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衍生工具及其操作风险的含义……………………………………………3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3
(二)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含义………………………………………………3
二、影响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4
(一)管理层(决策层)认识…………………………………………………………5
1、对金融衍生工具自身风险性认识不足………………………………………4
2、过度投机心理作祟……………………………………………………………4
(二)内部控制制度问题……………………………………………………………4
1、未能采用适应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控制度……………………………………4
2、薄弱的内控制度………………………………………………………………5
(三)操作人员素质问题……………………………………………………………5
三、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建议……………………………………………5
(一)高级管理层应充分认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及要求………………………5
(二)建立、完善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防范的各项制度………………………6
1、会计核算及披露制度…………………………………………………………6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6
(三)建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组织体系………………………………………6
1、投资决策机构…………………………………………………………………6
2、批准授权机构…………………………………………………………………6
3、具体操作部门…………………………………………………………………6
(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评估…………………………………………7
1、企业应建立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评估机构……………………………7
2、设置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7
(五)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审计……………………………………………7
(六)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7
(七)提高金融衍生工其操作人员整体素质………………………………………8
1、强化风险控制理念,营造风险控制环境……………………………………8
2、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道德水准……………………………………8
(八)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外部监管……………………………………………8
参考文献………………………………………………………………………………9
内 容 摘 要
金融衍生工具,亦称衍生金融工具,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即将开放,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日益为更多的投资者所关注。去年2月,我国财政部也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用以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筹建已基本完成,有关金融机构参与股指期货的交易规则、风险管理、结算和清算制度、合约设计方案已基本成型。在2006年6月29日我国第十届全国人大第22次会议通过刑法修正案,主旨是严厉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行为。这意味着,尽管日前我国仍然存在诸多阻碍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的诸多因素,如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性、人才问题、风险监管与控制问题,但中国作为WTO的组织成员,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与参加国际市场竞争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我国已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开放做好了基础准备。
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不仅可以是企业高收益的投资工具也可以是高风险产生的诱源。本文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操作风险的含义及典型案例出发,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操作风险分析,提出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操作风险防范及应对的具体措施。
论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防范
作为金融创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发展。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将风险从风险厌恶者转移到风险偏好者,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都实现与其相适应的风险水平;并且,与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相比,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时效性、灵活性以及更低的成本等优势。但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它规避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若运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巨额损失,甚至引发骨牌效应,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在思考引入金融衍生产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必要的防范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衍生工具及其操作风险的含义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
金融衍生工具是基于或衍生于金融基础产品(如货币、汇率、利率、股票指数等)的金融工具。与其他金融工具不同的是,衍生工具自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工具进行买卖的货币、汇率、证券等的价值衍生出来的。这种衍生性给予创新工具以广阔的运用空间和灵活多样的交易形式。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普遍运用的衍生工具有金融期货(financial future)、期权(option)和互换(swap)。 (二)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含义
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又称营运风险,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IOSCO and Basle Committee 0nBanking Supervision)于1994年7月27日发表《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指南》中所作的定义:是指在金融衍生交易和结算中,由于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或缺乏必要的后台技术支持而导致的风险。具体包括两类:一是由于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经营管理上出现漏洞、工作流程不合理等带来的风险;二是由于各种偶发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电脑系统故障、通讯系统瘫痪、地震、火灾、工作人员差错等给衍生品交易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各种偶发性事故或自然灾害是一种纯粹风险,一般来讲只能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嫁,因此决定营运风险的形成及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失当、交易员操作不当以及会计处理偏差等。本文也主要针对这些因素分析操作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操作风险正在日益成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主要风险。巴林银行、中航油是其中典型。人们在痛定思痛时,发现尽管金融衍生工具经常会面临诸多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但直接给企业带来灾难的是操作风险。为此,2003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及监管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风险管理环境的营造;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管;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问题等内容。同年4月,该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对象。
二、影响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
