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04年底基金管理公司达到了44家,其下管理的基金154只其中开放式基金100只,封闭式基金54只,资产净值达到了3244亿元。从基金品种看,我们不但发展了封闭式基金,而且成功地推出了开放式基金;不但发展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指数型基金,而且推出了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上市开放式基金(LO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下表反映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长足发展的数据: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基金公司(家)
新增
6
4
0
5
6
13
10
累计
6
10
10
15
21
34
44
基金数目
新增开放式
0
0
0
3
14
39
44
开放式累计
0
0
0
3
17
56
100
新增封闭式
5
18
16
10
5
0
0
封闭式累计
5
23
39
49
54
54
54
新增
5
18
16
13
19
39
44
新增累计
5
23
39
52
71
110
154
基金份额(亿份)
开放式
0
0
0
117.26
513.41
815.76
2370.15
封闭式
100
510
610
691.73
817
817
817
合计
100
510
610
808.99
1330.41
1632.76
3187.15
资产净值(亿元)
开放式
0
0
0
85.64
395.85
710.75
2390.57
封闭式
103.64
473.57
845.77
680.01
717.08
861.99
854.31
合计
103.64
473.57
845.77
765.65
1112.92
1572.74
3244.88
数据来源:中国基金网数据中心
2.基金业对我国证券市场、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中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其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得到一定的发挥。
证券投资基金是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穩定发展,加快市场发育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上市公司治理、培育理性的投资理念、增強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沟通、改善金融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境內外的经验表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強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制約,推动上市公司完善结构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还普遍低下的情況下,基金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了上市公司品质。
国际经验也表明,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稳定市场、活跃交易、引导投资、防止市场过度投机,促进世上稳定,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我国基金业七年多的实践表明,证券投资基金在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近两年市场的大幅波动过程中,基金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
(2)基金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降低金融风险,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工具 。
首先,基金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将资金引入证券市场,为企业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其次,基金通过吸收社会上的各种资金进入金融市场,能有效地分散銀行的风险,改善銀行的资产负债比例,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此外,基金通过为保险资金提供专业化的投资服务和投资于货币市场,促进了保险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壮大,增強了证券市上与保险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沟通,改善了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了金融体系。
基金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从国际上看,大部分国家养老基金是通过市场化的专业机构来管理的,其中相当部分资金是通过购买基金的形式来进行保值和增值。如2002年,美国10.15万亿美元的养老基金资产中有22%是通过购买共同基金的形式来投资的。
在我国,基金的专业化服务,为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各类养老金提供了保值增值的平台,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又是基金繁荣壮大的基础。目前,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已参与了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社保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已于今年5月1日实施,该办法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参与企业年金的管理,使基金管理公司在促进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基金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基金活动的母体——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市场,还存在着种种不规范、不成熟的问题。基金持股雷同、新基金的特色不够鲜明、品种不够丰富等问题实际上都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有很大关系。而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大量非流通股引发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恶意圈钱、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财务造假等问题也不时给基金投资带来巨大风险。由于信用问题,我国的企业债市场也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加以解决,而是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这不能不对中国基金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诚信是基金业发展的基石,但基金公司的诚信问题却不时引起投资者的忧虑和质疑。利益输送、欺诈客户、恶性竞争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鉴于基金制度的“委托一代理”性质,如何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强化基金管理公司的信托责任,加强对基金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容不得半点松懈。
中国基金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将会面临越来越强的外部竞争。保险公司资金的直接入市有可能对基金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证券公司集合理财业务的开展、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投资类账户产品的推出则会与基金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基金管理公司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竞争。
