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储蓄—投资转化的理论描述………………………………3
二、河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状况分析…………………………5
1、当年储蓄与实际投资需求分析…………………………….5
2、建设资金的总供求分析…………………………………7
三、河南储蓄向投资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8
四、对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的几点思考………………….11
1、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11
2、选好投资项目………………………………………………11
3、激励民间投资………………………………………………12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储蓄转化为的投资体制障碍…12
5、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12
参考文献……………………………………………………….14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储蓄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但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金融机构等环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本文从储蓄—投资转化的理论描述出发,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通过运用资金流量表等工具,以河南为例,对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河南储蓄向投资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对储蓄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储蓄 投资 转化 经济增长
河南储蓄向投资转化问题分析
河南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人均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保持年均近9.0%的增长速度。在工业化初期,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速度和投资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南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储蓄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但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金融机构等环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本文试图从储蓄—投资转化的理论描述出发,通过运用资金流量表等工具,以河南为例,对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储蓄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提出一些想法。
一、储蓄—投资转化的理论描述
宏观经济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实物运动,也有与实物运动相对应的资金运动。首先,经济活动从生产开始,生产活动产出的增加值是资金流量核算的起点,它是国民收入的来源。在生产领域,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根据对生产贡献的大小,取得要素收入,即初次分配收入;其次,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再分配,即经常转移支付,形成国民可支配收入;再次,国民可支配收入一部分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剩余部分形成宏观意义上的总储蓄,也就是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见图示)。
生产——初次分配——再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经济增长
∣ ∣ ∣ ∣ ∣ ∣ ∣
增加值 初次分配收入可支配收入 消费支出 储蓄总额 投资额 增长率
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一般为1年)国民收入扣除国民消费之后的剩余;投资是指用于增加物资资本存量的支出流量这样一个活动,并非经常提及的证券投资行为,也就是我们目前统计上投资的概念。
从上图看出,储蓄—投资转化描述的是国民经济收入(初次与再次)分配之后,各类经济主体凭借一定的方式(或工具),把超过自身消费之后的经济剩余(或国民储蓄)转移到投资主体手中,进而转化为现实资本的资源配置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储蓄形成、资金从储蓄主体向投资主体的流动、投资主体的投资决定,即储蓄形成在前,然后才可能有转化或转化机制渠道之说,而转化的目的是为了能由某些主体去实现投资。在现实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差别较大的,有的经济主体,如居民部门,储蓄大大高于投资需求,有的经济主体,如企业部门,则正相反,储蓄小于投资规模,因此要使投资得以实现,就需要经济存在着有效的机制将资金盈余部门的储蓄转移到资金亏损部门。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每一个循环中,储蓄只有顺利地转化为投资需求,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果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大量的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内,不能进入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循环领域,就会造成资金的闲置和巨大浪费,拉动经济增长所需的投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经济增长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二、河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状况分析
1995年以来 ,河南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 GDP年均增长11.4 %(现价,下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1995—2004年,总储蓄年均增长8.5%,总体上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4%,平均投资率达到30.3 %,投资的增长促进了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1、当年储蓄与实际投资需求分析
当年储蓄与实际投资需求分析反映的是当年GDP、储蓄和当年实际投资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变动趋势。河南该数量关系及变动趋势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1)GDP、储蓄和当年实际投资需求快速增长。1995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河南省总储蓄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河南省资金流量表显示,1995年至2004年,河南省经济总量由3002.74亿元增加到8815.09亿元,增加5812.35亿元,增长1.9倍,总储蓄由1656.89亿元增加到3743.21亿元,增加2086.32亿元,增长1.3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805.03亿元增加到3099.12亿元,增加2294.08亿元,增长2.9倍,三者均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2)河南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呈加速之势。数据显示,GDP、储蓄和投资的增长并不同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速快于GDP增速,总储蓄增速低于GDP增速,由此引起总储蓄率由55.2%下降到42.5%,固定资产投资率由26.8%上升为35.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总储蓄的比重由48.6%上升到82.8%,这一变动趋势表明,河南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呈加速之势。
