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提出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一)背景
(二)原因
1 内因
2 外因
二 、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条件及障碍
(一)条件
1 国有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任务趋于完成,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实施应当进入议事日程。
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剥离了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减轻了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负担。
3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容量,为建设银行的上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
5 我国政策性银行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承接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能力有所增强。
6 中央银行依靠货币政策调控金融活动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政府不再直接干预金融活动。
(二)障碍
1 不良资产过多。
2 资本充足率低。
3 产权制度不合理。
4 建设银行上市的信息披露存在困难。
5 经营业绩不理想.垄断程度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等。
三、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方向及措施
(一) 我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方向
1 产权股份化。
2 资金营运市场化。
3 经营目标盈利化。
4 业务种类综合化。
5 发展方向国际化。
(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2 处置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
3 各类银行应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特色或核心竞争力。
4 各类银行应形成自己的战略管理理念。
5 强化银行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
6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7 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8 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四、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摘 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大量涌入。更多的外资银行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与国内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庞大的市场、快速扩张的金融资产和快速变动的金融结构,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盈利空间。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国有银行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所有者缺位、经营水平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资本金严重不足、大量不良资产的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效以及它在金融机构中的垄断地位决定了中国整体金融效率低下。
面对我国金融业的现状以及中国加入WTO后银行面临的挑战,政府管理者、银行经营者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提出将银行推向资本市场。
关键词:金融市场;资本市场;金融业;
我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设想
一、提出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设想的背景及原因
(一)背景
早在2000年5月,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国有银行应该上市,这是我国管理层第一次明确表示鼓励和支持银行上市。不久,原央行行长戴相龙又谈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保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只要这些银行符合条件,我们都支持其在国内外上市”,这标志着我国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此环境下,2000年民生银行、2002年招商银行陆续进入资本市场,成功上市。2003年2月中下旬,中国建设银行向国务院提交了四大国有银行整体上市方案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针对我国规模最大、历史遗留问题最多、处境最为艰难的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明确提出了“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并且提出了“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的具体要求。
近一个时期的种种迹象表明,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的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引起各个方面高度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原因
1 内因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主力和主体,业务量占我国银行业务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银监会所监管的26.5万亿资产当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就占了14.5万亿。而且,四大行承担的90%的国有重点企业贷款,还承担着75%的国有重点建设项目的贷款份额。其资产总量占我国银行体系全部资产的80%以上,其业务占存贷款市场份额的60%以上。十多年来,国有银行已经进行的一些改革大都是在转变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上做文章,而改革还没有真正触及到具有实质意义的、难度更大的、更深层次的 “体制”问题。 国有银行依旧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相当低,产权制度极不合理,经营业绩十分不理想。针对中国国有银行的现状,如果不能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其后果不仅是四家国有银行受到巨大冲击,还会延缓中国银行业市场化发展进程。因此,加快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就是要使其在经营中强化自身的管理水平,优化内部管理体系,提高竞争力。这不仅是加快整个银行业改革的大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加快整个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事。
2 外因
自1997年7月以来, 东南亚金融风波不仅严重地危害着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震撼了全球,其负面影响之大,堪为二战以来之罕见。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特别重视中国金融与国际接轨。 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通过了《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对银行的资本比率、资本结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等方面作了统一规定,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国际规范和准则。 我国的许多业内人士加强了对《巴赛尔协议》的研究,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也正是为了向巴塞尔协议靠拢,与国际接轨,从而使我国的国有银行和股市能够应对对外开放的冲击,并能够有效的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有效的支持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竞争。 对国内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一次全面而且彻底的改革,已经时不我待。
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条件及障碍
(一)条件
1 国有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任务趋于完成,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实施应当进入议事日程。
经过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年探索和实践,绝大多数国有工业企业已经建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一些优秀企业已经改造成为上市公司并积累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操作秩序和经验,可以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提供实质上的指导,同时,作为政府重要工作的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也取得力明显效果。这样,长期备受冷落的国有银行改革非启动不可,否则,将影响它自身的发展和国有工业企业现有工作的保持。
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剥离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减轻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负担。
