寿占据了56.59%的市场份额,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分别占据了20.65%和13.37%的市场份额,其他公司份额小,短期内难以与这三大公司抗衡。意外险的市场集中度比寿险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2003年中国人寿占50.65%的市场份额,同时鉴于财产险公司从2003年开始可以经营意外险业务,寿险市场集中度日趋下降,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2003年的健康险业务中,中国人寿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所占比重24.52%。平安和新华分别占有10.84&和9.28%的市场份额,其他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在5%以下,人保财险占据了健康险2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0-2003年我国财产险业务变化也很大,主要集中在机动车辆险,其中机动车辆险、企业财产险、货运险、责任险和家财险五大产品上,其中机动车辆险是最大险种,车险保险收入比重始终在61%左右、企业财产险和家财险所占比重分别在59.4%和3%左右。从2003年五大险种的市场份额看,财产险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人保、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等三大财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均在90%以上,其中中国人保在车辆险、企财险和货运险三大险种的市场份额均在70%左右,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家财险和责任险两个险种的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市场竞争相对充分。同时,虽然三大公司在车辆险市场份额很高,但由于车险保费收入是财产险的主要收入来源,车辆险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出现了许多恶性竞争行为,导致车辆险车辆险费率不断下调,赔付率上升,使车辆险成为风险较大的险种。
(三)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格局,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准入限制逐步放开,外资保险公司大量增加,外资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专业化的管理,高水准的产品开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高精尖的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对中资公司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变化看,截止2003年底,中资公司仍占据98%的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占比不到2%,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其同比增长速度远超过中资公司。如2004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45.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二是从中外资公司的营销模式看,外资寿险公司更注重依靠费用相对较低的个人代理人营销方式开展业务,个人营销保费收入所占比重接近 90%,远远超过中资寿险公司不到60%的比例。同时,外资财险公司专注于效益较好的企业财产险、责任险和货运险。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2003年外资公司在企财险、货运险和责任保险的市场份额已经分别达到38.94%、26.6%和18.34%,三是从外资公司较早进入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市场发展状况看,外资公司发展迅速。
(四)地域竞争: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竞争相对平缓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及人均收入差距很大,财产险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相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激烈。从2003年、2004年的保险业报表数据看,2003年中国人保在财产险市场集中度最低、市场份额只有54.49%。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和其他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6%、15.42%和13.42%。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为4.07%,在东部沿海七省,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市场份额较其在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低,但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高达67%。中国人保、太平洋和平安等三家最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90.77%,比三家公家在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份额82.55%高8.3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中国人保等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96.54%,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在中西部地区,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高达88.77%,由此可见,财产险市场,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较为平缓。
2003年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六省市场寿险业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46.87%,而陕西、山西、青海等西部五省区的保费收入仅占4.71%,同时经济越发达寿险业水平越高的地区,市场竞争也越激烈。从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和太平人寿等六家寿险公司2003年的地域市场份额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寿险业市场集中度最低,市场竞争最为充分,没有一家公司处于市场绝对垄断地位,中国人寿和平安险公司市场份额较高,分别为29.19%和33.73%,太平洋人寿和新华人寿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0.48%和10.87%,泰康和太平人寿等其他公司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但总计也达到了15.73%,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和中部地区,市场集中度比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集中度有很大提高。2003年中国人寿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6.85%和64.62%,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如果加上平安寿险和太平洋人寿,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接近90%,其他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0%,难以与三大公司开展竞争,在经济很不发达的西北部地区,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平洋人寿的市场占有率为86.53%,比东部沿海7省和中部8省略低,但西部地区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比重很低,2003年只有16.89%,其他公司凭借13.47%的市场份额难以与中国人寿第三大寿险公司展开实质性竞争。
(五)公司竞争力:市场规模大,经营历史长的公司,经营效率较高,竞争力较强
评价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较多,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等指标,从市场占有率看,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资本充足率看,2000—2002年,除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因改制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分别由8.79%和10.07%上升到9.24%和16.31%。其他公司均呈下降趋势,泰康人寿下降幅度最大,由35.58%下降到9.78%,其次为新华人寿,由27.54%下降到11.35%,考虑到目前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已经先后发行股票上市,这两家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从盈利能力看,2001-2003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新华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始终保持正值,但2002年各家寿险公司的净资产收益分别降到4%和12.39%;而太平洋泰康和新华人寿则出现了较高幅度的上升,2003年分别达到3.17%、6.75%和14.82%,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市场规模越大,经营历史越长的寿险公司,经营风格相对稳健、竞争力较强。
