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2
1.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2
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2
1.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性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2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分析3
2.1调控主体的差异性3
2.2政策功能的差异性3
2.3调节方式的差异性4
2.4政策面临约束的差异性4
2.5政策调控灵活度的差异4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方式的分类4
3.1 从总量上划分4
3.2从内容上划分5
四、提高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的政策建议6
4.1保持货币主管部门的适度独立性6
4.2加强财政主管部门与货币主管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6
4.3灵活地运用财税政策6
4.4在结构的调整中应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6
4.5增加“松紧”类型政策组合的使用6
4.6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分工7
内 容 摘 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在调节经济的过程中,彼此是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协调配合。为了提高两者配合的效果,不仅要保持货币主管部门的适度独立性,加强财政主管部门与货币主管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还要灵活的运用财税政策,在结构的调整中应使财政政策发挥最大的功效,增加“松紧”类型政策的使用,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进行适当的分工。此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还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在财政政策转型的过程中应重点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全局性的问题,促进第三产业的恢复和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要防止货币供应总量和信贷规模大起大落,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监督管理,降低金融风险。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关键词:宏观调控 协调配合 市场 经济运行 发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即政府调控主体主要通过政策手段把经济参数附加到市场中多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信号上,进而调节、引导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间接调控所依仗的主要政策手段,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共同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总目标,但分工而互补,需要相互协调配合,促使经济运行趋于总量均衡和结构优化的理想状态。随着我国经济日渐市场化和全球化,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强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也显著增强。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两大政策调控的着眼点,都是针对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调控的归宿,都是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为基点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政策,但两者的调节范围却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财政政策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正是这种调节范围的不同,使得不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都有局限性。
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
1.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性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在政策制定上,财政政策的变动,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而货币政策的变动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在政策执行上,财政政策措施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因此,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一般比货币政策要长。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则可能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从这一点分析,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所需的时间要长。
由此看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有﹁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纯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两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分析
2.1调控主体的差异性
各国政府是财政政策的调控主体。虽然在很多国家,财政政策要通过议会等立法机构的批准才可以生效,但中央政府对财政政策的实施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中央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动机有可能是源自于对公众利益的考虑,也可能出自于政府自身利益的价值取向。由于每一个控制主体都存在自身利益,所以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控制主体的检查和监督就至关重要了。
各国的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调控主体。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虽然也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地位特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再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甚至不需要其分支机构的参与,常常是进行一笔交易或发布一个通知即可完成,可见其受外界干扰较小。
2.2政策功能的差异性
对于财政政策而言,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较高的增长率和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可见,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波动的过程中具有促进效率的功能。但这不是其功能的全部,立足于促进社会公平的考虑,财政政策还作为国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因此,财政政策还具有促进公平的功能。
货币政策具有相对单一的政策功能,促进效率和效率优先是其主要功能的体现。货币政策只有在市场中才能产生和实践。而效率优先原则又是市场活动的重要基础,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经济中的宏观变量水平进行调节,并不具备再分配的调控职能。
2.3调节方式的差异性
直接调控是财政政策的主要调控方式,财政政策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实施基础是国家权力机关,支出逐级下放,收入逐级上交,政府的层级管理体系在政策的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财政政策具有较浓厚对的行政色彩,公民必须无条件的遵守执行,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正是靠的这种强制性。
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主要是依托市场间接进行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宏观经济中变量的改变来间接影响市场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相关政策的制定并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政策的传导过程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货币政策只有在金融市场中才能顺利实施。
2.4政策面临约束的差异性
实施货币政策首先受到保持物价稳定的约束。制定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时,不能只根据调节经济增长的需要和当前物件水平而单纯实施,必须考虑到未来物价水平的走势。近年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就存在远期通货膨胀水平增大的压力。因此,货币政策的扩张成都常常受到限制。
其次,货币政策还要面临来自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中介。基础货币进行货币创造的关键环节是通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实现。
2.5政策调控灵活度的差异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调控方式和调控时滞方面存在差异性,导致了政策调控灵活度的不同。财政政策一经被确定,在一个财政年度内需要被遵照实施和执行,由于受到立法机构对财政预算和税收批准的制约,政府不可能频繁变动政策方向,也不可能频繁实施政策措施,所以财政政策灵活性较弱。而由于货币政策独出一家,根据需要中央银行可以不断调整政策的力度和方向。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方式的分类
3.1 从总量上划分
从总量这一角度划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分为三类:扩张性政策,中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由于众多复杂的工具和指标包含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中,所以很难通过指标的方法进行定量划分,以上三类划分方法只能是定性的。
