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紧缩的定义、成因3
(一)通货紧缩(deflation)的定义 :3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3
二、中国通货紧缩的概况及持续的原因4
(一)中国通货紧缩的概况:4
(二)、中国通货紧缩持续的原因:4
三、中国通货紧缩造成的消费需求敏感7
四、09年通货紧缩的一年7
五、通货紧缩的治理10
(一)政府应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10
(二)从直接融资来看10
(三)加快引入资产证券化10
(四)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11
(五)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11
参 考 文 献12
内 容 摘 要
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本文通过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成因、概况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和我国的治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使我们对通货紧缩有一定的了解。
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成因
(一)通货紧缩(deflation)的定义 :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1、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此时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持续下跌。
2、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如果预期未来实际利率会降低、商品价格会下降,则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减少现期投资和消费,导致现期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3、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这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供求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容易引发通货紧缩。
4、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这会导致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
5、汇率因素。如果一国高估本币汇率,会造成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外部需求降低,出口下降;进而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下降,个人购买力和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下跌。
6、货币政策变动。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可能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
7、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或信贷过度扩张产生大量不良投资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二、中国通货紧缩的概况及持续的原因
(一)中国通货紧缩的概况:
通货紧缩首先是一个关于物价动态的概念。关于物价的动态,我们可以有三个概念来刻划:一是通货膨胀,它指的是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的长期提高;二是抑制通货膨胀,它指的是物价水平仍在上升,但上涨率却在下降;三是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反义词,它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的长期持续下降。如果物价下跌反映的是生产率的提高,那就不能认为通货紧缩是一件坏事。然而,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甚至是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物价下跌,就可能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反映的是企业产出的下降和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通货紧缩还将使得企业推迟投资,从而削弱社会潜在的生产能力。更严重的是,它会使实际利率上升,并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从而使通货紧缩自我恶性循环。 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来考察,通货紧缩是一种比较“古典”的与经济衰退相伴随的现象。它的典型特征是,由于产品和劳务供过于求,导致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下降。与此对应,则是储蓄的相对过剩。储蓄大于投资表现在产品市场上,就是产品过剩、库存增加、开工不足和物价下跌;表现在劳动市场上,就是失业率上升;在金融领域里,则是全社会信贷量的螺旋式紧缩,同时,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降,实际利率不断提高。可见,如果说通货膨胀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通货紧缩则基本上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问题不在于货币和信用的供应不足(在现代金融制度下,这是可以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的),而在于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缺乏适当的贷款对象。
