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2
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研究3
1 引言3
2 国内外研究现状4
3 金融风险分析5
3.1 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5
3.2 金融风险的对策5
4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6
4.1 建设大金融数据库基础平台6
4.2 建设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平台7
4.3 建设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平台7
4.4 三个“平台”的相互关系和建设难点8
参 考 文 献9
内 容 摘 要
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防火墙逐渐消失,金融危机频率增加,程度加深,波入范围扩大。东南亚遭灾后,国际社会加紧探讨防范措施,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出台了金融体系稳定评估计划。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防范金融风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作了一些有益的研究。
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研究
1 引言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任何行业面对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宏观政治、经济气候和微观经营环境,随时都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风险管理活动是各类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全部业务和管理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主体从事货币、资金、信用交易过程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1]。金融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假如不加以防范和化解,就会酿成金融危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的保障体系。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所谓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指各种反映辖内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经济金融统计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险爆发事件层出不穷,如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等,金融风险的不断爆发使全球经济陷入动荡之中。特别是2008年底美国华尔街掀起的金融海啸,不仅把美国本来以为强大无比的金融市场撼得地动山摇,而且引发了一场全世界空前规模的金融大危机,各国的金融市场都如同多米诺骨牌似地跌进了无底的深渊……在这个时候提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和开放的实践,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金融已经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手段,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伴生现象,那就是国民经济的各种矛盾更多的集中在金融领域。而金融风险一旦演化成金融危机不仅会导致经济衰退,而且还会引发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因此,在国内也必须把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提高到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上来[2]。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引起各国金融学界的广泛重视,1975年Sindey正式提出金融预警的概念。研究工作从货币危机开始,逐步形成了四代货币危机理论。随着对金融风险研究的深入,金融危机预警的模型方法不断发展。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8)创建的“信号法”(KLR模型)经Kaminsky(1999)进一步完善,成为当今最受重视的理论之一[3-5]。Frankel和Rose(1996)提出FR概率模型(probit model/logit)[6]。 Sachs、Tornell和Velasco(1996)建立横截面回归模型。刘遵义(1995)提出主观概率法分析东亚地区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Kumar、Moorthy和Perraudin(2002)提出基于滞后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的Simple Logit模型构建了投机冲击预测模型。Nag和Mitra(1999)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货币危机预警系统,突破了传统模型的线性范式,其优势在于灵活的规则和捕捉变量间复杂关系的能力[7]。
我国对于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其危害性和影响令全球关注,也使得我国经济界、金融界学者开始着手探讨建立符合我国现实的预警指标体系,深入研究金融风险预警的模型方法。在预警指标体系选取上,刘志强(1999)设计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反映国内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稳健性、信贷增长和利率等的指标;二是反映外债投向、偿还能力和汇率等方面的指标。在模型方法的研究方面,陈松林(1997)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次根据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综合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较完整的风险度量模型;唐旭(2002)综合预警方法、指标、模型、制度安排与管理信息系统几个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架;冯芸、吴冲锋(2002)提出了基于综合指标的多时标预警流程,引入了多时标和扩充观测指标集的方法,以提高系统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从国内近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金融预警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原理和预警体系的探讨,实证检验主要是以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作为检验样本,使用方法大多以“信号法”为主,也应用一些多元统计和信息系统方面的方法作为补充,鲜有从动态决策的角度出发尝试建立金融风险动态预警系统与风险控制的动态信息预测模型。
3 金融风险分析
3.1 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由于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房贷和车贷增长过快)、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机构独立性不够等原因而产生的金融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重。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金融风险:
(1)我国银行系统积累了大量不良债务,可能引起的银行兑付风险。
(2)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形成的股市泡沫可能引发的金融系统风险。
(3)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分配不平等、贫富分化、低收入阶层的最低收入和社会保障不健全,可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3.2 金融风险的对策
面对存在的金融风险,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草木皆兵。要在深入分析各种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快银行改革进程,活化银行信贷资产。
(2)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做好文章。
(3)努力完善金融业务其他各环节的风险控制。
(4)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法制,杜绝纠纷和风险隐患。
(5)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
(6)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共同营造防范金融风险的综合体系。
(7)推进财税改革,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夯实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大幅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加。未来几年,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纪律约束不力,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短期内尚不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在WTO框架下对外开放步伐将加快,体系性风险可能增加。一旦我国出现金融动荡或危机,国际援助意愿必受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即使国际社会愿意救助,对我国的经济规模来说也会杯水车薪。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自防自救。