中国基金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将会面临越来越强的外部竞争。保险公司资金的直接入市有可能对基金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证券公司集合理财业务的开展、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投资类账户产品的推出则会与基金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基金管理公司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竞争。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大发展局面已经形成,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基金市场有待培育
在目前市场上,基金公司和基金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基金公司改变这种现状似乎更为迫切。
个人客户对于开放式基金了解非常有限。
虽然经过三年的发展,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了解程度在日益深入,但是在投
了基金的实际投资者中还有一半以上对于基金的了解不足,只有四成的投资者比较了解开放式基金,其中有7%的受访者对开放式基金十分了解,33%比较了解开放式基金。典型表现是调查中不少实际投资者区分不清基金产品和基金公司,不少受访者知道自己购买的基金产品名称,但是不知道是哪家公司发行的。
个人投资者对于开放式基金不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基金公司知名度普遍偏低。
作为开放式基金的发起者、管理者,基金公司的知名度对于基金的销售、客户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数十家基金公司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给投资者留下了一定印象。排在前列分别是南方(47%)、华夏(46%)、招商(35%)、国泰(31%)、中信(26%)、博时(22%)、长城(16%)、易方达(13%)。最高的知名度都不超过50%,说明基金公司的品牌还没有树立,与其他行业相比,竞争的层次还没有提升到品牌竞争的层次,还有相当的提升空间,需要提高基金公司的知名度。
个别基金与业绩实力不匹配。
基金公司知名度与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业绩之间的关系并不成正相关。例如:业绩遥遥领先的博时基金公司在投资者中的知名度要远远落后于南方、华夏等基金公司。所谓墙内开花墙外没有香,也说明基金市场的市场营销也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投资者的短期投资心态。
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为数众多的投资者选择了开放式基金。但是,他们选择基金的初衷与基金公司的期望并不一致。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树立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与开放式基金的产品特点不符合。约65%的个人客户投资开放式基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短期收益(两年以内),16%的客户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赎回开放式基金,将开放式基金作为银行储蓄的替代产品,只有不到20%的客户会持有开放式基金两年以上,基本树立了长期投资的理念。特别是个人基金投资的中坚力量位于30-39岁、40-49岁之间的投资者多数倾向于在短期内投资(一般是两年之内)。
基金公司运作手段原始
与国内开放式基金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环境不相匹配,到目前为止,基金公司采用的还是比较原始的市场运作,一方面没有有意识地通过市场营销手段去塑造和建立基金公司与旗下基金产品的品牌,更多的是靠原始和自然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知名度;另一方面也缺少站在投资者角度的市场培育,引导投资者建立成熟的投资理念与态度;再次,各家基金公司都具备了诸多的金融研究专家和产品销售队伍,却缺少深谙投资者心理与行为的市场营销专家,相应的也一直缺乏基于营销理念激发的基金市场热键。相信随着基金产品的日益丰富,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根据投资者态度和行为的研究设计产品和营销推广,将是各家基金公司要走的路。
3.证券投资基金在证券市场的作用还略显偏弱
2003年开始,随着证券投资基金倡导的“价值回归”的投资理念逐步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基金所钟爱的股票引领着股市有了一段可观的涨幅,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本身的制度缺陷和法制的不完善以及证券市场地位不明确,造成了基金的这种投资理念没有很好的贯彻,同时基金的整体规模还明显偏弱,无法起到主导市场的“稳定器”的作用,相反有的基金在市场巨幅震荡的过程中还助纣为虐。虽然有着市场本身的原因造成基金不得以为之,但是基金还是要深入调研、细心挑选,不要踏上“地雷” 。毕进在市场连续下跌的几年中还是有创新高的股票。
4.基金制度还有些缺陷
我国发展投资基金的初衷和目的,究竟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投资的通道和中介,还是为资本市场提供一个“稳定器”;究竟是简单地培育一个机构投资者,还是提供一种重要的金融制度;……,不同的回答显然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涉及到投资基金的制度安排问题。在我国投资基金发展的初期,无论是在投资基金的设立方面,还是在投资基金的监督管理方面,还是在投资基金的运作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令人深恶痛绝的是种种“基金黑幕”。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我们对投资基金的认识不深刻、对投资基金的监管不力有关,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基金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还存在严重缺陷,制度缺陷给了投资基金管理人以可乘之机。前一段时间,围绕所谓的“私募基金”问题,理论界有过一场争论。尽管到目前为止,“私募基金”的规模、存在形式、运作方式还很难准确估计,但其客观存在及其不可小视的作用,是必须承认的,也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到底对“私募基金”“管”还是“不管”,是“疏”还是“堵”,也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
5.基金产品线还不完善
目前中国市场上已经成立并在筹建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达到42家,并且这个数目还在不断的扩大,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行业里,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意识到基金品种创新的战略意义不但代表了基金管理公司驾驭新基金产品的能力,也是投资者衡量和选择基金的标准之一。基金管理公司要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必须增强基金产品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的基金品种体系,不断推出新的基金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对基金品种的多样化需求。
6.金融工具缺乏
