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分析。
1、中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状况
2、中国居民消费与国际数据的比较
3、改革过程中居民消费的变化
二、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1、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近年来的变化
2、不同区域和收入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3、对未来消费结构变化的展望
关键字:消费 结构 变化 改革
内 容 摘 要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长时间的快速增长,而消费增速在近年来也超出许多人的想象。由此在gdp高速增长、经济转型、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考查人口结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以及其他消费政策带来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现象分析是本^文档的核心。
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分析。
1、中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状况
中国的总体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都偏低,而且近几年来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全年GDP的35%。相对美国(66%),英国(65%),日本(56%)等发达国家和不少亚洲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44.5%),泰国(55.3%),印度(70.2%)这些数字都显得较低。低消费率意味着高社会储蓄率。中国的储蓄一方面通过金融市场转向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外贸顺差的形式借贷给外国。因此,低消费被认为是中国投资过高和过于依赖出口市场等结构性失调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政府部门的最终消费主要取决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政策,这篇^文档主要针对的是居民消费。
中国居民消费引人关注之处,除了消费占GDP比重低和近年来消费比重下降之外,还有消费市场的大小和潜力。按居民消费排列的世界前十个国家及印度的GDP和消费数据。中国居民消费总量按市场汇率计算在2003年已排世界第7位,大约是印度的1.6倍。这与中国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一致。到2004年中国居民消费与第6大消费国意大利接近。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居民消费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在1994-2003十年中高达7.8%,即使在增速略低的2000-2003期间也在7.0%左右,远超过其它名列前十的国家在同期的增长速度,显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同其它亚洲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之低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越显越突出,而且呈长期下降的趋势。中国居民消费比重在1970-77期间平均为63.4%,远高于日本同期的51.3%,与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不相上下。这个比重在82-94年期间逐渐下滑,从82年的54.2%降至94年的44.5%,于95年后略有反弹,上升到2000年的47.9%,而到2000年后有了一个较大的下降。2004年居民消费对GDP的比例为42.4%,到了2009年更是下降到35%。
在另一方面,全国房地产投资中的居民住房部分2000年后增加很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速的下降。尚未买房的居民为购房存钱,刚购房的居民由于购房的支出而减少在别的方面的消费。对于居民来说,买房的决定和购买别的耐用品(如汽车等)相似。但经济统计上,购房属于投资。这部分投资对GDP的比例由1996年的2.48%上升到2000年的3.70%,
于2004年达到6.21%。分析发现,居民房的投资对GDP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比例则下降0.28个百分点。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消费问题是持续了较长时间的中国居民消费/GDP比例下降的趋势和在国际上偏低的现象。哪些因素能够解释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国居民消费比重为什么相对别的国家显得低?我们应用国际和中国地区两组数据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2、中国居民消费与国际数据的比较
使用的国际数据覆盖161个国家,取样的时间是1980-2010年。通过国家之间和时间序列之间的双重比较,首先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鉴别出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时间上的变化和国际间的比较,我们能够发现哪些因素可以解释中国居民的低消费率和二十多年来居民消费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分析计算得出如下关键结论:
实际利率的上升并不导致消费比重的下降,贫富不均对消费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中国快速上升的收入水平和逐渐下降的0-14岁人口比重是居民消费/GDP比例呈长期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
65岁以上人口比重的增加和城市化则对居民消费/GDP比例下降趋势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加上0-14岁人口比重下降速度减缓,收入增长在今后15年内不再主导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变化趋势。
在决定消费比重的因素中,中国较低的城市化程度,不发达的消费信贷市场,以及政府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开支的较低水平,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居民消费/GDP比例在世界上偏低。
