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二 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保障体系的影响
三,我国养老金制度现状
四,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建议
内 容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利用养老保险为日后生活作一定保障的问题,从我国人口老化问题入手,分析我国人口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老年人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然后切入我国养老金制度,着重分析此制度中养老保险的层次以及作用,然后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待完善方面,结合未来我国对养老制度的多种需要提出策略性建议。
中国人明天如何养老
前 言
人口老化问题将成为中国二十一世纪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为中国社会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国养老制度是中国目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从我国目前人口老化问题开始入手,对我国人口老化的趋势及现时我国养老制度进行分析比较,以其找出现时养老保险制度的待完善方面,并提出笔者对此制度的一些意见。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完成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在进入21世纪的同时,我国也将进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将对21世纪前五十年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深刻影响。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2025年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左右;2050年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人口老龄化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我国能否解决好新世纪前五十年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求得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是下世纪后半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过程,是近代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依据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出生率下降所引起,还是由死亡率下降所引起,可将其分为“生育率主导”型人口老龄化和“死亡率主导”型人口老龄化。前者又称为“底部老龄化”或“相对老龄化”,后者又称为“顶端老龄化”或“绝对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还取决于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及迁移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当迁出人口青壮年比例较大时,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反之,当迁入人口青壮年比例较大时则可以降低老龄化速度。但是人口老龄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我国人口老龄化演变的基本趋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将在2020-2030年间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然后速度放缓,但老龄化仍将继续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60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简称老龄化系数)分别从1970的6.84%上升到2000年的10.1%,表明2000年末我国已成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20世纪70年初成功推行计划生育的结果。21世纪我国人口将承接20世纪后30年的老龄化发展态势继续演变,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表1反映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0-14岁少年儿童所占比例继续下降(称为少儿系数),由2000年的24.84%下降到2050年的16.09%;老龄化系数则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10.1%上升到2050年的29.98%,增加19.88个百分点。而在20世纪的后50年间,仅增长了2.61个百分点,表明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已极大地加快。在2000-2010年、2010-2020年、2020-2030年、2030-2040年、2040-2050年间,60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增幅分别为2.16、4.57、6.77、3.97和2.41个百分点,这表明2020-203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2050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将继续发展,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加深。
(1)老年人口规模大。2000年末,我国60岁及其以上人口已达到1.30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1.23%,到2030年时,老年人口达3.42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5.39%,到2050年,我国60岁及其以上人口将达到4.18亿,但占世界老年人口比重已下降到21.93%。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65岁及其以上人口从7%上升到14%所需要的时间是: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中国要达到这一比例只需25年左右[2](228页)。从2000年到2050年,世界60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由10%上升到21.4%,增加11.4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地区由19.4%上升到32.3%,增加12.9个百分点;欠发达地区由7.7%上升到19.7%,增加12个百分点;最不发达国家由4.8%增加到9.7%,增加到4.9个百分点。2000-2050年间,东亚、东欧、南欧、中美,60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分别增加19.7、17.8、16.8、16.7个百分点,成为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中国同期将增加19.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即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出现的,伴随着经济高度发达和人口转变而发生的;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则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所迅速形成的结果,且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当发达国家跨入老年型国家行列时,人均GDP一般在一万美元以上,因而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而我国2000年末成为老年型国家时的人均GDP大约仅为850多美元,属于未富先老,老龄化进程已超前于经济发展,因而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较弱。