把握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是防范风险的基本前提。从巴林银行到中航油,导致近年来频发的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失败事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具体因素也不尽相同,但其共同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层(决策层)认识
1、对金融衍生工具自身风险性认识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与收益对称是基本法则,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收益是以其高风险为基础的。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实际操作中,只有具体执行操作的人是唯一理解现状或对自己的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比较清楚的人。而处于控制地位的管理层,未必了解其风险。无论是巴林银行,还是中航油的管理层都没有充分认识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他们只关注账面盈利,却没有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2、过度投机心理作祟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制,使得企业的管理层为取得个人好处或利益,可能使企业过度承担风险,即过度投机成为他们的理性选择。如果投机成功,他们可以得到极大好处,反之,也是企业承担后果。如导致中航油(新加坡)重组的直接原因便是该公司总裁陈久霖为个人的成功,进行大肆投机,违规操作的表现。
(二)内部控制制度问题
1、未能采用适应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控制度
一般的投资内部控制制度是以授权、执行与监督为基本原则,以设定资金支出为主要控制方法实现的。但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操作时,市场状况可能瞬息万变,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失效。同时金融衍生工具操作有自身特点,如期货交易、利率调期,只需少量或不用资金调拨即可建立大额的交易头寸。这就使得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也部分或完全失效。
2、薄弱的内控制度
(1)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操作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巴林银行的惨痛教训就在于,尼克•里森同时负责交易及清算,不仅为其造假提供平台,也为巴林银行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个人超越制度,导致内控失灵。
表现之一:高层管理人员违反制度。以中航油为例,该企业在形式上有着健全的内控制度,甚至陈久霖本人亲自提出了“当任何一笔交易的亏损额达到50万美元,立即平仓止损”的条例。但陈本人却在交易员因期权投机交易发生亏损时,将制度抛在脑后,直接导致了该企业亏损5.5亿美元。
表现之二: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操作人员越权。由于有些企业把交易员的业绩与报酬联系起来,在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冒险精神。因此,即使企业对交易操作有明确规定,这些具体操作人员也进行违章越权操作,在交易中加大交易金额,调高风险系数。特别是有的操作人员因获取巨额利润,不被追究责任,甚至得到表彰,这无疑助长了操作人员越权的胆量与风气,加大了企业风险。
(三)操作人员素质问题
操作人员素质是操作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是里森,巴林银行也许不会破产。健全的、良好的各项制度固然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但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无论是巴林银行还是中航油事件,无一不是人的素质反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较之其他市场更为复杂,对操作人员无论从专业水准,还是道德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建议
(一)高级管理层应充分认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及要求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作为一种全新投资方式,其高风险也是不容低估的。只有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层能充分认识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性,并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及操作者,杜绝投机心理,操作风险才能真正得到防范。
(二)建立、完善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防范的各项制度
1、会计核算及披露制度
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及披露,真实反映金融衍生工具投资过程,是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防范的前提。因此,企业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具体核算及披露制度。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控制,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基础。
因此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要求及相关要求,建立本单位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该制度应包括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全过程控制制度。该制度至少应包括:衍生工具业务操作的授权、执行、监控和报告程序;允许交易的业务品种、确定资金业务单笔、累计最大交易限额以及相应承担的单笔、累计最大交易损失限额和交易止损点;操作人员的职责等。
(三)建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的组织保障,也是防范风险制度的落实的实体。鉴于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特点,在企业中应注意以下组织机构的构建及运行:
1、投资决策机构
在我国大多数非金融企业是以生产经营套期保值介入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通常进行操作的具体部门是供销、计划与财务部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决策机构应是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或以厂长、经理为首的决策机构)。若是金融企业,也可参照上述情况。投资决策一旦通过须由批准授权机构完成。
2、批准授权机构
批准授权机构的设置应遵循授权原则,层层授权。董事会应授权于总经理具体实施,总经理接受授权后,再授权给具体业务部门。
3、具体操作部门
该部门应遵循投资业务程序,在授权允许范围内,将整个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开户、人金、下单、结算直至交割授权专人负责,特别要注意整个交易的每—个环节只能由一个人完成,一个人不能身兼数职,严格实行权限分离制度,并实行衍生产品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定期轮岗或强制带薪休假制度,以防范差错与舞弊的出现。
(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评估
1、企业应建立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评估机构。
该机构主要评价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收益或损失、风险程度。并根据评估,向有关部门报告。
2、设置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从巴林银行破产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里森在该期货交易的投资总额已超过1 1000万英镑,超过英格兰银行(英国的中央银行)关于在国外投资资金总额的限制,并损失已达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还在应尼克•里森之请,每天汇入1000万英镑,用以支付其追加保证金。因此,建立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也是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一般应考虑建立以下评价指标:
(1)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平均余额(期初+期末/2);
(2)追加保证金及到位率;
(3)市场变化对金融衍生工具投资产生的盈亏损益;
(4)平仓警戒线; 。
(5)其他指标。
根据以上指标,企业应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容许达到的上限或不得超出的下限),如超出标准,企业可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五)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无疑是衍生工具投资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作为内部审计,事前可以对投资人员的投资报告进行审计,事中可以随时要求操作人员报告交易情况,严禁越权操作;事后则可审核交易账单,账户盈亏及资金占用,并及时向最高管理层报告。
(六)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
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防范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授权制度实现技术支持。在系统中应按授权设置操作密码,以控制操作风险;在系统中还应设定投资总额和最大亏损额的限制,如超出授权要求,系统不支持交易进行,或进行风险提示。
