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二、四川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三、四川参与西部开发的对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四川经济还处于一种竞争力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要从宏观调控、生产力布局、体制改革、资金筹措、对外开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政策,努力实现开发的思路目标。
西部大开发与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东部地区在过去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1世纪初,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是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发西部,既可以为扩大国内需求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又可以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经济,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形成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大力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是21世纪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西部大开发中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仅对西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世纪之交,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已在世界范围普遍展开。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市场潜在大、各种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市场。
二、四川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国内外人士注目的投资热土,在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坚持市场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了走“工业强省”之路,GDP从1999年的3711.6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385.11亿元,净增3600,几乎是西部大开发以前四川的总量。这些都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但是,如果放在全国经济的格局中看,特别是放在西部大开发这一重要历史进程中看,则不能不承认四川经济还处于一种竞争力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㈠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发展相对滞后。GDP这几年“一年增加一千亿”,提前进入小康社会等基本目标,都已经逐一实现。但是,2000年确定的“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逐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重要发展目标,却未能实现。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GDP占全国的比和西部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前者已从1999年的4.23%下降到3.73%,后者则从24.17%下降到了22.05%。如果以1999年四川GDP占全国比例折算,2005年四川大约少了1730亿元的总量,几乎是西部大开发以前四川GDP的一半。在竞争经济条件下,“纵比”比“横比”更为重要。由于经济的竞争性增强,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亦处于不利地位,1999—2005年间,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从17.51%下降到了16.93%。但是,四川所在西部比重的下降,则说明西部一些省区抓机遇的能力比我们强,例如,同期内蒙古占全国的比重就从1.45%上升到了1.97%,陕西从1.70%上升到了1.86%,宁夏从0.27%上升到了0.31%,折算这几个省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争”得了620多亿元的份额。 ㈡基本发展途径(工业化)推进不顺。从90年代中期起,四川就把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发展途径,但进展亦难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工业市场份额下降。1999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销售额占全国的2.68%,而2005年则下降到了2.43%。我省工业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低于GDP占的比重,2005年四川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2.99%,比GDP比重低了0.74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四川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其次是工业运行效率不高。资本短缺一直是工业化的制约因素,所以,提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市场销售实现率,是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再就是一些重要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80到90年代,四川电子、机械、冶金等行业的不少产品,在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很大,其规模占全国比重都要高于四川工业占全国的比重。自西部大开发以来,一些产品占全国份额下降幅度都很大,甚至连发电量这种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也有所下降。如果人们知道四川这些年来丢掉了大约两个长虹的彩电产量,约两个攀钢的钢铁产量。 ㈢经济运行质量偏低。通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川经济运行质量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多数效率和效益指标都大幅度提高。但是放到竞争格局中去比较,我省运行质量的问题还是要引起高度注意的。
其一,劳动生产率偏低。对于竞争力比较,以往较注重的是劳动成本高低,而随着工业化中期劳动成本的快速上升,就必须更加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强竞争力。四川仅有农业劳动生产率既快于全国增长、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第二、三产业中,不仅低于于全国,甚至低于西部。 其二,城市化与工业化未形成良性互动。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2005年四川农业产业比例为20.06%,相当于全国1992到1993年水平,而劳动力为50.61%,约为全国1996年的水平。另一方面重要城市工业化推进不力。“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圈”,是四川推进“两化”的重点区域,1999年到2005年间,其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从1999年的22.73%上升到了23.09%,但其GDP所占比重,却从45.38%下降到了44.14%,意味着这个区域的人均GDP从全省的2.0倍下降到了1.91倍;同时,这个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也从50.2%下降到了44.4%。
其三,公共服务能力偏弱。四川财政占GDP的比重,1999年是5.7%,当时全国为6.38%,四川该比例为全国之89%,到2005年,四川比例为6.5%,全国是7.53%,四川对全国的比例降到了86%,甚至低于西部的7.36%。这势必导致我省公共服务能力偏弱,促进和谐的经济实力不足;同时也反映出我省经济缺乏对财政的支撑能力。
三、四川参与西部开发的对策建议
制定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政策,是实施区域开发目标的必要保障。从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特点出发,为切实抓住机遇,进一步发挥四川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开发的思路目标,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宏观调控方面。
西部大开发是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组织和实施的系统工程,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由国内外各个经济利益主体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和参与的行为。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在西部开发中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一是针对国家关于西部开发出台的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地方性法规、条例和办法,使开发建立在坚实的法制基础上。二是鉴于西部开发将历时数十年,涉及方方面面,国务院已成立了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计委,建议四川省组建相应的对口机构并尽快开展工作,重点是项目准备,相关^^文档的收集、整理、发布以及和中央、其他省区的通报。三是定期召开由国务院牵头,有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参与的开发协调会,就开发中的重大事项和跨区域合作开发的重大项目进行充分的协商协调,以利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知己知彼。四是建议国家聘请一批高水平的国内外专家,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开发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对省情、国情和国外情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调查、分析。比较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水平的西部开发规划,经多方面科学论证后付诸实施。四川也应在国家规划制定和实施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四川的开发规划。 ㈡生产力布局方面。 西部大开发目标之一是促使西部各省生产力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有效地配置资产增量和调整优化资产存量,努力培育西部各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十分重要。对未来生产力布局规划,按照高起点,宽视野、严标准和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在开发启动初期,应侧重于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一是建议四川省确立把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成全省经济增长极的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抓好成都、绵阳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德阳、乐山两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进区项目的高新技术标准。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该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搞新技术产业风险创业基金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面的扶持和优惠。二是进一步加大攀西国土资源开发力度。重点是水能资源的开发,钒钛资源、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安宁河流域的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工程。三是制定优惠措施和政策,重点扶持四川较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以长虹彩电、空调为主的家用电器制造业,以发电设备和重型机械为主的成套装备制造业,以名酒、名烟为主的饮料食品业,以中成药为主的医药制造业和旅游业,使其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同时,抓好成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