二 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保障体系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一系列人口和社会经济问题。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抚养比上升,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1.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司对中国人口的统计与预测^^文档,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65岁及以上人口的负担系数呈现出上升态势。在1970—2000年间,老年负担系数仅增加了2.32个百分点,平均每十年不到0.8个百分点;2000—2010年老年负担系数增长将稍快一些,预计增长1.32个百分点。2010年后,将迎来老年负担系数迅速上升的时期;2010—2020年、2020—2030年、2030—2040年、2040—2050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负担系数将分别增加5.43、7.18、11.16和2.3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增长最快的时期是2030—2040年,其次是2020—2030年;或者说2020—2040年是老年负担系数增加最快时期,见表2。不难看出,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1世纪上半叶,老年负担系数预计将增加27.48个百分点,而在20世纪下半叶,仅增加了2.79个百分点,前者几乎是后者的10倍!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负担系数下降是伴随着少儿负担系数的下降而发生的,总负担系数先下降后上升,在60%左右波动,但养老与抚幼的责任主体是不同的,人均花费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30人,迅速下降至1983年的8.9人,然后再缓慢下降到2002年的3人,目前已低于3人,表明我国养老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总费用逐年攀升:1978年总费用为17.3亿元,1984年突破1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199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1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2002年全国离退休退职总费用是1978年的211.53倍。全国离退休退职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也逐年递增,1978年仅为0.48%,1980年突破1%,1990年突破2%,2000年突破3%,2002年末已达到3.57%。20世纪90代后期以来,增幅较大。
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主要是退休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仅有314万人,1982年突破1000万人大关,1988年突破2000万人大关,1995年突破3000万人大关,2001年突破4000万人大关,大约每5、6年时间就会增加1000万人,年均增加163万人,2002年离退休退职人数是1978年的13.45倍。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由1978年的551元,上升到1986年的1001元,1990年的1760元,1995的4335元,2000年的7190元、2002年的8881元;每年人均离退休退职费用在20世纪80年代不仅水平低,而且增幅也小;进入90年代,增幅明显拉大,从1993年起每年的增幅已超过500元,2002年的增幅已突破1000元;2002年人均离退休退职费用是1978年的16.12倍。
3.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
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有三种模式:现收现付模式、部分积累模式和完全积累模式。模式选择主要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当一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比较年轻或者比较稳定时期,或者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初期,一般采取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因为费率比较稳定且比较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老化,在职职工的缴费率逐年上升,尤其在跨入老年型国家行列,或者人口老龄化发展比较迅速之时,基金筹集模式往往转变为部分积累模式或完全积累模式,从而增强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增加基金储备。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自身的特征,城镇离退休人员将在21世纪30年代前后快速增加,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将给企业、职工,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据劳动保障部门测算,如果保持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由于退休人员的增加,保险费率将上升很快。到2010年,缴费率要达到28.24%才能支付城镇退休人员的待遇;到2020年费率将达到32.03%;2040年达到40.20%;2050年达到45.37%(王东岩,1995)。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的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
4.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式的转换
为了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实现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转换是非常必要的。这往往导致养老基金的节余,尤其当采取完全积累模式时,节余就更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节余的养老保险基金数额将越来越大。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方式上也将发生转变。基金的管理重点将由过去现收现付模式下的保险费的收缴与养老金的发放,转变到在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防止基金被浪费、贪污、挪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的投资运用,使其保值增值,以便能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三,我国养老金制度现状
我国在“九五”期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采取部分积累的筹资方式,退休金随物价上涨而有所调整等。
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从此,我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这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1,是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2.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3,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它是由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补充保险形式。
后两个层次中,企业和个人既可以将养老保险费按规定存入社会保险机构设立的养老保险基金帐户,也可以选择在商业保险公司投保。
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年底,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已按全国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决定》规定,在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个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占工资的8%。1998年1~9月,平均费率为22.86%,比1997年下降0.71%,其中企业费率为19.36%,比1997年下降1.03%,个人费率为3.51%,比1997年提高0.33%。
养老保险一般都要缴上10年、20年,也可以现在一次性交清,但越早买,所缴的保费越少,负担就越轻。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进入35岁时,购买养老保险就很有必要了,否则随着退休年龄的临近,所需缴的保费也就越高。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该制度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形式,社会统筹部分由国家和企业共同筹集,个人帐户部分则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其目的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我国经济也将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人均GDP将达到现在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养老金制度必将逐步完善。
1.基本养老金的筹集实行“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部分积累制。
过去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式养老金模式。在传统体制下,现收现付式是先从在职职工中征收保险费,再把这些保险费作为退休金付给已退休人员,即所谓的“代际转嫁”,其间只留下少量的管理费和准备金,几乎没有基金积累。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现收现付的收支矛盾会日益突出。若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不断提高统筹费率。据测算,我国若按目前养老保险待遇,并采取现收现付制,到2020年,工资提取率将达到32.3%,到2040年达到40.2%。提取比例如此之高,无疑会引起职工和企业的反感和恐惧。
