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
一、绪论………………………………………………………………3
(一)研究背景………………………………………………………3
(二)金融创新的研究综述…………………………………………3
1.金融创新的概念……………………………………………………3
2.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4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7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7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走…………………………………8
三、招商银行的金融创新……………………………………………9
(一)招商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9
(二)招商银行的金融创新业务…… ……………………………10
1.零售非利息收入业务…………………………………………… 10
2.银行卡业务……………………………………………………… 11
3.私人银行业务…………………………………………………… 11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14
内 容 摘 要
金融创新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繁荣金融市场,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指将各种金融要素重新组合、设计和开发,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提高商业银行规模和经营效率,促进了商业银行体系的发展。本文以归纳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例举了招商银行的典型性创新型业务,及其创新成就,通过对招商银行金融创新的分析,映射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创新;商业银行;招商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面对金融全球化趋势和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如何推进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解决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就成为当前金融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2006年我国金融业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后,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加剧。当前,国内的金融环境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与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的金融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与个人的需要,对于金融产品的需要越来越精细,对于金融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细分,需求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配套量身定做的产品成为了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速产品创新进程,成为了国内银行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招商银行是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近20年的发展,招商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总资产逾8000亿元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同上。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最新排名中,资产总额居前114位,并且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位居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前三位,领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金融创新,通过产权制度创新,优化了股本结构;通过组织创新,降低了经营成本;通过产品创新,拓展了市场,增强了竞争力。
(二)金融创新的研究综述
1.金融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待在1912年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1939年在其所著《经济周期》中系统完成的。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包括以下几种形式:①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②产品引用新技术,即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③开辟新的市场;④开拓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新的组织方式。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的目的在于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提出了创新能够引发经济增长,也是决定经济周期运动的关键。因此,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美国《银行辞典》 (DictionaryofBar正 ingTennS)中,金融创新被定义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因此我们将金融创新理解为:它是经济成长过程中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包括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电子化技术等的创新。从70年代起,金融创新产品就层出不穷,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技术进步引发的新产品;一类是为逃避金融法规而设计的新产品;一类是规避风险的新产品。但究其根本来说是金融创新产品相对利润的追逐。
阿诺德.希尔金认为:创新是新的发展,金融创新是改变了金融结构的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是金融工具创新。大卫.里维林认为:金融创新是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了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及金融服务的创新。
经济学家厉以宁对金融创新的观点是从中国的实际角度出发的。他指出,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潜在利润,但在现行体制下和运用现行手段无法得到这个潜在利润,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的改革,是金融创新。在他看来,金融创新应包括体制创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深入,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外延上,即金融创新的分类上。所以,综上,我们认为,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变化的新的金融工具,服务方式、市场环境以及体制机制。
2.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
当代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才真正成为金融领域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并形成高潮。金融创新是特定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理论有:
1.技术推进论;该理论认为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保证。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农和麦道威。该理论突出了技术在金融创新中的巨大作用,像ATM,POS机、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子汇划系统等都是高科技在金融业中运用而形成的金融创新的典型例子。但该理论无法解释许多除技术之外的其他因素促成的金融创新。
