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的概念
1.1储蓄的含义及特征
1.2储蓄的原则
储蓄的意义及作用
2.1储蓄的意义
2.2储蓄的作用
内 容 摘 要
人们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其他机构,储蓄起来,存取更方便,这样使得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国家而言,储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对普罗大众的人民或家庭,储蓄可以积累投资资金,增加抗风险能力,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由此可见储蓄之重要。
1.1储蓄的含义及特征
储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储蓄一般指狭义的储蓄,即存款储蓄。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将来的某种需要,是自我需要的结果,不论保值或增值都是对储户有利,所以所有者将闲置、积累的货币自主的储存起来获取保值增值收益。
储蓄具有自主性、闲置性、积累性、保值性和收益性等特征。
1.2储蓄的原则
公民的存款储蓄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
2.1储蓄的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银行必须充分发挥在吸收人民储蓄资金方面的职能作用。银行的高储蓄促进国家建设,同时国家建设的高速发展又促进高储蓄的发展。储蓄又是社会积累的组成部分。发展国民经济依靠储蓄还是依靠刺激消费?这个问题曾引起过西方经济学界二、三个世纪的认战。或许无论认为哪一种正确均是有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家经济政策都必须根据客观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来制订。
我国的总积累中也包含着人民的储蓄。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所分析的构成社会总产品的三个部分作为依据。这三部分是:不变资本是转移新产品中的生产^^文档原值,不是积累;可变资本是劳动都的报酬,也不是积累;剩余价值是劳动都创造归社会的产品的价值,减去非生产部门的开支,才构成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储蓄与积累的不同在于,储蓄不论期限长短,其所有权始终属于个人,储蓄的发生完全出于个人自愿,发生于满足需要之后。因此,储蓄不会影响生活。从这一角度来讲,同样作为参加经济建设的资金,储蓄对人民比积累更具有吸引导力。
储蓄是积累的具有不同意义的补充,这一补充对于加快建设速度是不可缺少的。世界上很多总积累率高的国家,扣除个人储蓄后的积累率一般在25%上下。只是因为有了较高的储蓄率,这些国家将积累与储蓄合起来,才构成较高的总积累率。我国经济曾经多次因积累比率过高而发生经济失调现象。如果我们学习日本和南斯拉夫的经验,将积累率维持在一个不算冒进的水平上,另外从人民中吸收一个较大份额的储蓄,我国总积累率也完全能达到世界是最高的。
从储蓄的作用来看,假设全国全年货币流通量为100亿元,按其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适应的经验数据1:8计算,则全年商品零售总应为800亿元,由于各种原因,总有部分购买力不在当年实现,假定有20亿元沉淀下来,通过储蓄将其全部回笼到银行,市场货币量现在为80亿元,这时公需80亿元*8=640亿元商品零售总额的物资即可满足需要,尚余下160亿商品零售额的物资未被当年消费。货币储蓄回笼使银行资金来源增加20亿元,银行可以增加贷款将这笔资金放给企业,企业用这笔贷款购进当年未消费的物资用于生产,这就是利用储蓄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的过程。
从我国几十年的储蓄增长状况来看,利息也不是决定储蓄增加或降低的主要因素。在储蓄利息不断下降的有些年份,储蓄额仍然是逐年上升。1961、1962年的下降是因为货币贬值,利息因素几科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只要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币值稳定了,利息再少,储蓄余额仍然是可以不断上升的。
此外,从利用利息促进即期消费推迟的社会经济效果来看,也并不令人称道。虽然这部分资金投入生产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但其来源往往是人们压缩即期消费的必要开支部分。在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节省开支存储下来的钱用于生产建设,会严重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使社会再生产在萎缩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在生活上鼓励低消费,在生产上搞高积累,大浪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总之,在化消费资金为生产资金的问题上,或许,有多少利用多少,减少人为的刺激才更适合经济发展。
对于闲散资金的使用,要做到完美,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发展储蓄的过程中,也发生过“稀里糊涂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现象之间错综复杂、不断变化,对各种不断变化的经济因素,要做到完完全全的预计到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健全机构,随时掌握变化,加以分析,及时调节。计划订得再完美,也不可能完全适应种变化的情况,计划也应随着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事实上,国家也适时的根据市场流通情况,进行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对利率进行调整,或是增加减少货币的投放,以促使货币流通正常。 储蓄对于加强信用回笼发挥着特殊的意义。各个国家的银行及有关机构,都用经济计量方法作资金流量分析,用以平衡储蓄和投资的分析,以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这些资金流量分析明确地表示出个人储蓄对于国民经济的作用。归根到底,整个国民经济的资金平衡是通过银行这一渠道来解决,即银行吸收储蓄,将个人的资金流转至缺少资金的地方。若消费结余不由银行吸储,而是自由存放,则性质上完全不同。则国家主管资金部分只能作两种安排:不把这部分资金列入投资资金来源。这就可能缩小全国的投资应有的规模,对经济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失;把这些资金列入投资资金来源,对于这部分资金心中无数,无法对这部分资金进行流量分析。所以普遍的认为,储蓄仍是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储蓄与生产力发展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2.2储蓄的作用
