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起因4
(一)、国际收支长期顺差4
(二)、经济增长速度过快5
(三)、成本推动型5
(四)、需求拉动型和结构型6
(五)、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7
二、通货膨胀的危害8
(一)、投机忽悠者更疯狂8
(二)、造成市场短期需求旺盛的假象8
(三)、造成大量的失业9
(四)、社会需求供给失衡9
(五)、社会危机9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10
(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0
(二)、控制货币供应量10
(三)、采用提高出口关税政策来替代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11
(四)、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1
(五)、利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动对银行进行监管12
(六)、继续加大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12
(七)、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体系13
(八)、财政紧缩政策14
(九)、物价和收入政策14
(十)、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15
(十一)、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15
(十二)、做好通胀预期管理15
内 容 摘 要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反映经济系统的过热趋势。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主要有:CPI——消费物价指数和PPI——生产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简单看来就是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美国经济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石油、粮食、资源价格高涨……在享受到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我国经济正在越发深切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因此进一步分析通货膨胀以及它造成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的各方面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既治标又治本的措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与其密切相联系的必然是通货膨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应在一定程度上放低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更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适应”。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 危害 措施 货币政策
论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逐月攀升,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超过此前市场预期,创下32个月来新高。通胀预期明显上升,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加大,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首要关注问题。本文从我国通货膨胀的起因、通货膨胀的危害、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起因
(一)、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逐年增加,外汇占款也逐年递增。由于对应于外汇储备而发行的人民币也将参与国内商品的购买和投资,导致了相对于国内商品而言,货币供过于求,流动性过剩。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币增强了流动性过剩,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国际收支顺差年平均增长率近50%,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导致了当前我国流动领域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
(二)、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无疑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三)、成本推动型
1.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加剧了我国通胀。我国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农业科技欠发达,无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到非农业部门,尤其是继春节之后,各地均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家进一步努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而由于人口上升,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据去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工资上调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增速13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这一成绩的背后,也预示着成本推动是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又一原因。
2. 输入型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组成部分. 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近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出口部门的创汇,同时还有相当巨大的部分是国外投机资本的流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钱,而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而中国便成为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因而他们总是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热钱带着巨大的收益退出,而为他们买单的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人民。
(四)、需求拉动型和结构型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时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涨。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五)、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从国际上看美元贬值,黄金再创新高,油价站上高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预期。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与通胀预期的流行与强化有直接关系。人们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必然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可能造成通胀成螺旋式的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窃取了持有的金融财富人的财富。直接或间接持有现金的人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暂时以货币形式储币,当币值稳定自己财富不会缩水,通胀使自己很难以付出的劳动成果换回的等量货币,在以等量的纸币换回等量的劳动成果。而且不断的通胀,货币的购买力不断的下降,发行者窃取了纸币持有者的成果。造成了老实人吃亏,本身他们创造财富,但储存了财富不消费就是很大贡献了,不知不觉窃取了他们的财富会造成很大的不公和惶恐。当勤勤恳恳的工作者不愿意踏实工作也忙于消费时就会造成更大的危机。
(一)、投机忽悠者更疯狂
由于通胀的现实和存在,人们发现直接或变相购买资产,不用辛苦劳动都能获得纸面财富,在有初期挣钱的效应带动下,人们纷纷效仿,房价,股价,期货产品等不断上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不断的出现。做实业的发现没有做炒家挣钱,老实人没有投机人挣钱,踏踏实实的人越来越少,最终这个社会可以直接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少,很多人会成专职的投机者,而不去就业,甚至很多人举债来进行投机活动。
(二)、造成市场短期需求旺盛的假象
大量纸币通过各种形式很快流入市场,必然需要购买更多的产品,投入货币的行业,这个行业的产品就会供不应求,其相关联的产品需求也会很旺盛,一旦产能短时间过大,造成这类行业短期繁荣,过后倒闭,使很多从事这类行业的人短期很快的挣到很多的钱,进而催生了其他消费行业的火爆,通过世博会,奥运会,亚运会,也向市场注入了很多的纸币需求。人们发现干什么都似乎很挣钱。但随着投入的结束,人们挣钱难度不断增加,消费也会降低,很多企业因此倒闭。
(三)、造成大量的失业
有很多企业由于短期的需求旺盛而挣钱容易,使传统行业的人都想往热门的高薪行业里挤,传统行业大量的人跳槽,没跳槽的希望涨工资,传统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缓慢,涨工资就赔钱,赔钱就关门,关门就造成就业的岗位减少,不断的倒闭使原本跳槽的人找工作更难,造成大量的失业。
(四)、社会需求供给失衡
人们对货币失去信任转而寻找实物抵制通胀,但实物正常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有序的。没有库存的情况下成本是最低的,当大家囤积时造成需求忽高忽低,一会供不应求,一会供过于求,造成供给产品种类不均衡,最终造成正常的产能被破坏。例如:倒奶,贱价卖香蕉等过剩危机的出现。
(五)、社会危机
一旦人们不愿持有某一种货币,纷纷把本国货币兑换成黄金或他们货币时,会引发大量社会危机。例;曾经1卢布开始兑换2美元,当失去信任时4000卢布换1美元。根据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资本的正常循环,到严重时也会引起政治危机。因此,采取一些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继续落实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各项措施,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并慎用加息政策,当前人民币面临着多重升值压力,国际热钱冲击着中国的货币体系。在美国减息的背景下,如果人民币大幅加息,将有更多热钱涌入中国境内,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流动性难题。
(二)、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三)、采用提高出口关税政策来替代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
要想实现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又不会造成经济衰退就必须实施经济增长极的艰难替代,而通过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来遏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想法是幼稚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有必要继续实施固定的弹性汇率制,同时提高出口关税以降低贸易顺差,这样一方面打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阻止套利资金的流入;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在出口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以实施出口的替代,即由国内需求替代国际需求。此外,通过提高关税还可以截留由于我国较低产品价格给其他国家带来的消费者剩余。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应该是在市场预期之外才是最适时的!