部分积累制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的特点,能防止现收现付制出现的“空账运转”。在部分积累制下,个人储蓄账户是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账号的实账,相当于一种特殊的个人存款,只能用于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不可能挤兑,保证按期支付。解决了收支矛盾,就不会存在“代际转嫁”的现象,个人也会比较积极地缴纳保险费。
2.成立养老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随着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采用部分积累制,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采用完全积累制的筹资方式,逐年积累起来的巨额养老金数额将不断增大。这些逐年积累的养老金是为几十年后的人口老龄化做准备,而在动态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会使基金面临贬值的风险。因此,为保证到期支付时退休职工实际所获收入不至下降,很有必要成立养老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由专家合理运作巨额资金,不仅促进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而且为资本市场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投资主体,起到了活跃市场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养老金的有效运用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养老金数额巨大,来源稳定,收支间隔长,可以成为国家长期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3.财政的责任与义务。
由于我国经济不够发达,而老年人口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国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老人实行高福利政策。同时中国也不可能由财政最终全部承担养老保险费。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实行由企业、个人和国家分担养老保险费的制度比较可行。
在部分积累制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奠定了与个人在基本养老保险金缴纳上的具体量化指标。财政的责任是在基本养老保险费税前列支、个人养老保险费不交个人所得税的前提下明确的。从长远看,我国人口老龄化与通货膨胀的双重钳制,使得部分积累式征集率超过了极限,必须且只能由财政来承担终极责任。因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目前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机,从养老保险基金财政预算的角度,为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介入保险基金的管理,作出担负终极责任的安排。
4,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转轨
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早在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文件中,确定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三方负担,基金筹集由现收现付模式转化为部分积累模式。随后,通过引入个人账户克服社会统筹激励机制不强的局限性。鉴于统账结合模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国务院于1997年7月着手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未能处理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统筹基金收支缺口逐年扩大,出现了个人账户被挪用于已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发放而“空账运行、部分积累模式实际变成了现收现付的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初衷难以实现。对此,国家及时作了调整,如进行缩小个人账户规模试点,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账管理,开展机关企事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试点工作,加大财政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力度。笔者认为,这些措施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从根本上是必须抓住制度转轨这一关键问题,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立专门机构来落实转轨措施,解决转轨问题;二是要严格确定职工是归属于“老人”、“中人”还是“新人”体制;三是测算养老隐性债务总额;四是将隐性债务显性化,具体确定每个偿还对象的隐性债务规模;五是确定偿还养老债务的方法与途径,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基金的投资运用,提高投资收益率,像智利那样发行“养老认可券”。只有成功地解决了养老隐性债务后,才有可能用统账结合模式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5,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一是考虑到我国现行职工退休基本上仍按1951年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规定的退休年龄执行,但当时的平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到目前已超过72岁,而且还在继续延长;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初始就业年龄推迟,退休年龄有提高的必要性;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职职工养老负担加重,延迟退休既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积累年限,同时,又相对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因而对养老基金平衡的作用是相当显著的。延迟退休也是发达国家应付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法宝。为了成功地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是在未来20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逐步将男子退休年龄由现在的60岁提高到65岁,女子由50岁或55岁提高到60岁或63岁;或者将退休年龄盯住预期寿命,将退休后的余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15—20年内。二是实行弹性退休制,在一定年限范围内,允许选择退休,或选择继续工作,但鼓励继续工作。三是严格控制提前退休,鼓励延迟退休。一般地,提前退休领取减额养老金,延迟退休领取增额养老金,但这个额度必须依据精算原则来计算,否则达不到抑制提前退休的目的。
6,提高养老保险费率,降低养老金替代水平
为了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可以采取提高养老保险费率,降低养老金替代水平的办法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减少养老金开支。由于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具有刚性特点,降低替代水平会困难重重,宜慎重行事。较多情况下,采取隔几年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的方法。目前企业平均养老保险缴费率达到20%,有些企业甚至超过了25%,进一步提高缴费率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当然,可以考虑提高个人的缴费率,其缴费仍然记入其个人账户,增强自我保障的能力,从而降低基本养老金绝对数额增长的压力。
总之,未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同时,国民经济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应在2000—2020年老年负担低谷时期,抓紧时间动员各方面力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保障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个保障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家庭保障为基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为支柱,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最后防线的老年保障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研究》丁康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李洁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3,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研究》鲁毅 武汉大学出版社
4,《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研究》詹伟哉 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