2.约束诱导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尔伯。西尔伯认为金融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会受到政府方面和内部的一些管理制度的约束,这些约束在保证金融业稳健经营的同时,或增加了成本或降低了效率,使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受阻,因此金融机构便想方设法摆脱这些约束。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对强加于它的约束所做出的反应。金融机构是通过发明种种新的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服务种类和管理方法等来管理和约束。约束诱致理论,过分强调了“逆境创新”和金融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不仅使金融创新的内涵过窄,而且也不能解释与金融企业相关联的市场创新及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引发的创新。
3.自由—管制的博弈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凯恩,他把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看作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不断斗争的过程。由于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而所受的管制更加严格。金融机构对政府管制造成利润下降和经营不利等局面所做出的反应就是进行创新、回避管制,以便将约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潜在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凯恩认为对金融的控制和因此产生的规避行为,是以政府和微观金融主体之间的博弈的方式实现的。凯恩的理论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他设想的制度创新总是向加强管制型发展,而现实却是制度创新一直主要在向以自由化为基调的市场创新退让,博弈的结果是金融管制的放松,逐步走向自由化。但他的理论比西伯尔的约束诱致理论涵盖面更广,不仅考虑市场创新的起因,还研究了制度创新的过程和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4.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希克斯和尼汉斯,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包含: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2、金融创新实际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该理论从微观经济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研究金融创新,认为金融创新的动机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观金融机构的逐利动机。
5.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诺斯,戴维斯,塞拉等,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并不是20世纪电子时代的产物,而是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的,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变革。他们认为在管制严格的计划经济和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很难存在金融创新的空间,因此该理论认为,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出现。该理论将政府行为也看成是金融创新的成因,扩大了金融创新的范围。制度创新理论对中国金融创新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它指出金融创新的最佳环境是有管制的市场经济。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管制的市场经济,因此有利于全方位的金融创新。
6.规避管制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凯恩。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各种形式的政府管制与控制,性质上等于隐含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获得盈利的机会。因此,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来规避政府管制。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时,金融当局会加强管制,新的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交替,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的各个领域经过金融创新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综合各家所见,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金融创新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而产生金融新事物的活动。银行业务创新则是金融创新最主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根据市场和环境变化,重新整合银行现有的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以适应市场和创造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达到自身效益和社会责任目标的过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的金融创新,几乎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涉及领域最广、内容最为丰富、制度变化最为活跃的时期。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产品创新向混合交叉创新发展
目前的创新,就金融企业而言,己经不局限于单一产品的创新了。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创新己经渗透到股权结构、组织架构、同业合作、混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了。相互参股、控股的活动日益活跃,打破了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银行与信托、信托与租赁、银行与保险、银行与证券之间联手打造的产品层出不穷。但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金融工具以及交易手段都很有限,金融机构联合打造的产品也需要不同条线的监管部门层层审批,因此,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一定限制,多数产品仍集中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代理业务及简单的混合产品开发等等(如第三方存管、银证通、银保通)。
2、金融创新具有合作化和专业化的双重趋势
一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不断深入,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还有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来从股权层面上实现更为紧密的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融合也在不断加深,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金融公司、结算中心。在金融机构之间,合作的内容从股权投资,发展到共同开发产品,共同开展业务,实现资金相互融通等,如近年来商业银行推出的受托理财计划等。在合作的具体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代理类合作创新业务,如代理销售、代理资金清算和帐户划转、托管等,二是在客户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组合性产品,如在存款基础上增加保险、投资因素;三是在某项业务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介入,如由银行提供销售与信用升级服务,或是提供部分抵押贷款,由信托公司提供受托投资管理,由租赁公司提供融资租赁等等(参见本文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但是,目前这些合作还主要局限于互为客户或是共同开发的客户上,属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简单组合性创新,而对现有工具的基本要素进行重新分解与组合的整合性创新很少。另一方面,在强调机构间合作的同时,出于市场专业化服务的需要,一些专业服务于特定客户群体的金融机构开始涌现。例如,市场上单独成立的银联,就是原先隶属于金融机构的事业部门。银行、证券公司将数据、清算、个人理财等业务集中,成立业务中心,己经向公司化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特别是研发业务外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3、个人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开始活跃
