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消费信贷
二、中国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三、欧美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四、在对比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所面临的问题
五、未来的消费信贷的发展
内 容 摘 要
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类型
所谓消费信贷,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满足个人特定的消费目的而发放的贷款。
在中国,商业银行给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贷类型,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居民住宅抵押贷款。
第二类:非住宅贷款。主要包括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和旅游贷款。
第三类:信用卡贷款。
其中第一类居民住宅抵押贷款,是有以房屋抵押来获得贷款额度的。第二类与第三类大部分时候是以消费者个人信用来获得贷款,因此第二类与第三类的贷款额度普遍较低,周期也会较短。
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在谈到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这一话题时,我们需要在一个全球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是落后于欧美这类发达国家的。中国的商业信贷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受到较大的外部冲击,出口规模锐减,消费和投资需求严重不足,就业压力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先后出台了20多项支持消费信贷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在这样利好的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消费信贷迅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消费性贷款规模达到 15.38 万亿,2015 年达到约 18.96 万亿,基本 维持 20%以上的年复合增速。
在当下,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居民住宅抵押贷款热度有所下降,而在非住宅贷款(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上,商业银行更愿意下贷款。由此可见,中国商业银行更愿意为小额贷款买单。其中的原因也不言自明,居民住宅抵押贷款通常是以其住房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偏向于安全,使用住房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的接受度不高,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审批这类抵押物时,通常审批的流程耗时更长,手续繁琐,而且其房屋的公估价值也会与抵押方的心里预期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中国,对抵押品的估值,抵押品的价格贬损等等一系列问题,是现在目前商业银行做居民住宅抵押贷款的重要的阻碍。
即便如此,在中国各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经营业务的模式也大为不同。在中国,工、农、中、建、交,这五家是国家直接管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全国金融业资产的40%左右。从1949年到1984年,中国一共就这么五家银行,而且每家银行在各地都有分行,还有大量的支行、营业厅。很少有人会不停地换金融账户,这用金融术语来说,就叫“金融账户是有粘度的”,所以,历史悠久,分支机构庞大,国家信用保底,这几点就决定了几大国有银行是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吸储能力好,信用好,明显是处于银行圈的上流阶级。这些银行更愿意参与大型的项目,比如说为房地产项目注资,对买房等消费贷款更愿意批款。而在小额的贷款业务,如信用卡业务的关注度就明显要弱。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以外,还有股份制银行,他们属于银行业的第二梯队。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招行、浦发、中信、民生都属于这一类银行。它们也是全国性的银行,但是股权结构是比较灵活的。
对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做的是特色业务,搞差异化竞争。比如说开办具有特色的信用卡,比如说小微企业的贷款。
还有一类银行叫做城市商业银行,简称是城商行。这类银行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各地设立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当时国家要求搞活地方经济,全国一下子就冒出5000多家信用社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实施《商业银行法》,就开始全面地整顿这些信用合作社,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就组建了城商行,服务地方中小型企业。
城商行是双线管理的方式,一方面,它们是属于地方政府控股的,行政上属于地方政府的,但是由于它们的业务是金融业务,又归口在银监会管。在地方上,这些银行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很受待见。但从规模、体量、实力上,又与国有银行,还有股份制银行又有差距,在气势上矮了半截。
所以说,城商行是一个地域性特别强的银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商行实力就很强,像上海银行,它已经是全国500强企业。最近十来年,有16家城商行已经上市了,所以有些很大的城商行看上去和股份制银行,已经几乎没有差别了。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城商行来说,它们还是地方性银行,在资金的实力、规模和信誉度上还没有冲出省城。所以,它们吸收储蓄的能力比较差。它们吸收储蓄能力弱的话,就会去发行很激进的理财产品,很多的产品利率很高。同时,也会更愿意发放贷款业务,也获得更高的收益。
欧美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和现状
在讲到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在这里先跟大家讲一下欧美的金融市场的情况。
中国和欧美的发达金融市场差距不小,其中像在美国,平均一个人有3张信用卡,而在中国,是平均3个人才有一张。在欧美市场的征信记录特别完整,一个人如果失信一次,他可能会被封锁很长时间。但在中国市场就不同,泛亚的创始人早就陷入了债务纠纷,但是一直都没人知道,居然还让他继续在金融市场上行骗了那么长时间。这些现象都在表现出,欧美市场是天生的“信用市场”,而中国则缺少信用观念。
欧美金融市场的发展,起源于中世纪的圣殿骑士团,在当时那个由宗教信仰组建起来的欧洲文明,保护来来往往朝圣者的财物,就由遍布欧装的武装军事力量—圣殿骑士团来完成。不断的,他们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多,他们所扮演的正是“银行”的角色,是一个欧洲金融启蒙者的角色。
随着后来的发展,国家的实力开始兴起,骑士团的衰弱,欧洲的金融则被后来的银行家来取缔。
圣殿骑士团从欧洲发展起来,但是现在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却是在美国。
美国从一开始就是欧洲殖民者的天下,很好的继承了欧洲金融市场的概念,美国建国时,是由13个北美殖民地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3换个殖民地之间独立性很强,恰好和当年欧洲的情况特别类似,所以13个殖民地之间很容易形成“分权制衡”的行政体制和信用网络。在接着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统一了美国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随后,联邦政府又把货币也同意了。
所以,美国当时的条件是集合了中国的“集中”和欧洲“分权”的优越性。
四、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所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中国商业银行消费贷款所面临的窘境,首先就如同上面所说到的,中国和欧美发达金融市场的差异。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晚,在过去,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成熟,技术上相对落后,以及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没能有效的形成一个信用体系,商业银行对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是模糊不清的。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愿意为消费发放消费贷款,是要基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以及消费者的还款能力。50年到到70年代的中国老百姓,对借钱消费的动力不足,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控力度,加上客观原因上,商业银行在获取消费者还款能力,也就是消费者的个人信用的难度较大。导致商业银行对消费者的贷款放款的要求是较高的。
据统计,一家在中国的商业银行,要获得一名申请办信用卡的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消费偏好、还款能力,成本是去到将近2000元。而在蚂蚁金服、京东白条上面办理信用卡,获得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消费偏好、还款能力,仅仅只需要5毛钱到2元左右。在利用大数据给消费者构建个人信用系统,可以说是非常廉价的。
那是不是说,让商业银行大肆批准消费者贷款就可以了呢?