在前面的讨论中,主要是通过中国的收入,人口结构和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变化来解释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变化趋势。下面,将通过国家间的横向比较来探讨中国居民消费/GDP比例在世界上偏低可能的解释。
城市化
虽然中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很快,但由于起点低,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程度仍然较低。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49.86%。而世界平均为48.6%。中国城市化程度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比例(67.1%)相差更远。在周边国家中,日本和韩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分别是66.9%和71.7%。中国和韩国的城市化差距可导致在居民消费/GDP上两个百分点的差别。表明在短期内推动城市化进展对消费的影响可能更大。
消费信贷
中国在消费信贷上起步晚,比发达国家和许多周边国家都落后很多。在发达国家中,个人贷款用于购买房产,汽车和其它耐用品,甚至用于高等教育的费用等都很普及。而在中国,主要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刚刚启用,而且有待完善。个人信用卡的普及率也很低。中国消费类信贷(包括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在国际上相对很低。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更多的消费者面临流动性限制。缺少借款的渠道,他们的消费就会受到约束。发展和完善消费信用系统能够减小借贷约束对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府公共教育开支
由于中国是个收入低,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公共教育开支的人均水平在世界上落后是正常的。但公共教育开支在GDP的比重也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从世界银行的数据看,2010年中国的政府教育开支是GDP的3.15%,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是5.35%。美国,日本,韩国的比例分别为5.74%,3.6%和3.8%。按世界银行的收入定义,中国在当前的收入水平已属中等收入的国家,但中国公共教育开支比重并不高。
政府公共医疗开支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些疾病的高医疗费用及对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是居民储蓄的动机之一。一个国家政府通过医疗开支建立和完善公共医疗系统,可以减小这个储蓄动机。中国政府医疗开支对GDP的比例跟国际水平相比也偏低。2010年中国的这个比例为1.21%,而世界平均水平是5.81%,发达国家则高达6.53%。中国政府对公共医疗系统的改进和完善高度重视。我们预计政府今后在这方面的开支,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上,会有显著提高。
分析表明,政府医疗教育开支/GDP比例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比例升高1.2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医疗教育开支总和对GDP的比例与韩国(5.92%),日本(9.60%),美国(11.56%,2000年)或世界平均(9.55%)都有较大差别。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之高是众所皆知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比例降低0.03个百分点。从这一系数看,增长速度虽有负面作用,但在幅度上和统计上并不显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对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影响顺推,15-64岁的比重的提高将对消费比重有负影响。中国人口中15-64岁的比重达69.5%(2010),相对于世界的平均比重的64.3%也显较高,而且在今后十年中会继续增加。这方面对消费/GDP比例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改革过程中居民消费的变化
国际数据分析结果让我们通过国际间的比较加深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解。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是一个特殊的转型经济。改革的起点和速度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这种改革的路子也给中国居民消费带来独特的影响。这些特殊性要从中国自己的经历来考虑。
第二组数据是中国分地区的面板数据。数据取样的时间段是1995-2010,因为分析所需的许多省市数据在这段时间才可得到。通过各省和时间序列的比较,这个分析的目的有两方面。第一,想确定分地区的数据显示出来的对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影响因素与国际数据的结果是否基本一致。第二,中国近年来经历了一个转型和快速增长同时并进的时期。许多变化,如国企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等,都有中国自己的特点。
中国各省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同国际数据的结果相一致,人均GDP和居民消费/GDP比例呈负相关。在收入越高的省(市),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就越低。其它主要决定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因素,如人均GDP增长速度(负,不显著),城市化(正,显著),65岁以上人口(正,显著),其影响也与国际数据定性上相符。唯一略有不同的结果是,0-14岁人口比重对消费的影响在中国地区间数据虽是正面的,但并不显著。在沿海和内地分开的回归中,沿海地区数据的结果与国际数据在这个变量是一致的(正,显著),而更为传统型社会的非沿海地区数据则相反(负,不显著)。
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水平的压抑在中国数据中明显地放映出来。房地产投资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而房价上升则对居民消费有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中的居民房部分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这一部分对GDP的比例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比例下降0.28个百分点。