我国过去积累了巨额不良资产,这不能全部由国有银行独家承担,借鉴外国经验我国由财政出资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其收购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并与企业协商后将其转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股权,而其将通过转让股权,按股份分红等形式回收投资。
3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容量,为国有银行的上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证券市场上,我国的深圳发展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先后顺利上市,为国有银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虽然建设银行的股本较大,但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完全可以达到“既能保证顺利上市又能不对股市造成大的影响”的目的。
4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
我国“入世”后在银行业方面已做出了承诺: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国内开办人民币业务;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指定的地区可享有中国国内银行相同的权利(国民待遇);5年内取消地区限制和客户限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办理汽车消费融资业务。加入WTO后,国外银行的大举进入会对建设银行带来较大威胁。与国外银行相比建设银行的实力非常薄弱,不仅表现在技术、人才、设施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资本金方面。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已成为建设银行的当务之急。
5 我国政策性银行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承接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能力有所增强。
1994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已向各商业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专职从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收购等政策性金融业务。虽然仍有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但是随着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和有关政策的出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负担将会逐渐减轻。
6 中央银行依靠货币政策调控金融活动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政府不再直接干预金融活动。
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央政府取消了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干预,转向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为中心的间接调控,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运作效率。
(二)障碍:
1 不良资产过多
过多的不良资产是最明显、最主要的障碍之一。不良资产也就是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投资,这些不良资产的存在会使银行蒙受相当程度的损失,这些损失显然不能靠未来的投资者即股东来承担。所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先解决这些不良资产问题,然后才能上市。
从国外一些大的、经营状况比较好的银行来看,其不良资产比例一般保持在2%以下。从四大行的情况来看,由于不良资产比例一直较高,如果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将这一比例降到5%左右的水平,就应该能够达到上市的标准。
2 资本充足率低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的资本净额与其加权折算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它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考核银行经营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也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被视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神圣条约”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于8%的“资本充足率”做出了强制性的要求。
为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在1997年调低了国有银行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外加7%的调节税下调至工商业公司的33%的税率,提高了国有银行自我积累的能力;二是1998年我国政府发行2700亿元特种债券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三是国家先后成立了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由它们接收一部分由于政策性贷款及在转轨期间所形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以上措施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相差较大。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末,中国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35%,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6.13%。中国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5.6%;中国银行不含去年国家225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资本充足率为8.16%;中国建设银行获得国家225亿美元注资后,资本充足率可望达到10.08%。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问题不仅表现为与国外商业银行10%以上的比例存在差距,而且表现为计算方法陈旧,仍按照我国过去宽松的统计口径获取,与国际标准不符。
3 建设银行上市的信息披露存在困难
中国证监会在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中,对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一般上市公司更为严格,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金融企业必须披露资产质量及其流动状况,二是披露其业务所包含的风险;三是报表审计方面,除按审计标准审计外,还须由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具体来说,规定银行应披露不少于最近三年的如下主要财务数据:总负债、存款总额、长期存款及同业拆入总额、贷款总额、逾期贷款、呆账贷款;应披露不少于最近三年的如下主要财务指标: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比例、存贷款比例、短期资产流动性比例、拆借资金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比例、利息回收率等。
5 经营业绩不理想,垄断程度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等。
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有了明显的改善.去年工商银行实际利润为443.37亿元,账面利润62.14亿元;农业银行实际利润112.73亿元,账面利润29.02亿元;中国银行实际利润472.04亿元,账面利润111.75亿元;建设银行境内外共实现利润344.3亿元。几家商业银行的利润均比上一年有了显著的提高. 根据银监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8.8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负债总额为27.7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7%;今年前三月,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实 现账面利润(税前)38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8%。这些数据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业绩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与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仍存在着差距,此外,垄断程度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等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因素。
三、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方向及措施
(一)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方向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和目标:1 产权股份化。2 资金营运市场化。3 经营目标盈利化。4 业务种类综合化。5 发展方向国际化。
(二) 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从上市的角度来看, 建设银行改革方向能否坚持,最终目标能否实现,主要看银行自身及外部条件是否具备。在深入的改革中,应当重点做好银行自身建设,规范政府、企业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主体单一,责权不明,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必须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股份化。 对于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应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按照国有独资公司的模式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进行更新和完善;第二步,将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内企业、居民和外国资本都可以参股,完成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主体结构问题;第三步,将符合条件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
