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 内部稽查监督智能作用的调查
二、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内部控制优势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作为一个新进银行能够立足于杭州地区,而内部控制作为银行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其内控建设诸多经验值得借鉴。通过本次调查,总结出以下优势:
(一)员工重视内部控制
在对员工的调查中发现,87%的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九成上海员工在每个月参加相关培训;全部的员工都参加过职业道德培训。从一线员工到主管人员到上层领导都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降低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才能让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中稳定发展,才能发挥商业银行强大的竞争力,才能让商业银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信息传递效率高
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上报上级行,然后由上级领导把处理好意见反馈给各基层单位,指导其操作。因此,信息传递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调查中发现省分行下发文件当天就到达各基层网点;总行下发文件需通过省分行传达到下级各支行网点,90%的上级文件两天内都能传到基层网点。传递效率高了,基层单位处理问题速度加快,新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也能在第一时间实行,避免了文件传达不及时,上下行动步调不一致造成的经营风险。
(三)重要岗位轮换制度执行到位
重要岗位轮换制度是指重要业务岗位的操作人员在本专业内或不同专业之间的岗位轮换制度,并根据岗位的不同,分别按一年或二年进行轮换。通过岗位的轮换,降低抑制内部案件的发生。调查中,九成的员工认为本银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落实的比较好,授权岗位,会计主管都按期进行轮换。这也和上海银行一贯以来重视内部控制,坚决的落实了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分不开。实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后,近年来未发生内部案件,可见制度实际效果明显。
三、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内部控制中的不足
2002年,中央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和措施,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应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还很不足,而且受经营管理体制和观念及经验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尚有很多薄弱环节。
上海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确付出很多努力,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内部控制中还存在的不足,现在就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
(一)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在调查当中,上海员工重视内部控制,经常参加相关的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有23%的员工还把内部控制简单的等同于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不到位。而关于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多数员工没有认识到商业银行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作为基础,在生产经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再好的银行也会面临倒闭的危险。众所周知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破产等重大金融事件,也都是由于轻视内部控制造成。调查中47.5%的员工在对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把加强内控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防止违规违章现象的发生。
由此可见,上海员工思想上是重视内部控制,但没掌握内部控制的精髓,理论上只学了皮毛,还不能合理运用和掌握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无法明确处理效益和内控的关系。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难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银行业务发展日新月异,在业务发展同时,新的风险点也随之产生,原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已不适应新业务的需要。因此应对新的业务,银行需要有新的内控制度去适应它。调查发现,80%员工对新业务的是否有新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不太了解,还有些一线员工抱怨新业务或新产品出台,上级部门没能及时把操作规程随产品一起下发,导致一些新业务不能及时开展,还会影响到个别客户利益,遭到投诉。而且一线员工对新业务新风险点和防范措施认识不到位,工作中或继续沿用老的操作方法或违规操作,出现风险损失自然不可避免。同时,一些新的业务所制定的相应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出现风险控制真空。内控制度不能全面覆盖风险点,现行某些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局限性,特别是一些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一些重要的业务的管理存在盲点。而且还存在内控制度不合理现象。如业绩考核制度设置的指标体系不合理,存在单纯追求业务指标,忽视对操作流程的合规性,经营的合规性等方面的考核,容易形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风险的情况。
(三)人员职责不明确,存在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
近年来,上海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柜员之间、柜员与上级以及柜员业务检查等制度建设上,没有能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导致部分员工对自身所赋职责界定不明确。在此次调查中,只有不到1/3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很明确,62%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大致了解。有些员工根据银行业务的需要随机调动岗位,因此对自己岗位的定性不明确,职责自然就更不明确了。各岗位员工之间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同时,员工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也随之发生。
调查中显示,48%的上海银行员工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章不循的问题:一是临柜一线对有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没有落实到位,如对贵宾客户手续不齐予以办理业务,而事后补手续;听从领导建议办理一些违规业务,柜面人员代替授权人员授权等。有些员工认为贵宾客户都是银行的重要业务来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是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的基础,所以手续上可以给予相应的便利;如果不能提供客户良好的服务的话,可能会失去这个重要的客户。不少员工还是把经济利益和内部控制对立起来。由此可见,在经营过程中,很多内控制度是健全的、行之有效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经济利益或各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而没有照章严格执行,或以信任代替制度,或简化有关手续等等,结果诱发了经济案件。
(四)内部稽核、监督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效力