目前基金可投资的金融工具过于稀少,没有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对冲机制实际上并未建立。尤其是单纯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无法回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投资工具、基金产品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7.基金公司本身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制度建设上,是股权集中一些好,还是分散一些好,需要进一步探讨。从国际经验看,国外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都比较集中。股权集中有利于大股东加强对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力度,使大股东承担起更重要的股东责任,有利于公司的稳定经营和长期战略的实施;股权分散,有利于制约大股东的不良行为。一些非金融企业大量涉足基金行业所产生的问题也应引起应有的重视。由于非金融企业对基金行业的特点了解不多、认识不深,因此难免在行为上存在一定偏差。如它们过于关注基金公司的短期盈利,对公司的长远发展缺乏战略规划,甚至将股东利益置于基金投资者利益之上等都对基金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股权频繁变动带来的高管队伍的不稳定问题也是我国基金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此外,在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上也需要探索比较好的办法。
三、对于目前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1.基金品种创新是中国基金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提高监管效率
基金产品的创新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基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基金业也经过7年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基金品种创新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基金业发展的核心还是要不断创新。尽管我国基金业在过去几年里在创新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创新仍应成为我国基金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动力与主线。过去,我国基金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上。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基金业更应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多方面有所作为。
鼓励创新同时不要放松加强监管的前提下,不光使投资者在三公的原则及相关政策法规下投资受到保护,而且使投资者能够从基金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受益。
2.金融工具多样化是基金产品创新的基础
金融工具创新的缓慢脚步制约了基金产品的发展,目前金融工具过于稀少,没有期货、期权等避险型金融衍生工具,在股、债市不景气的时候,基金的系统风险根本无法避免。因此在呼吁基金产品创新的同时更应该呼吁金融工具的创新。日前备受关注的开放式回购不久便将推出,卖空与远期机制的引入,大大增加了债券市场的活跃程度,基金的操作方式也丰富了许多。除此之外,股指期货与期权、利率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也会给基金产品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3.继续加大基金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基金市场对外开放走在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前列。实践表明,向成熟的市场学习,通过国际合作和引进海外人才,是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是现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們应该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基金业与境外同行开展多样化合作,引进管理经验、技术和适合我国市场情況的制度安排。
4.要积极鼓励合规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近几年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比较快,目前已成为证券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规范化的机构投资者先行一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要培养一批诚信、守法、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清除各类合规资金入市的障碍,大力鼓励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各类合规资金入市,並促进基金发展和其他合规资金入市的良性互动。
5.引导基金投资者建立长期投资信心和理性投资理念
如何让投资人建立对于长期投资的信心,是基金公司努力的方向。目前的短期心态除了投资人的不成熟外,也与基金市场本身的不成熟有关,基金还没有在投资人中建立自己的强势品牌和与品牌所带来的保证或者信心。对于投资人来说,信息的充分透明,理性心态,长期稳定的业绩有助于长期投资观念的形成。最近基金市场的低迷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事,因为它帮助投资人建立了基金也会赔的理念,打破了只赚不赔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让投资人学会更加理性分析了。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不必迎合投资人短期的心态,利用短时间的低迷时期,关注自身的长期竞争力的培养,让基金市场更加规范,以保证长期业绩为目标,才是根本。
6.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
都说股市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晴雨表,但是中国股市好像是个例外。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GDP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可是股指却创下了连续6年的新底。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股市存在的最大制度问题就是股市功能的定位问题。首先,市场定位问题必须解决。为什么要发展股市?很多人、很多企业提到股市,就想到融资。实际上,把融资当作股市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或者唯一的功能完全是大错特错的。如果以这种思路来发展股市,股市就会变成一个圈钱的场所。很多上市公司从股市拿走很多钱以后,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也不管投资者有没有得到回报。股市有融资、投资和资源调配三大功能,但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实际上就定位为融资功能,并且通过高价IPO、增发以及配股等方式把融资功能发挥到了极限,而同时给投资者的回报却少之又少。股市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所谓的制度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把融资功能摆在首位改变为投资功能摆在首位。另外从制度创新来看,股权分置的问题。股权分置造成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一股独大、一股独霸的问题以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都不会得到根本地解决。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依托在证券市场,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我想证券投资基金制度方向上的缺陷能够得到弥补。
参 考 文 献
《中国投资基金市场发展论》
《证券投资基金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