储蓄是国家运用货币的储蓄手段职能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积聚资金的重要手段,储蓄实际上是推迟了的购买力。在我国,储蓄存款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信用关系,体现着当劳动者当家作主,支援国家建设的新型经济关系。
储蓄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将“小钱变为大钱,变死钱为活钱”,有利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国家通过开展储蓄业务,把市场上多余的钱采用信用回笼的方式吸收过来,减少需求压力,使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平衡,保持物价稳定。并将吸收的居民存款转化为生产投资,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品,从而增加货币回笼,保持正常的货币流通和物价稳定。储蓄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投资理财方式,灵活支取,也为国家建设和市场供求关系发挥了作用,可以说利国利民。但是储蓄存款若过高,将会增加币值压力,影响居民消费水平。
一定的居民储蓄非常必要。个人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的流通,而且还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储蓄太多就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造成消费品的积压,对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造成不良影响,最终会影响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所以储蓄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不能完全由市场调整,国家也不能过度干预。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储蓄存款呈现出一种不断增长的趋势,从1952-1980年的28年间,我国城乡储蓄存款增长近400亿元,增长了45倍多。其中城镇储蓄增长了31倍多。储户由655户增加到1.2亿户,增长1830多倍。农村储蓄存款也增长了1000多倍。
国家亦通过利率来调节储蓄率,但利率下调并不一定使存款的实际收益减少。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政策也逐渐成为央行这一段时期以来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自1996年至1999年三年间,我国央行就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水平,一年期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水平从1996年5月1日的9.18%,一直调降到1999年6月10日的2.25%,其下调幅度之大堪称有史以来首次。进入新世纪以来,利率调整更加频繁,仅2007年一年期间我国央行就连续六次上调了利率水平,其上调频率之快也是罕见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逐年在增加,到了2010年底,达到约303302亿元,比起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的210.6亿元,三十多年时间内增长了上千倍。作为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过高的储蓄率限制了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若利率下调但利率水平仍高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增加。只有当物价涨幅等于或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不复存在。同时虽然利率下调,但储蓄与保存现金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储蓄可以获得利息收入,而保存现金没有任何收入;储蓄可把零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存现金不利于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蓄可以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保存现金则不行;储蓄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存款储蓄增长快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我国良好的经济形势,说明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百姓收入的不断增多。此外,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有人认为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老百姓要存钱的重要原因。在消费人群中,只有中等收入群体既有消费能力、又有消费愿望,是有效消费需求的“主力军”。百姓有钱不敢消费,还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医疗和退休后的预防性储蓄。曾有个统计,说我们中国人每赚100元,就有46元省下来存进了银行。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5%,也就是每挣100元要花掉100.5元。记得当时还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小热点,惹得大家议论纷纷。依然有很多坚定的“存钱族”,对他们而言,每个月的工资到手,可能花钱的地方很多,但是只有存钱才是硬道理,无论多少,总是要拿出来存进银行。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其高增长又意味着居民消费和投资会在一定程度受到抑制,对改善居民近期生活质量、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有不利影响。因此,要合理引导、分流储蓄,促进储蓄向消费转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就是昨天的钱,存到明天花。为什么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民在消费观念这一块还这么保守?这固然有历史习俗的原因,建国不久自然灾害引起的遍地饥荒至今还让人们心有余悸。但也不仅仅只有习俗的原因,很大部分原因还是中国人消费缺乏信心,而消费信心来自社会安全感。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缺乏社会安全感。