居民购房的需求是自然和合理的。这个需求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可以想象,购房在短期到中期内对消费还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控制居民房供给的手段来减少居民购房是不可取的。这只会把房价抬得更高并增加房价的波动性,使需要购房的居民由于对房价的担忧而加大储蓄,对消费的影响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房价上升对居民消费有负面影响。用各地商品房价格来代表房价的高低。从回归得到的弹性系数来看,房价上涨10%对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影响是-0.08个百分点,幅度并不大。但由此看出,房价上涨可能带来的“财富效应”在总体消费上并没有显示出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准备购房的居民来说,房价更高意味着他们需要增加储蓄为将来购房做准备,压抑了他们的当前消费。这个影响盖过了已拥有房子的居民由于财富效应而带来消费的增加以及购房后对住房相应的其它商品的购买。
二、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本章节首先分析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和近年来的变化,然后通过国内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比较推测中低收入居民未来的消费变化趋势,并从韩国1985年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看中国消费的将来走向。
1、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近年来的变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将主导中国消费的变化趋势。
中国城镇居民人口2010年已达6.6亿,占总人口的49.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3471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82元。不管从收入还是消费支出上看,城市人均消费购买力是农村的三倍左右。根据人口组成计算,目前城市总消费购买力大约是农村的2倍。
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有一些共同特点。消费开支中基本消费项目(食品,衣着)的比重逐渐下降。在农村人均消费开支中,食品,衣着和居住三项仍占很大比重(66.1%,2010)。食品的比重由1998年的53.4%降至2010年的41.1%,衣着的比重在同期从6.2%降到6%。城市居民消费中食品的比重相对比较低,但仍然从1998年的44.5%降到2010年的35.7%,衣着的比重在同期从11.1%降至10.7%。在另一方面,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这三项开支的比重在城镇和农村都逐年增加。其中,交通和通讯增加最快,1998-2010年间在城镇和农村消费比重的增幅分别为6.8和6.0个百分点。
考虑到开支比重的增减可能由价格波动和相对价格变化而导致,计算了人均各项消费支出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平均实际年增长速度。1998-2010年期间,城镇和农村个人消费支出的平均实际增速分别为9.2%和5.6%。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各项消费支出相对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我们用31个省市在1998-2010期间消费支出的数据计算各项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定义为由可支配收入上升1%带来的支出上升的百分比。如果某个消费项目的弹性系数大于1,这个项目消费支出的名义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速。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这四项的收入弹性系数在农村和城市消费中都超过1。尤其是交通和通讯,其弹性系数分别高达1.7(农村)和1.6(城镇)。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交通和通讯的消费支出将以高于平均的速度增加。而食品和衣着的弹性系数都低于1。家庭设备及服务的弹性系数在农村大于1,在城镇小于1。
2、不同区域和收入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沿海地区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都比内地相应的收入高。2010年沿海12省市城镇人均收入平均为22569元,是西部城镇16673元的1.35倍。沿海农村人均纯收入(9000元)则为西部农村(5000元)的1.8倍。加上沿海地区的城市化程度高,从区域消费的角度看,沿海地区是中国居民消费市场的主要部分。
沿海城镇,内地城镇,沿海农村,内地农村四个地区的基本消费结构的差别主要反映了收入差别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收入的上升,居民支出结构的重心从基本生活消费中的食品和居住转向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等。
从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数据上看,一些低档耐用品,如电风扇,自行车,黑白电视,录放像机,收录机,照相机等,在农村居民消费中已趋饱和。拥有量增加很快的包括手机,空调机,抽油烟机,电话,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在内的在农村仍为中高档的消费品。农村平均每百户中,手机的拥有量从2000年的4.3部上升至2010年的40.7部,空调机从1.3台增加到10.7台。
城市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手机,计算机,微波炉,抽油烟机,钢琴,摄像机,空调机,家用汽车,淋浴热水器等增加最快。例如,每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从1998年的3.8台增加到2010年的59.6台。对这些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也可以从城市家庭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量上看出来。
在中国当前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将带动对许多中高档消费品需求的快速上升。下面我们以汽车和计算机这两个耐用消费品为例,用别国的历史经验和国际数据来显示对这两个产品需求的潜能。
汽车销售量和拥有量
2004年中国的汽车销量为3.9辆/千人,其中轿车的销售量是0.9辆/千人。这两个数据与日本1960年和韩国1981年时汽车销售量比较接近。日本在1960年的汽车销售量是4.2辆/千人,轿车是1.5辆/千人,韩国在1981年的销售情况是3.5汽车/千人,1.8轿车/千人。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恰恰与日韩两国当年的水平相当。这两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在其后的15-20年间经历了迅猛的发展。