伴随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个人财富的积累,使普通百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投资理财、消费支付、个人结算、置业、个人财务金融规划等等。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交易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在我国形式多样的金融创新中,面向个人的创新产品不断推出,渗透至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个人金融产品的开发上,综合了银行、信托、证券、期货、保险等投资避险保值增值的功能,开发出不少信托产品、综合性理财产品。在这一块,外资银行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于个人财富管理的创新层出不穷。相对内资银行来讲,个人理财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走向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而言,创新不会孤立进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会结合进行。例如,通过建立贷款流通市场,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及其风险的流动性。目前我国国有信贷资产(银行贷款)几乎都要等到到期日才一能收回来,如果存款与其不匹配,或者到期收不回来,就会出现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因此,把信贷资产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创造其流动性,既有利于分散风险,又有利于增加信贷总量。为了防范出现类似由于金融创新产品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信贷资产转化时,需要选择优质的信贷资产,才能发挥其增强流动性、分散风险的功能。
在创新型产品设计,例如除考虑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因素外,还将会向着考虑市场风险对产品收益影响的方向发展。如:在结构性贷款设计机制中,客户的利息支出要与金融市场中的某些指数、资产价格、汇率等进行挂钩,这些机制满足了一些客户特定的风险规避和节约成本的需要。
目前,国内银行对信贷产品的定价主要采取围绕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下浮动简单定价方法,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主要是参照市场水平与同期资金成本进行的谈判定价,产品创新处于简单整合阶段,对传统产品重新包装,较少利用金融市场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实质上,如果创新产品改变了原有的要素组合,风险也相应改变,就需要重新评估风险,进行风险定价。相比较而言,国内银行既缺乏必要的金融工具,也没有相应的定价人力资源。成熟的国外银行都拥有较为健全的风险评估系统和贷款定价系统。他们在对市场进行充分细分的基础上,依靠专业的评级机构和成熟的金融工程模型,估算客户的风险水平,充分考虑银行总体资产分布情况和客户的信用评级、产业投向、利润贡献度、市场利率体系等多个指标因素影响,最终对每笔贷款进行定价。我国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定价体系也会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
三、招商银行的金融创新
(一)招商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银行宣告正式诞生。在国家垄断银行的制度背景下,企业创办银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新的基因由招行成立的那天起就已经深埋在体内了”。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想要生存,只能靠比别人更好的服务,更贴近人性的产品。进入21世纪以后,招商银行在产品服务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管理战略创新,这是产品服务创新有更大突破的前提与保障。管理体制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稽核体制、零售银行体制、风控体制改革相继启动;管理手段与技术逐步改善,引进开发了SAP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资产负债管理与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资金交易与风险管理系统等等。一系列迈向国际化管理方面的创新,推进着招行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了产品的创新能在一个更高的技术层面上推行,短期内不会被竞争对手模仿,也带来招行业绩在短短几年大幅提升。
近20年来,招商银行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开拓,锐意创新,在革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创造了数十个第一,较好地适应了市场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被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称誉为国内创新能力强、服务好、技术领先的银行。招商银行于1995年7月推出的“一卡通”银行卡,被誉为我国银行业在个人理财方面的一个创举,截至2005年底,累计发卡量已近4000万张,卡均存款余额逾5000元,居全国银行卡前列。1999年9月在国内首家全面启动的“一网通”网上银行,无论是在技术性能还是在业务量方面在国内同业中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3年6月,“一网通”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代表,登上了被誉为国际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奥斯卡的CHP大奖的领奖台,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此殊荣。2002年12月,招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一卡双币国际标准信用卡,目前发卡量已突破500万张,占有了国内双币种信用卡市场超过30%的份额,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标准信用卡发卡行。2004年,招商银行进一步细分市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成功推出了“一卡通”金卡、“金葵花”卡,以及被媒体誉为开创了国内个人金融服务3G时代的“财富账户”等新产品。以创新为动力,市场营销再创佳绩。“一卡通”新增发卡560万张,累计发卡超过3300万张;信用卡新增发卡222万张,卡均消费居国内首位;在通用电气美元现金池管理招标中,招商银行经过与10余家中外银行的激烈角逐,最终成功胜出,也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招商银行的金融创新业务
1.零售非利息收入业务
招商银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拓展。通过金融创新提供了多种具有特定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程度,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带来了可观的零售非利息等中间费用的收入。2009 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招行积极把握宏观经济调整和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通过加强客户的资产配置和综合化财富管理服务,大力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实现零售非利息收入的稳步增长。2009 年,零售银行非利息收入折人民币58.66亿元,比上年增长0.39亿元,增长0.67% ,其中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手续费收入人民币25.09 亿元,比上年下降5.61%;代理基金收入11.14 亿元,比上年增长65.28%;受托理财收入6.05亿元,比上年下降39.98%;实现代理保险收入5.35亿元,比上年增长51.13% 。目前招商银行正在充分挖掘潜力,继续加大基金代销业务的推动力度,大力发展保险业务,加快券商集合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和外汇业务发展,持续推进个人黄金投资业务的发展,大力推动借贷记卡的POS 刷卡消费,加快电子支付业务发展等措施,促进零售非利息收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
2.银行卡业务