(七)提高金融衍生工其操作人员整体素质
对操作风险的防范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整体素质。
1、强化风险控制理念,营造风险控制环境
应对所有操作人员加强风险控制理念的灌输,使有关人员掌握本企业风险控制的各项规定及制度。
2、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道德水准
应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奖惩)加强促进操作人员对衍生工具的学习、研究与掌握,并通过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道德风险”。
(八)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外部监管
金融衍生工具较之其他投资形式,更加具有复杂性。外部监管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操作风险,如银监会、证监会也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及时研究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并发布有关具体监管措施。注册会计师也应在审计时,对企业金融衍生工具操作予以必要的关注,并及时揭示其风险。
四、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管理 一般的风险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减少不确定事件的影响,计划、安排、控制各种业务活动和资源。而对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则是指各类经济主体通过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获取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方法。要解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产生的风险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因势利导,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加以约束,在微观上也更应加强管理,趋利避害,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首先,针对每种风险进行管理。就以上提及的常见的五种风险特征,可以分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组织——事前。进行风险控制,首先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由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控制组织。 第一,董事会和总经理层。董事会和总经理层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负责制定风险控制的政策,设置有关机构,划分职责权限,制定或审批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交易规则、风险控制程序和方法。 第二,交易执行部。它是企业专门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部门。该部门应严格执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程序和规则,将自己的交易与代理交易区分开来,由不同的交易员分工操作,且不能突破授险额。 第三,风险管理部。该部门可具体分成两个执行部门,一个负责管理信用风险,对交易伙伴的品行、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设定授信额度;另一个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负责逐日对企业衍生金融资产的组合及交易的风险与损益情况进行计测与分析,经常对高层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计测与分析,经常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及损益的影响,研究和改进符合企业需要的风险计测系统,设定风险限额,提出定价建议。 第四,监察部门。可以专门设置监察部,也可由内审机构履行监察职责。该部门负责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政策、法规、交易规则、交易程序的设立、执行情况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交易缺陷及风险控制缺陷。(2)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记录和披露——事中。 安然的突然垮台暴露出了公司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其中最严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安然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制度不透明。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却需要充足可靠的相关信息,且主要是会计信息,因而运用会计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在其交易的事中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披露就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我国结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我国国情,2007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列报、套期保值等方面均对上市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改变了长期以来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对于企业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因衍生工具导致的风险管理问题而言,无疑是一张苦口的“良方”。因此,企业应该遵循准则规定,及时准确地记录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业务披露的透明度,有效控制风险。 (3)建立危机救援预案制度——事后。 金融衍生市场是一种投机性很强、风险性极高的市场,各种风险头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停的变动。即使衍生交易经营机构本身经营良好,金融衍生市场上的偶发事件所引起的连锁信用风险也可能危及该公司的生存。为了能够在发生风险危机后马上采取措施予以补救,防止进一步的损失,建立危机救援的预案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危机救援预案制度的建立还有利于交易者之间建立稳定的预期,增加相互信任,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再次,加大政府外部监管。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小的、知情较少的投资者的利益,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不完善和市场失效会造成投资者福利损失。因此,为了确保企业的安全运营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规定,从外部加强监管力度,限制金融衍生品交易商的风险持有。 第一,政府必须依法监管,为了维护衍生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公正性、高效性和流动性, 为市场运行创造一个有法可依、有纪可守、有章可循的良好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必须保障衍生金融交易按照诚实信用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其主要内容是制定衍生金融交易法律法规, 颁布衍生金融交易监管条例; 管理和监督交易所的行为准则; 对市场参与者实行宏观管理; 制定仲裁和索赔处理总规则等,有效降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法律风险。 第二,金融衍生交易监管者必须不间断地执行管制,而且必须避免管制宽容。避免管制宽容的必要性在于,如果衍生品交易商自有资本过少时,他从事道德风险和过度冒险的欲望便会增加。极端的情况是当这种机构在经济上已经破产,而它的经理人在过度冒险和赌博中竟然毫无损失:如果冒险成功,它的风险投资得到回报,公司会走出破产的境地;如果失败,衍生产品交易商的损失最终由政府承担。因此,尽管管制宽容在当时看来似乎是正确的政策,但是它会产生一种导致未来金融系统不良行为的激励。 第三,政府和监管当局应当积极寻求与各国政府和监管当局的国际监管合作。不可否认的是,新加坡证券监管当局在中航油事件中也负有相当的监管责任,而对于中国证监会来讲,应该加强与境外证券监管机构的合作。衍生交易具有网络效应,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的加强使交易具有全球一体性。衍生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却相对滞后,跨国衍生交易出现了监管真空。因此,可以以一些国际组织,如巴塞尔委员会为核心,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国际合作,做到信息的国际流动,才能真正有效地对各国境外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
参 考 文 献
1、刘俊奇:《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工具与运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叶永刚:《金融衍生工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卫新江: 《金融监管学》,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萧灼基:《2005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