计算机拥有量
计算机在质量和品种上都有很快的变化,因此用同一时间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比较才合理。中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在2010年为159.6台/千人。计算机拥有量随收入而增加,在很高收入水平上也没有显示饱和的迹象简单的回归表明计算机拥有量的增速是收入增速的1.4倍。只要收入稳定增长,对计算机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
3、对未来消费结构变化的展望
预计未来中国居民对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需求将继续保持高于平均的增长势头,在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的开支与平均消费支出基本同步,而在食品和居住上的消费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由于沿海城镇,内地城镇,沿海农村,内地农村四个地区的收入差别呈台阶型,这四个地区消费结构的比较可以对中国收入较低地区消费支出的将来变化走向提供一定的启示。在1992-2010期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实际年增长在城市和农村分别为7.5%和5.9%。粗略计算,在收入水平上,一个较低收入水平的地区落后与其紧接的更高收入地区大约5-10年。
四个地区的分项消费变化反映出一些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在食品,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比重上,这四个地区在1999-2010间的变化几乎一致,而且地区间消费比重与收入水平基本上呈线性关系。例如,内地农村和沿海农村居民在交通和通讯的支出变化呈现相同趋势,只是前者的支出比重每年都稍微低一些。
在这几项开支上,高收入的沿海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最近变化可以用来预测沿海农村居民或内地农村居民今后五到十年的消费结构的走向。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在较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中,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用品服务这几项的消费增长速度将高于平均,而食品支出的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对衣着和居住两项,消费支出和地区收入水平的关联不明显,这种预测方式则不适用。
韩国居民消费1985年后的变化情况对中国居民消费将来的变化趋势也有一定的启示。根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固定价格数据,中国的人均收入在2004年是5085美元,与韩国1981年的5114美元接近。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对更高,大约相当于韩国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由于购买力的调整经常有争议,而且中国和韩国统计细节不完全一致,再加上消费品种类和选择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我们只做大约的比较。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在2004年与韩国居民1985年时相似,尤其在食品和衣着两方面比重基本一致。在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上,中国城镇居民开支比重相对更大,而在“其它”项目上,韩国居民消费的比重大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统计上消费品归类不同造成的。
从韩国的消费变化上,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两个项目的比重1985年后不断上升,食品和衣着逐渐下降,与中国近几年的变化相同。这表明中国居民消费在这几方面的变化趋势可能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中韩国消费开支增长数据显示,交通和通讯的开支实际年增长在1985-1996期间一直保持在一个高于平均的速度,在1985-1990间高达18.0%。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和家具用品的增速在1985-1996期间也高于平均。
同中国不同的是,韩国居民医疗保健开支的比重在1985年后却呈缓慢下降趋势。这一点与医疗保健消费的相对价格变化有关。医疗保健类物价1985-1995年间在韩国的所有消费项目中上涨最慢。如果我们从实际年增速来看医疗消费增长在1985-1990为13.6%,远高于同期平均消费增长的10.8%,而在1991-1996期间也与平均消费增速持平。鉴于韩国这个经历,同时考虑到预期中老年化在中国的加剧,我们认为在今后10-15年间中国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变化会保持在高于平均的增长速度。
衣着的收入弹性系数在中国1998-2004期间小于1,但实际增长稍高于平均。在韩国1985-1996年期间,这项开支的实际增长与平均居民消费增速相差不大。综合来看,我们认为衣着支出的增速今后将保持在平均水平。虽然中国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但高收入沿海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开支比其它地区居民更高,而且韩国居民1985年后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的开支高于平均消费增长。因此我们认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开支在中国今后可能略高于平均或与平均消费增速相差不多。最后,表面上看,中国居民居住开支的收入弹性大于1,但这主要是价格上涨所导致的。其实际增长低于平均消费。中国地区间的比较和韩国1985年后的经验都表明,居住开支在中国的增速今后很可能低于平均消费增速。
参 考 文 献
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1985—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汇报,2002-11-18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地区发展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2004-6-2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中金公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