韩农和麦道威提出的技术推进论认为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保证。招商银行也充分利用新技术为信用卡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截至2009年12月31日,招商银行一卡通累计发卡5,337万张,当年新增发卡430 万张,一卡通存款总额人民币4,691.9亿元,占零售存款总额的79.96%,卡均存款为人民币8,791 元。2009年是信用卡业务实施全面转型的第一年,总体业务经营模式从以获取新客户为主的“快速扩张”模式,逐渐向平衡化、多元化、以客群为导向的“精耕细作”模式进行转变。截至2009年12月底,信用卡累计发卡3,073 万张,当年新增发卡347万张,累计流通卡数1,728万张,累计流通户数1,160万户,本年累计实现信用卡交易额人民币3,008亿元,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1,471元,循环信用余额人民币134亿元。信用卡计息余额占比由上年末的37.34% 降低至33.50% 。信用卡循环客户占比为22.67%。信用卡利息收入23.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31%;信用卡非利息业务收入人民币25.2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07% 。目前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继续保持适度规模,深化客户获取与客户经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逐步完成从传统盈利模式向收入多元化转变;建立主动型风险管理体系,继续保持资产质量稳定;建立行业领先的人才队伍,促进信用卡业务可持续发展。
3.私人银行业务
自由—管制的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凯恩,认为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不断斗争的过程。由于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而所受的管制更加严格。然而银行高端客户就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为其提供合适的理财规划,规避监管从而提高资金盈利效益。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组建了市场分析研究团队、投资顾问和客户经理团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
招行私人银行向客户经理和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系统、专业的市场研究分析报告,为其在变幻的金融环境中做出合理的资产配置提供指引。投资顾问、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投资建议报告,协助实施并定期检视。2009 年招行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个性化与定制化的顾问服务,同时打造开放的产品平台、构建更加齐全的产品种类,逐步完善私人银行产品体系和增值服务体系。报告期内,本公司陆续推出了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阳光私募证券基金、艺术品投资、期酒投资等投资产品。截至2009年,招行已在全国16 个重点城市设立私人银行中心。先后获《欧洲货币》“中国区最佳私人银行”、《亚洲货币》“本土最佳私人银行”及《财资》“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大奖。2009 年3 月,携手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09 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是首次以大样本量调研为基础的专门针对中国大陆高端私人财富市场的权威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对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综合研究的空白。截至2009 年12 月底,私人银行客户数比年初增长39.18%,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管理规模比年初增长39.67%。
招行正在进行理念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前面两个层次创新的源泉,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关键推动力。任何一家具有持续成长力的银行,如果能让它的经营理念被消费者接纳,就保证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客户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招行的金融文化创新会带来更高的效益。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回顾招行20年的发展,是靠创新起家的,没有创新就没有招行的今天。招商银行在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招商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开放、银行业的大规模融资、招行的优势业务等方面的挑战。
招商银行金融创新非常活跃,其主要动力是与世界金融接轨、实现可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挑战等因素。与这种创新发展趋势和要求相比,招商银行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比如,对部分新业务反映比较迟钝,行动经常比对手慢半拍,有的业务虽然推向了市场,但没有持续营销,未能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创新机制与流程有待完善,创新质量与效果还有待提升等等。特别是面对未来综合化经营的挑战,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对综合化经营规则还不够熟悉,适应综合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工作流程还不够完善,综合化经营人才,特别是既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又能独立进行财富管理产品开发的人员,还比较缺乏等,这些都制约和影响着该行的创新能力。
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使本已激烈的竞争变得更加残酷。
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创新,能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手段,增强竞争力,在竞争中抢占主动地位,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谋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加强对我国金融创新系统工程的研究,积极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使我国金融创新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金融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论金融创新与建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金小川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998/11
[2] 浅谈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几点启示 伊羽 科技信息 2009年 第19期
[3] 强化金融创新 加快银行发展——访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延红梅 中国金融 2007(1).
[4]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王新华、汪朝阳 科技与管理 No.4.,2003
[5] 风险规避抑或风险创造——金融创新中的两难选择 李德升、姜玉东 华南金融研究 第16卷第3期 2004年6月
[6] 招商银行的复制与创新 王海珍 财经时报 2007年3月19日 第F02期
[7] 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后WTO时代唯一选择 高改芳 中国证券报 2005年12月16日 第A03版
[8]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充足率问题的研究 李赫男、李涵娱、葛树众 资本市场 中外企业家 2010年第2期(下)
[9] 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 王向阳 河北金融 2002年第11期
[10]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美畅谈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2010年04月30日 凤凰网财经
[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内部控制_基于雷曼的案例分析 贾清显、陈妍 财政与金融 NO.3.2010
[12]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的启示 张亚先 时代金融 银行分析 2010年03月
[13] 银监会重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步调 王春霞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2月/6日/第B02版
[14] 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 张晓琴、冯莉 商业研究 2005/02 总第310期
[15] 招商银行二次革命 郝智伟、叶丽雅 CEOCIO 2010年5月5日
[16] 《因势而变―转型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马蔚华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