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典型案例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五、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六、思考通货膨胀的对策及措施
内 容 摘 要
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美元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动印钞机。美国货币当局滥印美钞,导致资产价格的暴涨。而后者又通过财富效应导致美国居民消费的增加。日本也是当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制造者之一,日本的超低利率政策使日元在全球流窜,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加油。
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中,中国扮演的角色较为独特。一方面,中国通过其廉价商品的出口,抵消了全球流动泛滥原本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出口竞争力,中国人民银行又不得不不断干预外汇市场,从而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国内流动性的增加是世界流动性泛滥的结果。
当前,国内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加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各方面都保持了高速的发展势头。房地产方面尤其突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连夜排队等候购房的人群、无限制的房价炒作都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热火朝天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背后是否隐藏着泡沫?中国是否已经进入通货膨胀?今天的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覆辙?
引起一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会有很多,但具体到我国这次的通胀,我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偏低的利率。以股市为例,前两年,我国的利率太低,所以人们都不愿将手中的货币存放在银行,而宁愿把它们用来作为一种投资手段,继而出现的股市热、基民数量暴涨就是其引发的后果。在这些证券市场上,根据需求影响价格的原理,需求量的大规模增长又导致股票、基金价格一路看涨,从而又有更多的人进入这一领域,大家都明白,人们的欲望对一个市场的刺激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需求量、价格、欲望三者循环“促进”,于是就有了中国股市从4000点一直涨到6000点的奇迹发生。
但我们必须清楚,这里面有很多股价的增长都是虚增,都是人为炒作的结果,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中国的股市曾经指出:中国的股市已经出现泡沫。很形象地讲,泡沫越增越大一定会破裂, 而这一破裂的后果必然是中国经济的衰退。
虽然中国已经显露出了股票以及房地产泡沫的迹象, 但国际上的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人不必过分担心泡沫,“即使是泡沫破灭,有一些打击,也不过像年轻人遭受了一些皮外伤。”
2)我国这期的通货膨胀尤其是猪肉供给这个特殊的因素引起的,肉价飞涨已为人们所感知。
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农民的养猪积极性毫无疑问,再加上中央将粮食价格控制得很好,前段时间很多农民都放弃种粮而改为发展养猪事业。猪肉的供给由猪的生产周期决定,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养猪热”,我们可以预测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猪肉的供给量将会大增;再加上中央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运用了财政性的养猪补贴等宏观调控手段,目的就是要将猪肉的价格压下来。综合这两方动机我们可以得出,其结果必将是未来猪肉价格的回落,而事实上,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高肉价,肉粮的价格之比也应该下降了。
随着肉价的下降,在货币供应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通胀率会自动下降至4%-5%。而且,专家们纷纷预测:在今后一年,通胀率下降到目标的3%以下是很有可能的,而未来的三到五年平均通胀率超过3%的可能很小。所以,不必过分担心我国目前的通胀率,因为它已有下降趋势并会最终维持在理想的范围之内。
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膨胀的的全球背景
1、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全球性特点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通货膨胀,但其影响大多局限在一定的国家或地区。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突出;1980年代,拉美国家是通货膨胀的重灾区,平均年通货膨胀率超过80%,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等国甚至出现三四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1990年代,转型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而当前,除日本以外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八成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发达国家中,美国目前通货膨胀率为4.4%,高出美联储1%―2%的预期目标一倍以上;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为3.3%,创欧元问世以来的新高。发展中国家中,印尼、新加坡、印度、沙特、南非、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6.6%、7.4%、5.9%、12%、9.3%、4.5%,阿根廷、委内瑞拉均超过10%。转型国家中,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为12.8%。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第一次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性通货膨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通货膨胀的全球联动性增强、传导渠道增多,主要表现为:贸易领域,除少数国家因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上升外,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都呈现出输入型特点,进口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带动有关国家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对外开放度高,对能源需求量大,输入通货膨胀的渠道主要是其进口的制成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新兴发展中国家由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对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比较敏感,导致其国内生产价格指数大幅上升;中东等能源生产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则主要来自进口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最不发达国家由于食品价格在其消费物价指数中的权重往往高达70%,进口粮食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其国内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金融领域,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加速发展,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国际资本在世界各地推高了有关国家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价格,是造成一些国家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行炒作,直接抬高了相关产品价格。政策领域,目前全球六成国家的货币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计价,近年来美元持续大幅贬值,不仅直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加剧了那些货币汇率与美元联系密切的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
新一轮全球通货膨胀突出表现为能源、粮食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70%,铁矿石价格上涨95%,铜价上涨40%。小麦价格近两年来上涨近两倍,玉米价格上涨一倍多,大豆价格上涨近一倍。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扬,超过每桶110美元,大宗商品价格平均上涨30%-50%。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国家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能源和食品领域。今年以来,美国能源价格上涨30%,欧元区上涨15%,美国和欧元区食品价格上涨8%左右,印尼食品价格上涨14%,南非上涨15%。如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因素,多数国家的核心通货膨胀率相对温和。
从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时往往伴随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1980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时,国际原油价格下跌10%,金属价格下跌25%。1990年至1993年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同期石油价格下跌48%,金属价格下跌35%。2000年至2002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国际石油价格下跌37%,金属价格下降16%。从目前情况看,虽然美国经济处于衰退边缘,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世界经济形势逆向而动,国际原油和原材料价格涨势不减。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近年来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制成品的主要提供者,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总需求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成为带动相关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美欧经济减速虽相应减少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但由于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总体需求依然旺盛,导致其价格持续上涨。
今后一段时间,西方国家维持对能源资源的高消费,发展中经济大国对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加,全球粮食供求持续偏紧,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美元持续贬值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此轮通货膨胀中将承受更大压力,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长存在较大刚性,且食品支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民众支出中仍占较高比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表示,由于全球粮价上涨,其用于全球粮食援助的资金存在5亿美元的缺口,可能迫使其降低援助规模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利润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中的一些稀有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通货膨胀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币值不稳和易变货币不能知识表现价值,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不利于再生产的进行。其次,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预期的物价上涨回促使社会消费增加、社会储蓄减少,从而缩减了社会投资、制约生产的发展。