内部稽核是一种独立的事后评价活动,其主要职责是业务风险评价,内控制度检查评价以及对内部违规违章行为进行处罚。调查中,80%左右员工认为本行内部稽查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超过半数的员工认为:本行内部稽查效力有待提高;很多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低,技术水平差,不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意识;同时事后监督人员和内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敢坚持原则,发现问题不予反映和上报,未按规定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罚。目前,上海银行省分行稽核部门未真正做到全系统垂直管理,片面服从本单位领导,只对同级领导负责,难以保持相对独立性。内审实施缺乏权威性,往往只是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整改,很少给予处罚,缺乏事中,事后监督。同时,还存在内部稽查覆盖面窄,稽查广度,深度和频度不够;稽核人员不履职或履职不到位;对稽核出来的问题整改查处不到位等情况。这样,上海银行内部监督部门就无法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苗头性倾向,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对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内控文化建设
上海银行已经有较好的人员培训机制,人员重视内部控制建设。但存在着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经营理念存在偏差的问题。因此,对于上海银行员工加强对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认识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对于经营理念存在偏差的问题,银行管理层和经营部门应达成共识:银行的发展要在规范的范围内发展,要以最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不能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内控环境。其次,对于那些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的员工,依托上海银行良好的人员培训机制,继续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学习,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形成整体认知。再次,构建内控文化。银行内部控制要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员工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形成内部凝聚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内部控制成为银行员工自愿的行为,员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觉地按照规范行事,共同努力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上海银行还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上海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应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全系统范围内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内控制度应覆盖所有风险点,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重点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其次,在开发新业务新产品的同时要对新业务,新产品更应事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准确计量和评估风险,防患于未然。在开展新业务的同时把新的相关规程捆绑下发,做好对基层单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释疑工作,如遇到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应办法并传达到每个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则要做好客户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再次,对现有制度应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确保各项制度在各部门,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控指引》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要求,规范和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评价,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三)建立规范的业务操作制度
上海银行目前员工违规操作现象屡见不鲜,有近半的员工不同程度上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建立规范的业务操作制度迫在眉睫。针对上海员工职责不明的情况,首先,要严格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针对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
其次,针对上海员工存在的违规操作问题。要制定严格的业务操作程序,不管是贵宾客户还是普通客户,一律按章办事,保证各项业务按一定程序有效地进行。通过规定的环节及处理顺序,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三是建立固定的轮岗制度。既可使员工了解更多的业务和部门,从而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成为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又可及时发现岗位存在的问题,采取救急措施,杜绝隐患,不给企图作案者以可乘之机。
(四)建立完善的稽核体系
稽核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又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当前上海银行内部稽核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效力发挥不出,作用体现不明。审计人员、事后监督人员和内审人员能力不强,履职不到位。因此,上海银行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就必须尽快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同时充实和加强内部稽核力量,加强稽核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稽核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为有效内部稽核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其次,应积极推进业务流程整合,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督。三是应发挥银行机构各业务部门的专业检查作用,制定专业检查制度,加大专业检查力度。对内外部检查提出的意见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认真整改。同时,应适当借助外部审计和社会中介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周航、文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淑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 陈宜萍、李晓玲. 资本充足内控严密风险量化效益优良 上海银行严控内部管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N].深圳:深圳晚报.2005.12.24
[4] 周光林.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探讨[J].中华会计网,2002.(10)
[5] 宋良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 康文硕.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J].新浪财经,2007.(5)
[7] 蒋建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稽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蒋斌.新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J].武汉:《金融学苑》,2004.(1)
[9] 康书生.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借鉴与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10] 王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J].上海:《上海金融》,2006.(5)
[11]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金融培训中心、甫瀚咨询公司.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内控[N],北京:甫瀚咨询公司,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