㈢体制改革方面。
西部开发与沿海和浦东开发的重大差别在于前者是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条件下展开,因而需要更深程度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配套。一是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要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进度,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企业产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支持和鼓励国有经济成分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对经营亏损、负债严重、历史包袱沉重、产品无市场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坚决实行破产、关闭。租赁、拍卖等,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成分。积极扶持民营企业,鼓励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的民营大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并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对盆地周边山区、贫困地区和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进一步淡化以公有制为主的观念,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鼓励多种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发展。三是改革和创新人力资源的激励、考核、升迁、交流和培训制度。进一步清理和撤消人才使用和交流中的各种障碍和壁垒,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本土科技人才的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四川省开发。四是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矿产资源开发政策。建议打破现行的由国家垄断矿产资源开发的方式,除黄金、铀矿等战略性资源外,放开其他矿产资源开发限制,允许各个经营主体(包括个人)在缴纳一定资源税和环境污染治理费的基础上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经营。五是调整价格政策。放宽对农。矿产品的价格限制,适当调高其销售价、制定最低保护价、鼓励并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对加工产品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㈣资金筹措方面。 西部大开发,需要巨量资金投入。在当前条件下,既要积极争取国家的财政投入,又要坚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其渠道有以下四种:一是财政性资金。对在四川省境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生产性项目和事关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项目,如铁路、国家级高速公路、机场、电力网、石油天然气管道、信息高速公路、长江上游防护林带、大型水利设施、航天、航空、核工业设施等,由省上联合相关单位,努力争取国家财政专款投入,省上安排一定的配套性资金;对扶贫、民族地区开发、教育、卫生事业投入,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自筹的重大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贴息资金。二是社会性资金。对于一般竞争性项目和中小型项目(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限制的除外),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性资金投入,包括国有企事业投资和多种形式的民间投资、私人投资。尤其是对矿产资源(战略性资源除外)开发和四荒资源(荒山、荒坡。荒滩、荒水)开发要制定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促进潜在资源向现实经济资源的转化。三是金融性资金。精选一批经过科学论证,做好前期工作并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开发项目,积极争取银行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省政府设立开发基金用于扶持中小项目;选择一批较好的公司在沪深股市或香港特区、新加坡、美国上市,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成都建立第三家证券交易所,重点支持西部企业上市。四是国外(境外)资金。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积极向中央争取并加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政策法规、实施细则和优惠办法,鼓励、刺激外商向四川省投资,包括:扩大四川省利用外资的审批权;对设在四川省的外资企业允许其更多产品内销;扩大四川省吸引外资的国内配套资金贷款规模;给予四川省的外资企业更多税收优惠和土地优惠。 ㈤对内对外开放方面。 在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双重背景下,全方位多层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对内开放一是要处理和协调好与东部沿海省区的合作关系,抓住沿海地区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四川省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发挥四川省在某些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与东部沿海省区合作合营、互惠互利。二是要处理和协调好与西部各省尤其是邻省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跨区域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项目要联合争取国家的支持。对外开放一是要创新制度,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使经济运行方式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充分重视国内外中介机构在扩大开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积极采用国际通行的合作方式和融资方式。三是努力创造条件,强化对外宣传,积极争取外资银行、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在四川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以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对四川省基础设施、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四是依据国家有关鼓励外资西向的优惠政策,结合四川实际,制定具体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优选一批农业。旅游、生态环保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以多种形式招商,吸引国外企业、公司。财团和个人独资、合资或合作开发。五是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双流国际航空港的功能和作用,建议把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为西南保税区,积极开展出口加工和仓储贸易业务。 ㈥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
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重头戏。按照中央把四川省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大思路构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方位展开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与建设工作,是四川今后长期的重要任务。一是高度树立"环境第一,生态效益第一"的观念,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要把保护环境、追求生态效益放在首位。二是建立和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重点是加快四川省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条例、实施细则的制订和完善,组建和强化执法机构,大力支持基层部门的执法工作。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在国家启动以大中型水利工程为龙头的工程治理的同时,启动以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为主的生态治理工程,分阶段实施《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逐步建设生态环境重点县。对新建项目,严格把关,坚决实行"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凡经环保部门认定为高污染、超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能上马。对现有污染源要限期整改,到期不能达标的一律停产(业)整顿直至关闭。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能源结构,逐步实现以天然气、电能替代燃煤的新型能源结构。加大对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开发投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的先进工艺,大幅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量。四是加大政府部门资金、政策投入力度,力求使环保投资在政府财政投资中的比例逐步增大;加大对排污收费的范围和强度,较大提高污染排放成本;坚决淘汰一批技术、工艺落后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又无力整改的企业和设备;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环保组织对四川环保项目的投资。五是加快全省环保产业发展,积极把环保产业培育为新的高技术战略产业。六是加大与邻省在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建设项目和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
参 考 文 献
1、 《管理现代化》 邓楠 2000年第1期
2、 《西部大开发方略》: 高,葛方新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5
3、《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杨清震民族出版社2004、1
4、 《入世后的西部大开发》田秋生 中国社会出版社
5、《当代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制度创新》 余永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07月
6、《人力资源与西部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孙诚 经济科学出版社
7、《区域经济学》 张秀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