(二)、中国通货紧缩持续的原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原材料价格成为推动中国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许是惟一有意义的参数。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已经超过了需求,他们的价格没有因为需求而变化。原材料价格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惟一独立的变量。这是一场劳动生产率与原材料成本之间的竞赛,当需求的上升足够快时,原材料成本比劳动生产率上升得更快,从而促使产成品价格的提高。中国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只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三分之一。部分原因是指数构成的不同,但也可能是中国低估了价格波动。中国的原材料价格往往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这可能是统计数据采集的问题。
出口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扬,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与世界贸易的变化相吻合。
制造部门消耗大多数的原材料。总的来说,制造业的波动比全球经济的波动要大;因为世界贸易往往是用来满足剩余需求,所以,世界贸易的波动比制造业的波动要大。因此,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周期性最明显的组成部分。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甚至比世界贸易的波动还要大,因为原材料的供给能力往往在需求随世界贸易大幅波动时稳步提高。去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又一次复苏。推动这次世界贸易复苏的动力来自北美、欧洲和日本在2002年下半年存货投资的增加。
中国的需求成为当前解释商品价格高企的最流行的说法。中国国内商品消费需求呈长期上升趋势,但上下波动不大。中国商品需求的波动主要源于贸易的波动。去年中国商品需求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贸易的复苏,而不是国内需求的突然增长。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中国很可能创造商品的牛市。
去年中国的GDP增加了780亿美元,同期出口增加了594亿美元。出口增加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的76%,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3%。无疑,去年中国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出口的优异表现,也说明了出口是原材料价格上扬的主要原因。
成本推动的通胀与定价能力。
对任何一个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国家来说,原材料成本上升引起通货紧缩。即使通货膨胀率在上扬的原材料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期间上升,也不会使通货紧缩国家的通货紧缩问题得到解决。
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出口的快速增长伴随着原材料成本的迅速上涨,从而促进了收入的增长。
出口与原材料价格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表明,需求在原材料成本上升时增长得更快。当然,需求增长得越快,通货紧缩的压力就越轻,厂家的定价能力就越强。
但是,与出口快速增长相关的通货膨胀效应必然与现存的过剩的生产能力、便捷的新生产能力的形成和中国消费者取得更有利价格的意愿有关。2000年出口高峰的经历表明30%的出口增长只能使通货紧缩降低到最低程度。2000年,中国的出口增长27。8%,但通货膨胀率仅为0。7%。去年出口增长了22%,但还不能使消费者物价指数保持增长状态。尽管由于滞后效应,接下来几个季度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呈增长趋势。
在出口增长时期,定价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上市公司,甚至是市场导向的国内公司,往往报告更多的毛利。但是,中国企业的定价能力不会持续多久。
通常,随着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大,定价能力就会下降。通货紧缩必然使出口增长逐步减少。
通货紧缩仍将持续
导致中国通货紧缩的最终因素是:数量巨大的过剩的劳动力和高储蓄率。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利润的增加或价格的下降。中国过剩的劳动力使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通过扩大劳动力需求来减少过剩劳动力的必然结果。高储蓄率和良好的资本流动使资本受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反,中国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往往以产品价格不断降低的形式使消费者获益。中国家庭消费的折扣率低。迅速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耐心的消费者使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因此,中国的消费成本在不断下降。方便的储蓄和充足的资本供应阻碍了资本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获益。
上述类型的通货紧缩刚刚出现。除外国直接投资外,中国企业权益资本的供应量很少。企业往往只有债务资本,而且在产品开始获利时,企业更容易冒险扩大生产能力。如果产品的价格不下降,他们的冒险就能取得收益;如果产品价格下降,使生产无利可图,他们可能把债务转嫁给银行。中国的生产能力经常表现为似乎资本没有成本。这使通货紧缩进一步恶化。
大国小国表现不同。
由于全球化使小国的劳动力成本达到国际水平,小国的发展伴随着通货膨胀。因此,尽管其价格水平由全球经济所决定,对外开放的小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使工人和公司受益。
大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通货紧缩。全球需求不足以使劳动力市场迅速扩大到能够吸收过剩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无法从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中受益。随着劳动就业率的不断提高,储蓄率也随之提高,从而使资本也无法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获益。
三、中国通货紧缩造成的消费需求敏感