(四)、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并细化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还没有走出流动性陷阱,还有上调的空间。因此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银行,应该实施差别对待,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资本充足率刚刚满足8%且小于10%的商业银行,还可以具体规定其最低备付金率,比如不能低于2%,以实现在收缩流动性的同时,防范和降低一些小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五)、利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动对银行进行监管
通过建立动态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指标来调控和抑制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资金投向。目前,我国只是被动的按照巴塞尔协议来对我国银行业进行监管,作为国际上通行的银行监管体系,为我国加强银行监管的提供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同时我国还可以积极利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使我国的银行尽快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资本协议的内容,通过对各项资产科目所规定的风险权重进行动态的调整,以此来调增银行业的资金信贷投向,实现微观监管的宏观调控目的。如中央银行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只需将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权重提高到100%或者150%,这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会降低,势必迫使银行对其资产进行调整,以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样既可以收缩信贷规模又可以调节资金投向。这种政策工具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根据宏观调控的意图来实施微观监管
(六)、继续加大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
积极促进农业发展,缩小和消除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二元经济结构现在是将来更是造成我国经济不稳定问题的主要因素,即使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抑制了通胀也只会是暂时的,只能有将显性通货膨胀转为隐性通货膨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措施解决我国二元经济机构问题。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是目前在政府经济体制下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落差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目前农产品上涨的原因,加大对农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文档、农用能源动力等方面的财政补贴力度,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生产供给;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城乡人、财、物、技术、信息和观念等方面的有效互动;三是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通过教育途径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是最优的途径之一,城市化需要的大量训练有质的劳动力,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因此在目前在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七)、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降低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谨慎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目前我国社保体系还不健全,最大的潜在需求群体-农村居民的需求还没有完全启动,因此目前必须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保障体系”,目前这种体系的缺失根本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对制度认知的问题,因此,建立全民社保体系比具体保障金额支出的多少更重要。全民社保体系的建立将从长远角度为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奠定制度基础,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国有企业每年上缴的红利,注资到社保基金里;二是通过提高关税而获得的增加税收;三是完善企业和个人缴纳社保保障资金的各项制度。建立全民保障体系,将从根本上扫清拉动需求的高储蓄障碍;从而实现经济由投资来到转变为需求拉动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从历史经验看,一个消费占经济主导的国家,通货膨胀的持续的时间是不长久的而且膨胀的波幅也是相对比较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遵循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并受到收入等因素制约,具有相对稳定性。
(八)、财政紧缩政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
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
(九)、物价和收入政策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自愿性的做法是政府以劝导的形式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它适用于通货膨胀程度较轻的情况。强制性的做法事实上是对工资的冻结。该方法对控制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十)、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十一)、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通货膨胀时期,政策必须改为稳健的或者是紧缩的,因此我国应当适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控制好信贷货币总量。
(十二)、做好通胀预期管理
准确把握政策取向,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应随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具灵活性,适时实施动态的预调和微调。适时考虑退出策略,分步实施政策调整与转向,应谨慎考虑和确定退出的思路与战略。政策退出的总原则是既要保证经济全面恢复增长,又要避免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的明显加强;既要较快回收大量流动性,又不至信贷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总之,应建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的退出机制:退出时机和时序的选择应充分评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退出工具的选择应根据不同阶段灵活选择;应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体退出时序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注意统一协调。加强舆论引导,避免由非理性通胀预期引发“羊群效应”。通过舆论放大了的所谓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压力增大的重要因素。炒作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具有杀伤力,过度渲染通胀预期从而妖魔化通胀是不可取的。应通过宣传让社会公众明白,目前这段时期我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甚至是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保持价格稳定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综合运用其他经济政策,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的压力。改善收入分配,让居民收入增长逐步抵消高物价压力,尽快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寻求更多的替代股票和房地产的金融工具,引导充裕的流动性从单一的资产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中或向境外输出,缓解资产价格膨胀压力。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友龙,缪代文.现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赵长茂.宏观经济管理通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