(3)河南储蓄—投资转化率较低。1995年以来,各年储蓄率虽然有所波动,但波幅不大,就平均水平而言,1995至2004年,河南平均储蓄率高达50.0%,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占总储蓄的平均比重仅为60.6%,平均储蓄—投资差为1033.74亿元,也就是说,在较高的储蓄水平下,河南平均每年有近40%,即1000亿元左右的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本省投资,表明河南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河南省储蓄和投资情况表
表1
年份
GDP(亿元)
总储蓄
总投资
投资额占储蓄额的比重(%)
储蓄—投资差(亿元)
储蓄额(亿元)
储蓄率(%)
投资额(亿元)
投资率(%)
1995
3002.74
1656.89
55.2
805.03
26.8
48.6
851.86
1996
3661.18
1863.14
50.9
1003.61
27.4
53.9
859.53
1997
4079.26
2171.76
53.2
1165.19
28.6
53.7
1006.57
1998
4356.60
2132.42
48.9
1252.22
28.7
58.7
880.20
1999
4576.10
2468.44
53.9
1324.18
28.9
53.6
1144.26
2000
5137.66
2673.25
52.0
1475.72
28.7
55.2
1197.53
2001
5640.11
2839.85
50.4
1627.99
28.9
57.3
1211.86
2002
6168.73
3155.99
51.2
1820.45
29.5
57.7
1335.54
2003
7048.59
3516.45
49.9
2310.54
32.8
65.7
1205.91
2004
8815.09
3743.21
42.5
3099.12
35.2
82.8
644.09
合计
52486.06
26221.4
50.0
15884.05
30.3
60.6
10337.35
注:^^文档来源:《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资金流量表》
2、建设资金的总供求分析
建设资金的总供求与当年储蓄和实际投资需求分析的区别在于:就资金供给来说,前者既包括当年储蓄,也包括历年储蓄的积累及利用的外资,后者仅包括当年储蓄;就资金需求来说,前者既包括已实现的投资需求,也包括有投资意愿但因为融资困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的投资需求,后者仅指已实现的投资需求。
表2为测算的河南省建设资金的总供求情况表。
河南省建设资金总供求情况表
表2:亿元
年份
资金供给量
资金需求量
供求差
需求量
实际
潜在
2001
2057.99
1980
1627.99
262.00
77.99
2002
2280.45
2160
1820.45
339.55
120.45
2003
2780.54
2500
2310.54
189.46
280.54
2004
3614.67
3085
3099.12
-14.12
529.67
注:^^文档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河南金融统计年鉴》等^^文档计算
其中:
建设资金供给量=年初潜在建设资金余额+本年筹集建设资金+本年新增潜在建设资金
年初潜在建设资金是指金融机构年初各项存款减去贷款及相关项目后的余额,是理论上可以用于投资的建设的资金;本年筹集建设资金是指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实际用于建设的资金;本年新增潜在建设资金是指金融机构本年新增存款减去新增贷款及相关项目后的余额。
建设资金需求量=实际需求量+潜在需求量
实际需求量是指年度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潜在需求量是指有投资意愿但因为融资困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的投资需求,由于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率偏低,所以,潜在需求量按照投资率达到中部省区平均水平的原则来确定。
表2近几年的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河南建设资金总的格局是供大于求。2001年至2004年,河南省建设资金供给量由2057.99亿元增加到3614.67亿元,增加了1556.68亿元,建设资金需求量由1980亿元增加到3085亿元,增加了1105亿元,建设资金供给量的增长快于建设资金需求量,二者差额由2001年的77.99亿元扩大到529.67亿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河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反映了河南是一个欠发达省份的实际状况。同时,储蓄率的下降,投资率快速上升,表明河南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河南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建设资金。
其二,无论是当年储蓄和实际投资需求分析还是建设资金的总供求分析,结果都表明河南总储蓄大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说明河南是资金盈余的省份,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建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资金供应紧张制约经济发展的直观印象并不一致。
其三,虽然投资额占储蓄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河南储蓄—投资差和建设资金供求差也在不断扩大,说明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没有在河南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河南储蓄向投资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河南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和农业大省,经济总量虽然居全国第5位,但人均水平仅居第17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4%,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基于这样的省情,河南提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非公有制发展、东引西进、开放带动等经济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加快发展,早日赶上全国水平,实现中原崛起。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因此资金问题对河南显得尤为重要。从上述分析可知,河南资金并不短缺,并且十分充裕,但另据河南省企业调查队调查显示近40%的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尤其是小型企业达到45%左右,认为资金充足的企业仅占18%。资金的实际供求状况与企业的感觉形成较大反差。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性的,也有河南自身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不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基本方式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从直接融资看,目前河南融资渠道偏少,融资方式单一,融资规模偏小。2003年,全省上市企业只有33家,直接融资仅为27.86亿元,占建设资金的投入1.2%。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贷款非常困难。从企业看,由于缺乏筹集社会资金的有效机制,在自有资金匮乏、自我积累能力低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途径筹集资金。从居民看,除了建房投资外,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规模受到原始积累和融资机制的限制,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预留子女上学、就业的支出,难以有较多的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