中国人喜欢存钱与西方国家的人喜欢贷款是两种不同的情况,欧洲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后,形成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社会保障体系已经相当的完善。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且在不断的积累与沉淀。
在西方国家人口相对中国少太多了,哪怕全国人民都生病了去看病,国家也负担得起,统统都包了。但在中国人口相当庞大,相应的需要补贴的群体数量也大。
由于建国以后和平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生育率,后来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大大降低出生率,再加上人均寿命的延长,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状态下提前迈入高峰。我们的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和精神文明程度、养老服务体系、社保水平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即“未富先老”。一则腾讯的消息显示我国养老金占工资比例连降九年,企业养老金的替代率已跌破国际警戒线。这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日益加剧,大大增加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难度。
对于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限,微薄的收入基本全部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很多方面都得不到合理的社会保障,即使有点钱也尽量存起来。对大部分普通中产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曾有街头随机调查,看是年轻人不敢花钱,还是老年人不敢花钱,结果是年轻的、年老的都不敢花钱。年轻人存钱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要养活,加上要买房子还贷,高教育费等压力。老年人存钱,是因为养老看病,有钱都得用在吃药上。因此这些中产阶级目前考虑的第一策略是节衣缩食,把钱存起来。对高收入阶层,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较小,更多的钱可以用来投资。但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很多就只能把钱存在银行里。许多人都有一种感觉,一辈子挣钱,一辈子像是给银行打工的,有多少钱都存进了银行。但是养父母、养孩子、养自己、养车、养房子,这一大堆的人生目标摆在面前,谁又敢不存钱呢。储蓄率的降低,需要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未来的对于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降低。人们有消费的信心,国家经济结构就能更好的优化。
长期以来,储蓄都是“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那么在高储蓄率的情况下,储蓄却要引导消费,因为储蓄积累资金与财政积累资金不同。储蓄积累资金是信用的形式,在居民货币收入到支出的“时间差”中,利用居民暂时不用的资金转化为国家可以动用的资金,支持生产,促进生产。这是资金使用权的转让,其迟早会归还于储户,储户最终也要进行消费。社会生产要经过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诸环节,这些环节必须毫不间断地紧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不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假如在消费环节上发生了故障,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工商企业的商品资金就不能转人为货币资金,不仅不能完成上交利润或税收,连再生产也无法进行。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同样就没有生产。生产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引导消费改善生活,也是储蓄的目的,储蓄引导了消费,促进了生产,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储蓄资源,进而增加更多的消费。
引导消费是储蓄的作用,并不是储蓄的职能。银行通过信用的形式,将人民的闲散资金积聚起来,成为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用以支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储蓄的作用表现在了四方面:积聚国家建设资金;调节市场货币流通;帮助人民改善生活;培养社会一代新见。可见,储蓄引导消费的作用蕴含其中。
储蓄如何引导消费,要认识消费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处于主导地位,决定和支配其他要素。就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说,首先是生产决定着消费,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对象,提供消费的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生产也就不会有消费。但是,消费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生产。储蓄是由人民生活结余而来,人民收入提高,有了更多结余,储蓄才能更好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又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实现,所以生产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促进消费,又发展储蓄,所以,储蓄与消费二者又是矛盾的统一。
可见,储蓄并不是个人将余款存入银行就是让银行代自己保管现金,越多越好,简单的从银行获得利息收益,这样的话,将缺乏对储蓄的准确把握。实际上,储蓄不仅是个人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也有利于国家建设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是既利国也利民的事情。
参 考 文 献
王隆昌《人民储蓄的作用究竟何在》
《金融研究》——刘燕荪《关于我国储蓄用的几个问题》
王晶《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效应实证分析》
《上海金融研究》——章俊涛《引导消费是储蓄的作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