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不断地拓展,对于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使得国家的财政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企业在这发展过程中寻求新的渠道,民间金融就由此而越来越受关注,企业试图把民间金融来改善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所以涌现了很多民间投资。民间金融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与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但也蕴含着风险,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本文就从我国进件金融的现状分析开始,分析民间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金融 民间投资 正规金融
【正文】:
一、我国民间金融概述
(一)民间金融的概念
民间金融在国外界定为非正规金融,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而我国央行认为,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
民间金融是与官方金融的相对而言的。官方金融是属于正式金融体制范围内的,即纳入我国金融监管机关管理的金融活动。因此,民间金融主要是指在我国银行保险系统、证券市场、农村信用社以外的经济主体所从事的融资活动,属于非正规金融范畴(未观测金融)。
(二)我国民间金融的具体形式
民间金融主要表现形式为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完成或通过民间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完成的债权融资。主要运行形式有:
1.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但在发展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是金融风险的累积,越来越难支撑业务的发展。
2.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的定义宽泛,具有狭义的定义,也有广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是总体来讲只要不是政府正规的金融融资都是民间借贷。狭义的民间借贷指民间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民间金融活动总体上看是无组织的金融活动。这种定义下,既可以是企业与个人,也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由于较分散、隐蔽,利率高低不一,借款形式不规范,管理难度大,也因此出现很多高利润的贷款,若是经营不善或者个人出现经济状况而导致无法偿还贷款,所以民间贷款的风险大。
3.小额贷款
主要事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一直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部分为准正式金融,部分为非正式金融,主要是为解决我国落后地区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弥补扶贫政策的缺陷,借鉴的是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政府直接、主动地参与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一个突出特征。小额信贷只解决了向贫困农户提供小额金融服务的问题,但也缓解了目前我国全面投入建设的经济压力。
4.民间集资
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其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当时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起步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对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大规模的集资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公募资金,没有经过批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若是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分发集资的风险,故民间集资形式的创新夹杂着对风险的漠视以及欺诈的骗局。
二、我国民间金融的现状及问题
(一)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民间金融滋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是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不均衡发展的必然产物。正规金融逐步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要,不能满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需要,于是民间金融迅速崛起,表现异常活跃。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也充分说明正式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的金融(特别是贷款)服务需求,而民间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民间金融的发展,是遵循市场需求、由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民间金融基于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要,因为发展速度较快。通过高额的利息借贷,民间融资实际上也吸引了众多个体金融对象对于资本的投入。由于市场的调节作用,投资资本往往能收到高额的利息回报。因此个体投资对象往往借机对资本进行投入。而同时,由于社会民间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不断扩大,类似于P2P、投资建设北部湾等形式的借贷也在不断发展。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非正规信贷规模突破10万亿。
尽管民间金融降低了融资的标准,但其实际上增加了市场资本的投放,使得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竞争力,同时也导致市场发展的不稳定。一旦某种行业出现大规模的动荡,最终受损的还是融资者本身。根据重庆商报的报道: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551家,比2016年底减少了122 家,实收资本8270.33亿元,比2016年底增加了36.43亿元,贷款余额9799亿元,全年增加504亿元。
(二)民间金融的重要作用
1.民间金融是国有金融体制的补充
无论是国有控股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逐渐无法满足经济日益多元化的需要,这为民间融资机构提供了发展契机。民间金融机构所占领、面向的市场是国有金融机构忽略的市场,是国有金融重要的补充。
2.民间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近几年民营企业的融资都主要来自民间融资。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之间,特别是民营企业之间的直接临时资金拆借或高于银行固定利率性质的民间借贷数量巨大,估计仅2000年企业之间直接拆借或借贷的金额高达800~1000亿元人民币。然而,相对于巨大的民间资本规模,我国的民间金融规模并不大,据有关估计,我国民间金融总量大约在3000亿元,占全国金融总量的0.3%。这也说明,我国的民间资本潜力巨大,民间融资尚未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3.民间金融支持农村经济服务“三农”
在农村发展中,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中,资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小企业和家庭企业在起步或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这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四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农村地区的许多经营网点被撤消,正规金融资源更加稀少,金融资源供给明显不足;而农业、农民、农村,因其所处的弱势地位,往往更加需要金融支持。这种供需上的极度不均衡,催生了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最先在农村产生,并迅速蔓延开来。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金融的监管制度缺失,法律不全
民间金融未纳入国家金融管理体系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许多金融组织获得了地方政府部门的审批并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但并未纳入国家金融组织管理体系的管理之下。由于民间金融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是民间金融遇到的问题,民间金融长期缺乏正规的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因此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高利贷、P2P爆仓,云联惠传销等金融事件,而一旦民间金融事件发生以后,一些地方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构切采取不支持甚至取缔的态度,而没有承担起监督管理职责,这都制约了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民间金融发展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民间金融机构由于没有国家信誉担保,甚至连基本的法律保障和法律规范度没有,民间金融机构为了吸收存款,不得不高利息揽款,不得不高息放贷,因而其潜在的风险极大。民间金融倾向于“高息揽款,高息放贷”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信用危机。一旦民间金融机构倒闭,存款人就会受损。
(三)经济和法律纠纷发生频率较高
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在民间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其往往会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经济和法律上的纠纷。这种纠纷的类型多样化,有的是因为协议签订的时间和所承诺的利息有所出入而产生的经济纠纷,另外一些则是企业在借贷以后无法偿还贷款只能以企业申请破产而进行赔偿,而这种赔偿远没有民间金融对其投资数额多,也就产生了亏损情况。这种经济与法律纠纷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因此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导致了部分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法律的理解不完善,从而导致经济上的纠纷。
四、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民间金融法律使民间金融合法化
由于民间金融与其他金融组织之间的差别较大,在规模、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决策过程等方面有所不同,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遇到债务纠纷时,当事人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于经营不善的民间金融机构,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扩大化,并对主要责任人作出相应的经济处罚等。
(二)拓宽民间金融资源投资渠道
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解使民间融资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创建新型的投资方式,使民间金融多元化。
(三)加强民间金融制度保障
我国的民间金融目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所以,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实现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合法化,发展民营金融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作保障,尽快建立民营金融组织的正常进入和退出机制及严格的监管制度。如惩罚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担保制度、破产清算制度、征信制度、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诸葛隽《民间金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年:2007:40-100
[2]李有星《民间金融市场治理法律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6:300-450
[3]王千马《盘活 :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M].北京:现代出版社 ,出版年:2015:280-320
[4]徐临,曹华青《农村民间金融风险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10-30
[5]方先明,杨波,史兹国《民间金融风险形成、传染和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江苏民间金融发展的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310-335
[6]李瑞雪.融脱媒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5,(4)
[7]刘建莉.我国民间金融的形成机制及演进路径[J].当代经济,2015(4)
[8]郭丽华;陈立铭.民间金融发展的宏观政策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4,(7)
[9]张杰.促进我国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3,(4)
[10]吕臣,林汉川,王玉燕.我国民间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4)
[11]梁彩红.金融脱媒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2]赵玉珍.中小企业和民间金融共生模式的构建[J].浙江金融,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