首先,2009年上半年潜在的通缩,或是价格水平相对于去年同期的下降,很可能反映了2008年初物价基数较高。在我们看来,2008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和国内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机性需求驱动,这样的投机是因为投资者需要对弱美元进行对冲,同时他们预期未来价格仍会上涨。 出于同样的原因,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以近乎自由落体方式进行的大幅价格修正,反映出大宗商品的投资者大量抛售投机仓位和用户大幅减少库存,当时正值美国主要金融机构破产导致全球金融体系杠杆率陡然急升。这更多是一个金融现象,而非实体经济现象。我们认为,从中国视角出发,这是一个积极的供给冲击。
第二,中国的食品价格上涨大部分发生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之间,主要反映了猪肉供应的紧张。而2008年年中猪肉供应已大幅增加,食品价格已趋于稳定并开始下降。这样的食品价格下降应被视为“好”的通货紧缩。
第三,从历史经验看,2008年上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薄弱的外部需求这两种负面的需求冲击引发“坏”的通货紧缩,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来显现,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随着积极的供给效应逐步弱化,通缩的压力可能减轻,负面的需求冲击将转而成为通缩的主要动因。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2009年上半年的通缩是否将持续到下半年,将取决于政策反应。 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最终也是一个货币现象。应对性的政策有双重任务:其一,消除先前紧缩政策的影响,刺激国内的真实需求,以抵消外部需求的弱化;其二,防止通缩预期变得根深蒂固,进入恶性循环,使“好”的通缩逆转为“坏”的。我们认为,这需要强有力的、未雨绸缪的应对政策。
四、09年通货紧缩的一年
碰上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自然要挺过去没有那么容易。出口和投资这两个经济发展的动力都受到影响,已经有两千万农民工失业回家了,所以我直觉上认为09年恐怕要面临通货紧缩的问题了。
说说根据吧,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投资里头房地产的投资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显然在 成交量和价格不断下降的08年,肯定影响了房地产的投资。未来的房价走势恐怕也是跌的多,我的预期比较悲观,对于房地产就是如此的。
下边要说的就是出口了,西方国家的状况都不怎么好,美,欧,日,都相继陷入衰退,所以09年中国出口定然会受到冲击。
而出口占了GDP的35%,那么多东西出口不出去,自然很多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很多人要失业了,那影响到消费,内需也不会增加多少的。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才能让消费增加。而企业赢利才会增加投资。才会拉动就业。
这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让09年经济0增长。或者负增长。
但政府反应迅速,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分两年投资,而2万亿相当于GDP的百分之8%所以政府保8目标是通过这个达成的。抵消了金融风暴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关于投资基础设施,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因为很多地方,不通高速公路,没有铁路,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像我所在的县城,交通就很不方面,这个因素极大的限制了地方的经济的发展。所以修桥铺路也是为以后经济发展做基础。为以后经济的起飞打好基础。当然里头也必然存在问题,工程质量,以及腐败问题等。实施的时候需要做好才成。
公共部门还是公共的部门,修桥铺路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于民营企业提供就业的能力还是没有那么好,显然要健康的发展,不可能老通过政府,而是需要经济的活力,需要有自己的企业,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才是正解,而中等和高等收入者,因为股票和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导致财富缩水,自然消费会减少(但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总不能希望再推高股市楼市来增加财富以达到增加消费的目的),而且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比较低,所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才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方法,如果是低收入者,增加收入100块的话,那么可能他们会把其中90块拿去消费,而如果是高收入者增加收入100块,他们可能会增加消费50块。
扩大消费需要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开始。
而怎么增加收入,减小贫富差距呢?这个需要企业增加投资,多生产,赚取更多的利润,才会有更多就业,才会增加人民的收入。
所以说扩大供给是方法,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很不妙,中国的就业行使严峻,两千万农民工失业回家去了,那内需消费何以增加呢?不要说增长,低收入者因为挣不到钱,自然消费减少,而本来产能过剩的,物价一下跌的话,更多企业利润减少经营困难,问题就更严重了。更多人失业,如此恶性循环,大概就是通货紧缩的形成了。
高收入者,因为股市楼市泡沫破灭,财富缩水,自然勒紧腰带,减少开支。企业老板见效益不好,利润下降,亏损而减少投资,而低收入者因为失业,减少消费,
消费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现在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刚刚开始。
08年末,因为政府反应迅速,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有恢复的迹象了,但是否恢复还有待观察,因为春节的缘故,所以这段时间的消费是有所增加的。
改变经济结构才是应对通货紧缩的办法。其中有产业结构,当贫富差距很大的时候,中等收入者和高等收入者消费需求旺盛的时候,需求不足不会显现出来的,只有中高收入者消费萎缩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内需不足,现在就很显然显现出来了,对于汽车的消费减少,对于房子的需求也减少。 这些需求减少,很快就会表现为内需不足了,这个是经济结构的问题,所以现在提倡的产业结构升级,无非是多创新,生产出合适中高收入者消费的产品,让有钱人多掏钱。才不至于让需求迅速减少。