财产险公司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费率和赔付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等。从市场占有率看,中国人保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也处于下降状态。从资本充足率来看,较早设立的财产险公司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较晚设立的公司。从盈利能力看,设立时间较早的财产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有较大幅度下降。
二、我国保险业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励,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将继续发生深刻的改变。
(一)竞争主体迅速增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竞争地域日趋广泛
我国入世后,允许外资财产经营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全部非寿险业务,保险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可以介入寿险团体业务。同时,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中资保险公司迅速扩展业务领域,广泛增设营业网点。因此,未来几年保险市场主体将大量增加,保险市场的集中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且竞争地域日趋广泛。
(二)保险业出现混合经营趋势,但竞争模式将日趋专业化
2003年保监会允许财产险公司介入意外险和健康险等传统寿险业务,此后,中国人寿集团公司等寿险公司也计划设立财产险公司,介入财产险业务领域,我国保险业再次出现混业经营现象。混业经营将进一步加剧保险市场竞争各公司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取生存,必然将加强分支机构的专业化经营。同时,为提高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保监会有侧重地批设了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这些专业化公司的出现将在促进我国在养老、医疗和农业方面保险市场发展的同时,迅速提高各个专业领域的服务水平。
(三)行业并购将成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表时,集团化、大型化和全能化已成为金融巨头的发展主流,截止2004年度,我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344家,保险从业人员150多万人,保险业总资产11853.6亿万,但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仍处于劣势,如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美国国际集团公司,2002年资产总额为5612.29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6413.6亿元。这一家公司的资产额即远远大于中国保险业的资产总和。因此,中国的保险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并购重组,发行股票上市,强强联合将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四)效益竞争、技术竞争、管理竞争和服务竞争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竞争手段
从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经验看,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均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实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保险主体之间的竞争主要反映在险种、价格服务、决策、战略等方面,而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持续提高和不断创新,成就了衡量企业内部管理效能的首要标准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要求,上市公司对股东的投资要有足够的回报,盈利目标如何实行,最主要的就是要从承保、理赔、精算等各个环节入手,致力于内部管理经营效率的创新。
保险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一)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快速理赔通道。
保险业是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关系到公司的兴衰荣辱。客户最关心的是公司的服务质量,最直接的感受来自理赔。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战胜竞争对手,必须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高低,又主要体现在理赔这一重要环节。理赔速度是否快捷、理赔流程是否简化、理赔人员业务素质是否高都影响理赔服务质量。被保险人出险后,最为迫切的愿望是得到保险公司及时、足额的理赔服务。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赔付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和痛苦。保险公司应该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建立快速的理赔通道,在保险单证齐全的前提下,及时将赔款准确地送到被保险人手中。当然保险公司的服务不仅是理赔服务,保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其他的服务,如对车险客户提供送油、洗车服务,对寿险客户提供提醒关切服务等等。总之,保险公司的服务是多方面的,服务渠道也是多样化的,优质的客户服务是公司信誉的根本保证,更是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占领市场的保证。
(二)加强员工队伍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据前分析,未来保险公司的竞争更加专业化。专业化的竞争要求保险公司拥有保险知识扎实的业务人员外,还要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来适应专业化竞争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司服务质量的提高,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支撑。保险公司要实现这一目标,靠从大学里面直接招聘大学生是一条途径,但这样招聘来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刚从大学里面毕业,社会交往能力不强,而且公司已有的老员工无法得到合适的安置,让公司处于人满为患的困境中。对已有员工进行培训,也是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途径之一。但公司自身培训,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在师资方面显得有为困难。因此,建议保险公司将引进大学生与老员工培训相结合。每年引进一名专业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大学生,老员工与新员工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专业知识方面,老员工向新员工学习。在社会交往、专业等方面,新员工向老员请教。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努力提高公司整个员工队伍的素质。在有条件的公司,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员工素质。“走出去”就是组织员工到经营效益好、管理科学的公司观摩学习。“请进来”就是要将有名的专家、学者请到公司帮助公司培训员工,让专家来传金送宝。
(三)加强合作和沟通,努力实现互惠互利。
未来行业并购将成为增强保险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业务规模大的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业务规模小的公司者处于相对较为被动的地位。这样保险公司特别是业务规模小的保险公司加强彼此的合作和沟通,努力寻找利益共振点,实现互惠互利,就显得非常可能和必要。
(四)创新竞争模式,实现竞争手段的多样化和专业化。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市场竞争的手段日趋多样化、竞争技巧更加专业化。保险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取胜,就必须适应这样的趋势,努力创新竞争模式和竞争策略。保险公司竞争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管理、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营行为都必须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方法去调动员工的能动性。在产品开发上,贴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保障范围更广、更实用的保险产品。在客户服务上,如前所述。
要是做大、做强保险业,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就要把握住未来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出顺应发展趋势的竞争策略。
参考^^文档:
1、《中国保险报》
2、《金融时报》
3、《中国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