2 处置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任务,根据初步的调查分析,大约有80%左右的不良资产是为完成政府的政策性任务而产生的,20%左右是银行自身经营造成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务的根源在于其经营机制、治理结构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要根本解决不良债务问题,就必须标本兼治,转换银行与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思路是: (1)剥离体制原因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2)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机制。(3)构建公司治理结构,理顺银企协作关系。 (4)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 (5)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法律制度。
3各类银行应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特色或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各类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趋同、服务趋同、客户趋同,竞争手段趋同,竞争对手也趋同。大银行大量从事零售银行业务和政策性银行业务,而中小商业银行则大量从事批发银行业务。一方面,优质客户大家抢,贷款和风险集中于少数大项目、大客户;另一方面,相当大的市场没有银行去开拓。各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拼关系、拼后台、拼成本、拼资金实力,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靠自己的产品、特色服务去赢得客户、占领市场。因此,各类商业银行如何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确立自己的客户群体,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前改革中急需解决的另一重大问题。
4 各类商业银行应形成自己的战略管理理念。
银行的战略管理通常考虑四大要素,一是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是追求银行的规模、银行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还是追求资产质量,办精品银行?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谁?二是研究外部环境,包括所在地的经济金融运行态势,政府的经济政策及法律框架,企业及其他客户的状况,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三是研究竞争对手,包括竞争对手的势力、竞争优势或劣势,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四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己的有形资源如资金实力、管理能力,能为客户提供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无形资源如品牌、信誉等。根据自己的竞争优势或劣势,确立自己的战略管理的目标,调整自己的战略管理模式。
5强化银行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
近年来,各类商业银行在强化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银行的各种风险和事故明显减少。但是,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独立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保证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绝对权力;二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技术,培养每个员工必须具备的风险意识,防止和降低内部作案与内部差错;三是如何从实际出发,贯彻巴塞尔协议精神,用资本金约束银行的业务扩张行为;四是不仅要注意银行的贷款风险、表内风险,还要注意如何控制银行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财务风险、表外风险,以及其他信用风险。
6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银行的大锅饭分配体制逐渐打破,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但是,仍有三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如何克服官本位文化的影响,树立银行行长和高级管理人员都是商人的文化理念;二是如何有效地约束各级行长及高级管理人员;三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银行内部各阶层人员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
7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不断地创新业务,这是银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西方商业银行围绕客户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其业务品种上万种,而我国银行的业务品种只有100~200种。这里,有两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一是为什么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差,是什么因素影响或阻碍了银行的业务创新;二是银行业务创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如何解决银行业务创新的动力机制。
8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这几年,国有银行在减员增效,精简机构,提高经营效益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真正转换机制,解决预算软约束,克服“国企病”;二是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制度,把业务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客户成本、人工成本等分解到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分乃至各个岗位。
四、结论及展望
20多年的银行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推动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人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银行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远未完成,银行改革的任务仍非常艰巨,搞股份制改造从而上市并不是银行改革的目的,建立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才是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瞄准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改造我们的传统银行制度,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我相信,在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国有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一定会冲破重重障碍,早日成功上市。中国的金融业一定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业的挑战,中国金融业的明天将会更好,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取得伟大的成功!
参 考 文 献
中文文献:
1 袁朝晖.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三个关键[J]. 证券市场周刊,2004-03-01
2 曹利群.国有大银行未来模式[M]. 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2-20.
3 陈岚. 中国金融制度风险研究[J].南方金融,2002, 9: 35-56.
4 张杰.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J]. 经济研究,2003, 1 .
5 童频. 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J]. 金融研究, 2001, 11: 1-6.6 周小川. 国有银行如何充实资本[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05-09.7 徐滇庆. WTO与国有金融体制改革[N]. 2000,10 8 强力. 金融法[M],法律出版社,1999 9 邹力刚, 张桂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M], 法律出版社 2001
10 米什金,李扬等.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 曾康霖.商业银行选择何种产权制度[N]. 经济参考报,2000—05—07. 12 高兆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导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3 荆斌、吴红.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现状及改革思路[M]. 农金纵横,1998, 4: 76—79.
14周全胜. 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现实选择[J]. 中国金融, 2000, 10: 79-85.
15 易纲,赵先信.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J].经济研究,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