总之要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需要从供给方面着手,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分配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长期的过程,升级也好,要搞高科技也好,创新也罢,恐怕不是短期可以见效的(我不反对这些)。而现在政府又想做淘汰大师,大概<劳动合同法>出台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打击不压于金融风暴对出口的打击,让企业成本上升,而我国有13亿人口,这么多人要就业,哪里提供那么多工作岗位,而有些经济学家说服务业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但显然先进我国的国情并不是如此好,让农民工去从事服务业,让他们去做大学生做的事情,可他们没有办法去做服务业的。那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都破产了他们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现在回乡还有就业培训什么的,可以抵挡一阵。但他们的收入提高不了,城镇化进程也倒退。
这个就是两千万农民工失业回家的现状出现的原因,一劳动合同法。二金融风暴冲击。三,人民币升值(汇率处理也失误了),而且一些产业产能过剩显然也突显出来,钢铁水泥之类,汽车也一样如此。电力也一样。 加上原先通货膨胀很多企业囤积,显然现在很多产品的存量是很多的。消化这些存量只有降价啦,那么物价下行压力更大。物价下跌,自然企业利润下降。这个就是09年要发生的事情。幸好政府反应速度很快,而且金融系统健康,不必像美国一样挽救银行。美国的问题比我们的严重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我国现在金融体系状况还算健康,所以不会出现信贷萎缩,或者惜贷的状况,而美国政府恐怕正在面对这样的问题,即使不断挽救,拿钱出来给银行注资,恐怕也不能挽救金融体系的信心,坏帐增加,信贷减少,自然是美国等国家出现的现象。而出了钱救金融系统,那就没有那么多钱救实体经济了,财政赤字总不能无限扩张吧!
五、通货紧缩的治理
(一)政府应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如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G);同时尽可能地鼓励消费,取消限制消费的政策,增加总开支(C),鼓励私人投资(I),使国内吸收(A)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通过国内总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为储蓄转化为投资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其次,政府应加速发展金融经济。具体说来,第一,从间接融资来看,应加快金融业对外资银行开放的步伐,全面引入竞争,促使国内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加速银行呆坏账的处理,对呆坏账过高的银行,可通过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外资合资、并购、上市融资转制、民营化、呆坏账剥离等多种途径,标本兼治,减少坏账。同时,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教育。全国金融系统应建立统一的公民个人信用档案,政府也应加快有关个人信用方面的立法,强化对个人信用不良记录者的惩罚。
(二)从直接融资来看
针对上市公司效益普遍下滑、市盈率居高不下的现状,一方面,政府可实行减税,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可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渐使国有股、法人股进入流通市场,同时强化上市公司监管与退市机制,淘汰不合格的上市公司。此外,针对债券市场相对滞后的状况,可大力发展国债,特别是公司债券,引入国外的资信评级机构,建立合资的资信评级机构。
(三)加快引入资产证券化
发行以中长期信贷为抵押的债券,变长期信贷为流动性强的资产。另外,加快发展货币市场,鼓励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如引入大面额存单、货币市场基金等融资手段;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货币和网上支付与结算,加快货币的流转速度。
(四)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允许中小金融机构收取较高利率,增加对中小企业、中小城镇、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
(五)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发展衍生产品交易。利用当前国际收支大量顺差的有利时机,启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使人民币在亚太地区具有部分取代美元的作用,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一部分;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建立起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把我国的香港建设成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改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的制度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我国的金融经济发展迈向国际化与全球化;通过金融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实体经济,使我国的高国内储蓄、高外汇储备能有效地转化为国内外投资。
参 考 文 献
1、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田秋生 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6年
3、魏加宁。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劳伦斯。S。里特,威廉。L西尔伯。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原理[M]。武汉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金融教研室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