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在实施扩张性政策的条件下,政府很可能降低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减小,也可能会增加政府投资,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规模,这些措施都会引起赤字增加和财政盈余的减少。若实施中性的财政政策,税率会基本保持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和支出平稳增长,收入与支出基本保持平衡。在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条件下,政府往往通过开征新税和提高税率来增加税收,或是使财政支出预算减少,此时政府的财政盈余往往是增长的。
表3.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
货币政策
扩张
中性
紧缩
财政政策
扩张
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严重萧条
物价平稳,但总需求不足
有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增长乏力,社会投资不足
中性
有通货紧缩的迹象,但全社会总需求增长较为平缓
物价平稳,全社会供求大体平衡
有通货膨胀的迹象,但社会投资水平较低
紧缩
有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同时社会投资增幅较大
物价平稳,但投资有快速增长的迹象
社会总需求严重膨胀,经济严重过热
而对于货币政策,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市场资金充裕,利率下降。实施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基本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的速度,市场利率也基本处在一定的水平上下。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明显放慢增长幅度,市场资金出现紧缺,利率上升。
3.2从内容上划分
从内容这一角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常可划分为两种: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结构性政策是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在具体内容上有不同的政策规定,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而非结构性政策则一视同仁,采取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对象无差别对待的方式。可以看出,经济结构(包括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可以通过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有效的调整。
扩张,中性,紧缩的政策可以和结构性政策和非结构性政策交叉运用。对不同对象可以施加扩张性的结构性政策,也可以施加紧缩性的结构性政策,而政策的扩张或紧缩的程度往往是不同的。而非结构性政策同样也是如此。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使用的情况是复杂和多样的。
四、提高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的政策建议
4.1保持货币主管部门的适度独立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分散决定还是联合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货币主管部门独立性的大小。在不能正确选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时,难以保证集中决策的政策效果优于分散决策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一般来说具有较强的滞后性,所以较长的时间视野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前的经济状况是执政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所以长期看来货币政策未必能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4.2加强财政主管部门与货币主管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使财政主管部门和货币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加强交流与沟通,是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作用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之后效果更为明显。因此,一定程度烦人信息相互沟通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起来并得以维持。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财政部长每周都会有一次聚餐的机会,对相关经济政策观点交换意见,其副职之间也保持经常的联系。
4.3灵活地运用财税政策
财政政策由两方面组成: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而税收收入作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税收政策自然也成为财政收入政策的最主要方面。恰当合理地运用税收政策,可以在不使财政收入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形下,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然而,税收政策的作用效果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制定政策前必须经过审慎的研究。
4.4在结构的调整中应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的任务之一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调整,分配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一方面,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扶植畜牧业发展,使其成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努力提升农副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造传统工业产业,使其实现技术现代化,加快生物工程,装备制造,汽车飞机,信息电子等战略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提高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4.5增加“松紧”类型政策组合的使用
回顾我国政策调控的历史可以看出,“双松”和“双紧”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组合方式,其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或是发展严重过热的时候,“双松”“双紧”的政策组合可以在短时间以内对经济运行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效果。其次,经济无论是出于过冷还是过热的情况,逆风向调节的“双松”“双紧”的政策组合相对于“松紧”搭配的政策组合的成本最低,因为“一松一紧”政策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政策效果互相抵消的情况。
4.6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分工
在政策分工上,财政政策可以侧重于经济“过冷”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则可以适用于经济“过热”的情况。在控制通胀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只要货币总量被控制住了,就可以大体控制物价上涨的速度了,而财政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效果有限。但当经济处于萧条的时期,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就不太明显了。此外,财政政策应该主要以“粗调”的方式进行,货币政策主要以“微调”的方式进行。
总之,面对目前较为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在政策选择上,需要各种政策工具搭配使用。从财政政策来看,应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目前,当货币政策频繁出击以后,其作用空间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更大释放,此时,其他调控手段的陆续跟进,特别是财税手段的运用还有相当的空间。两大调控手段并举,再辅之以外汇和资本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相对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也可以得以基本解决。
参 考 文 献
1,安体富,等.2003.公共财政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陈共.2003.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2007.国家信息中心报告:2008年我国财政政策分析与建议[N].中国证券报12—14(3).
4,黄达.1998.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贾康,孟艳.2008.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认识[J].
6,类承曜,谢觐.2007.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为什么要协调配合:一个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博弈模型[J].经济科学(2):27—39.
7,童兆坤,幸理.2006.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4):86—89.
8,吴晓灵.2008.央行宏观调控措施效果显著[N].金融时,报03—10(1)项怀诚.1999.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9,张晓莹.2006.论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社科纵横(4):42—43.
10,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长江证券股份公司联合研究小组.2008.经济总量平衡中的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N].上海证券报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