这是不行的。
在支付宝、京东上办理消费贷款更容易,大家都知道。那是基于对消费者消费偏好数据的采集,有基于精准的判断,支付宝和京东才愿意为消费者放贷。商业银行当然也想这么做,但是缺少足够的消费场景,缺少足够的数据分析,怎么能判断给谁批消费贷款额度呢?
如果是一味的批准消费额度,而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情况,导致的结果是灾难的。
我们都知道,十年前美国经历了一次“次贷危机”。这次的“次贷危机”的起因,就是银行给很多不具备偿还能力的消费者提供的购买贷款,最终酿造了这一悲惨的结局。
消费信贷的对策
很多年轻人都是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借钱消费。那么刘强东也好,马云也好,他们借给你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来的。
比如说你现在用的花呗,你采取的是账单分期的方式,你借的这些钱,其实以后都是要还本付息的。这么多人使用花呗,那么就意味着每个月都要还本付息,马云的账上每个月都有一笔稳定的利息收入,我们把它叫做稳定的现金流。马云就把这些贷款打包做成债券,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像商业银行、债券,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像像商业银行、券商、债券基金等等,然后把你的付的利息的一部分支付给这些投资者。因为你的负债其实就是马云的资产,所以我们把这个过程就叫“资产证券化”。而这些卖出去的债券就叫“资产支持债券”,意思是说用这些贷款产生的利息支持着债券的发行。
资产证券化产品卖出去以后,大家都很高兴:债券投资者买了一个稳定的,4%到5%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而马云当然是最高兴的了,因为花呗的利息是15%左右,而他卖出去的这些债券利息在4%到5%左右,中间有10%的利率差。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债券卖出去以后,他又从市场上融了资,又有钱借给更多的“剁手党”,然后可以继续做资产证券化,赚更多的钱。从2016年到2017年,蚂蚁花呗做了1600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你算一次,中间有10%左右的利率差,马云大概在这个业务中赚了160亿左右。
这个模式其实就是国际通行的“信用卡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式。除了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种这种网络信用卡意外,其实交通银行、中信银行都把自己的信用卡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像美国的运通公司、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美国银行,其实都是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融资的。
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商业银行讲信用卡贷款集中打包出售给一个独立的信托载体,这个信托载体的管理由信托公司来负责。然后,信托公司会把信用卡贷基础资产池进行包装、美化,再分层成债券,并且经过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审查和审计,经历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审核。最终,信托公司把债券发行到债券市场。在以上这个流程中,商业银行是最开始的发行人,它具有发行债券的需求,它希望做债权融资,信托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了它的这个融资需求。
这也仅仅只是解决了商业银行的筹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消费贷款的核心。那就是消费者消费贷款的数据。消费数据要具有消费时的场景,美国运通信用卡的发展,推动了大型的购物广场的发展;京东、淘宝上的消费数据,更容易让银行得知客户的消费偏好,也就更容易批卡。
那在现在的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在受到京东、淘宝等新生一代数字银行的冲击下,该如何发力和改变呢?
首先在支付方式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过去人们用纸币购物,后来虽然有了信用卡这样的提前消费工具,但是却受限于可以使用信用卡消费的场景偏少(当时的POS机只在一些大型的商超,消费高的场所才配备),而且消费者对信用卡的需求并没有激活(使用场景少,以及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激发)。现在京东支付、支付宝、微信钱包都在逐渐蚕食商业银行原本属于它的利润。
不改变,就会被淘汰。
过去,也许是更方面技术没有成熟,但是现在已经越来越好。
首先,国家对信用违约的人有了更高的处罚,一旦信用卡欠债不还,就会上传到征信系统,上金融黑名单,买房买车乃至出行都会受到限制,严重时甚是会被判刑;
再者是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信用体系,现在国地税联合,查询到公民的纳税情况以及收入的情况是更加简单,因此商业银行在获取消费者信息变得更加简单。
京东、淘宝、微信兴起的支付热潮,原本是基于对线上购物的消费数据,以及线下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抢占了先机。商业银行因为相对起BATJ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内部体制关系复杂,导致对市场的变化较慢,因此在建立银行的内部体制上,应该设有专门的市场发展和调研的部门,不能抱有银行是金融业,就只关注金融业的那一亩三分地,在现在是市场竞争环境中,往往超越自己,颠覆自己的,不再是原本属于商业银行的竞争,更有可能是来自科技公司,或者其他的行业。
所幸的是这一切还不迟,由中国银联推出的云闪付APP,提供了一个安全性、专业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市场的推动下也有望能与支付宝等支付平台做角力。
自此,消费信贷的消费场景、消费偏好、消费者信用、支付方式,都得到了逐一的克服。
那接下来的,就需要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了。
参 考 文 献
陈林娜——《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陈星
唐涯——《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薛兆丰——《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张潇雨——《商业经典案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