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
通货膨胀打破了流通领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货膨胀会鼓励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而且由于币值的降低,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就会转化为实际的货币购买力,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也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人也受到损害。通货膨胀哈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使社会总名义收入增加,社会实际总收入不会增加。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支出倾向,必然回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
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这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居奇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着受到的损失更大。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由于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因此有些人士认为增加食品供给就可以了,不足为惧。实际上,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仔细分析此轮物价上涨的宏观环境及内部成因,我们认为,有以下10个理由,使我们对于我国的此轮物价上涨不敢轻视。
首先,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其次,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第四,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今年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5.95%。房价虽不直接计入CPI,但房价持续上涨将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之中。沪深股指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后,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继续震荡盘升,屡创新高,目前已站上4700点的高位,市场成交量也有所放大。
第五,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虽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而且投资反弹的趋势比较明显,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5%,增速较1-5月份提高2.4个百分点。受房价大幅上涨的刺激,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因此,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
第六,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上半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根据历史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40%左右将逐步转化为消费资金,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就业岗位,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第七,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会商后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呈现蔓延之势。
第八,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6月末M2同比增长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1.06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第九、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已几次上书要求成品油涨价,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第十、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为了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将加快税制改革进程,并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资源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服务价格的涨幅中有一半左右来自资源价格的传导,因此,资源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
当然,目前也存在一些推动物价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般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近期人民币升值有加快之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收缩效应,加上调低进口关税,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进而拉低国内物价总水平。日元升值过程中其国内物价走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技术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价格水平有所下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信息技术产业。
综合来看,上半年价格上涨呈现出结构性特点,但物价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下半年食品价格仍是引导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有可能引起全面的物价上涨。我们要正视下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尤其要高度重视资产价格泡沫,及时出台调控措施调节和稳定居民通胀预期。各地政府需要切实做好稳定价格总水平工作,重点照顾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由于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因此有些人士认为增加食品供给就可以了,不足为惧。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对策。否则,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的话,可能产生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胀风险
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后果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 ,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③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如果以消费物价总水平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那么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上性的,但是成本推进、结构失调、制度变革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合理提价行为等因素也形成了促使物价全面上升的强大合力,所以,应该说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因素混合的。
五、通货膨胀的对策及措施
由于种种原因通货膨胀正悄悄的降临我国,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出现畸形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调整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利率,降低工资水平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蔓延,使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3、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6、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
以上为国家应对通货膨胀时做出的政策,本人对通货膨胀的治理的浅见如下:
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影响,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目前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电子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纸币条件下,由于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使得上述过程中,Y≠C0+S,出现现金漏损率的概念。不但给央行测算货币流通速度增添麻烦,而且使得货币总量的控制变得困难。使用电子货币的好处之一就是使得Y=C0+S。间接融资机构可以更好地控制信贷规模,央行也可以更精确地计算货币流通速度;其次个人工资通过电子划拨方便及时发放,可以更加有利地使个人工资与物价水平联动。
电子货币可以解决货币存量的初步问题。更深层次的货币存量还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流量,它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同时还受商业银行行为影响。应当说,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居民潜在消费需求是巨大的。在理想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边际消费倾向为0。在这种状态下,一切社会关系平衡,应该是简单而明了。可以肯定,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关于宣称自己已经达到这种状态。发达和欠发达的差别只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因此,人们的需求仍须逐步满足。要用宏观手段来平衡消费和储蓄的结构,用合理的手段控制好消费的需求弹性。一旦消费不和谐变动,储蓄就会紧随其后,此时必然发生财富的“双重转移”即“一方面是消费品从储蓄者转移到消费者整体中去,另一方面是财富从生产者整体方面转移到储蓄者手中去,但消费总量则保持不变”。 随着双重转移的发生,分配结构发生变化,其中伴随着物价的变化,终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控制分配结构是关键。前人研究物价控制较多一些,物价平稳了,则分配结构自然平稳,社会关系也会很和谐。现在我们找出了通货膨胀的症结所在即整个社会的分配结构和价值传导机制,在以后的研究上,就这分配结构和价值传导机制的控制展开研究,必将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档:
《通货膨胀理论》 (奥) 赫尔穆特•弗里希著 费方域译 商务印书馆 1992版《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 (美)唐帕尔伯格 著 孙忠 译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年版《货币论》 (英) 凯恩斯 著 何瑞英 译 商务印书馆 1986版
《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 李天德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