2、河南优势项目少,难以更多吸引资金,甚至造成资金外流。总的来说,河南项目储备不多,规划中的优质项目较少,难以得到信贷资金的充分支持。由于没有好项目可贷,造成银行资金大量外流。据测算河南每年外流资金达200多亿元,给河南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3、河南投资安全环境、信用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自主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民间资本进入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清除。但信用环境、资金安全等问题暴露出来,成为阻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因素。虽然河南加大了投资环境整治的力度,但仍需下大力气继续改善。目前河南呆帐、坏帐和逾期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较高,一些大的项目严重亏损,金融诈骗、恶意逃废债务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河南形象,不利于扩大信贷资金利用规模。
4、贷款集中度过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2003年国有经济单位和主要由国有经济改制的股份制单位银行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85%,而以私营个体、集体等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其他经济单位仅占15%,其中私营个体仅占1%。贷款集中投放,一方面反映了目前信用体系不健全,可供金融部门选择的项目和行业不多,另一方面又给金融部门带来行业性集中贷款风险。
5、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欠佳,投资收益率低。投资收益的高低,是投资主体是否愿意投资及投资多少的主要衡量指标。如果投资收益高于投资主体的收益预期,就会进行大量投资,否则就不会进行投资或少投资。近几年,河南通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行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如2002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3%,比全国低21.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4%,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 由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差,投资收益率低,所以造成河南储蓄向投资转化率总体上不高。
四、对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的几点思考
要解决河南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不畅,机制不活,储蓄向投资转化率低的问题,保证河南投资需求,促进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资金作为一种逐利的工具,是无边界的,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不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而且能在国际间流动。能否吸引资金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关键是看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此,一要建立综合信用评价、投资环境评价考核体系。将分布于金融、工商、税务、公安、人事等部门的有关信用信息,通过联网集中考核,并进行等级评定,定期向社会公布。同时大力鼓励和宣传信用好的典型,进一步提升河南的信用形象。二要严格执法,打击逃废债务、诈骗、违约行为,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要提高效率,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2、选好投资项目。储蓄能否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的另一个关键点是看有没有好的项目吸引资金,使投资主体获得预期投资收益。因此,首先应当提前规划,多筹备一些能够发挥河南资源优势、对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重要作用、前景看好的项目。其次,积极推进新型银企合作,由政府主导,邀请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大型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增加透明度,并组织金融机构对河南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进行考察,增进了解,以扩大这些产业的信贷规模,同时,筛选出一部分优秀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好项目,向金融机构推介,解决一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项目贷款难的问题。
3、激励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具有投资机制活、投资效果好、市场化特征明显等特点,是投资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要进一步激励民间投资。首先要打破垄断,放宽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为激活民间投资奠定政策基础和制度基础。其次,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监测,及时发布国家产业政策、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投资项目等信息,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避免因民间投资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和浪费。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体制障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一个重要障碍是金融机制不活。一方面,金融机构出于资金的安全性考虑产生惜贷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好的项目尤其是中小项目由于资金短缺不能及时进行投资。这种现象说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原则一是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二是保障资金的盈利性,三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基本思路是:增加金融产品品种,满足中小企业贷款的需要;建立灵活的跟踪监测机制,减少信贷风险等。
5、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新型工业化路子。通过结构调整,造就一大批竞争力强,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对资金的吸引能力,使河南的资金在本地发挥作用,促进本省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应展宇著:《储蓄—投资转化中的资本市场》——功能视角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少新著:《储蓄转化投资中的金融机制研究》,1999
3、杨思群:《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储蓄—投资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王世炎编著:《经济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河南省统计局编:《2004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6、中国人民银行郑州支行编:《2004河南金融统计年鉴》,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
7、中国国家统计局编:《200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8、河南省统计局编:《河南省资金流量表》,1995—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