4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4.1 建设大金融数据库基础平台
建设全国统一的大金融数据库基础平台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方面,节省数据库开发、应用程序升级和系统运行维护成本的巨额开支;另一方面,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接收和采集金融数据,既有利于提高征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确立数据库的权威性,又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扩展数据信息采集范围。近年来,为防范金融风险,各级金融部门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先后创建了“海南银行业综合评价体系”、“海南经济综合评价系统”、“海南省个人联合征信系统”、“海南金融稳定评价体系”等。这些尝试,对加强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有积极的意义。
建设大金融数据库基础平台应遵循“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并充分考虑我国金融对外开放、金融改革深化和业务迅速发展的需要,做好高起点设计,从易到难,逐步完善。
在目标定位上,由人民银行总行牵头,会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监管机构,共同开发建立全国统一大金融基础数据库平台,形成覆盖全国的信用共享互用的服务网络。大金融数据库基础平台的基本架构是:采用数据集中存贮模式,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相对独立的分系统组成,但又可并网运行全国统一的金融数据信息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大金融数据库基础平台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从客观上看,目前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金融业务数据的大集中存储,也为建立单一的、集中的大金融数据库提供了客观条件;从技术上看,现代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完全能支持对巨量数据信息的存取。
在数据内容上,一是充实和完善现有的金融统计“三大系统”(包括财政、货币和金融)。二是对人民银行内部信息资源(诸如本外币金融信息数据统计系统、银行业综合评价系统、经济综合评价系统、辖区金融稳定评价系统、批发物价系统、银行家问卷系统、储蓄问卷系统、工业景气监测系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基本账户系统、支付结算系统、外汇核销系统、电子纳税系统等十四个系统)进行有效地整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进一步扩大金融统计范围。在整合上述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金融统计触角伸至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监管职能部门,内容包括证券、债券、同业拆借、票据和外汇“五大”交易市场信息数据,为对金融运行趋势做出前瞻性判断和灵敏有效地强化金融宏观调控夯实基础。
在系统功能上,一是系统兼容功能。设计数据库基础平台要考虑到能与未来不断扩展的主要商业伙伴的相关系统的兼容,关键是技术参数要统一规范。二是接口转换功能。在数据信息采集中,系统能对各行业、部门千差万别的数据库系统平台实现接口转换,并具有可比性,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三是身份验证功能。诸如,将数据库系统与技术监督部门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系统联网,验证企业身份真假和重码;将目前开发并试点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联网,验证个人身份真假。四是系统安全功能。目前我国新一代高速互联网正在投入使用,可以解决互联网长期存在的带宽瓶颈难题。因此,数据库基础平台搭建可考虑同时具备通过各行业内联网和互联网采集数据和访问数据库的两种途径,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影响经营成本和工作效率的难题。
4.2 建设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平台
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平台,是在充分利用大金融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各类主要指标参数和临界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日常监测平台,具有能根据一个或多个指标参数识别难以看到的潜在风险的提示功能,是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该系统建设应遵循的原则、目标定位和基本功能与大金融数据库平台大体一致。本文重点对金融安全监测平台的主要指标参数据进行探讨,并对该系统风险预警功能做详细阐述。
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平台指标参数应包括描述指标、分析指标和预警指标。描述指标是监测实物资金和货币资金流向的关键;分析指标是在描述指标的基础上,分析资金的流量流向是否合理,社会资金供求是否平衡,资金是否有效地利用,经济金融运行状况是否正常;预警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将每一项数据生成直观的图形对潜在金融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据此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加以防范。预警指标主要设置基准指标、先兆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其中先兆指标是重点。金融风险产生的渠道很多,风险监测的面也很广,监测指标参数因机构不同而不同。从机构类型上看,要重点考虑设置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指标,也要考虑设置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财务、信托投资、租赁、非金融、担保等各类公司风险监测指标,还要考虑设置金融市场、反洗钱和房地产部门等各类风险监测指标。
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平台,除了具有大金融数据库上述基本功能外,还要具有根据临界值辨别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功能,即计算机能根据各类指标的变化自动完成从数据库巨量数据信息中筛选出潜在风险的重点监测名单,并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分析。具体地说,不论是银行业、证券业,还是保险业,都可根据上述基准指标、先兆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四项指标划四条预警控制线,分割的五个区域分别用红灯、黄灯、绿灯、浅蓝灯和蓝灯表示,以较为直观的显示方式作为预警提示,帮助金融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4.3 建设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平台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除建设上述两个平台外,还要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的大环境,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监测系统和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建设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平台,重点在于体现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区域监控的实际需要,把建立及掌握反映经济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标体系作为区域整体经济的晴雨表。经济运行绩效方面,诸如地区GDP增长率、总资产贡献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经济增长因素方面,诸如全国经济形势运行趋势或突发事件对区域金融运行稳定的冲击,以及地区负债率、房屋空置率、住房贷款占比率等指标。从指标体系看应包括七个方面:产出状况、需求状况、行业发展、财政收支、人民生活、各类指数和宏观政策信息。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运行中一些缺失数据指标。从时间和空间看,既包括历史的,又包括现实的;既有全国平均、主要省市的经济指标,又有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指标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指标。从技术与功能看,要依据国家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统计口径建设数据库,把握各项指标的关系,使之具有可比性,既可同比,又可环比;既能联网便于采集信息数据,又能及时更新;既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用,又能灵活自如地对数据库信息数据加工与分析,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4.4 三个“平台”的相互关系和建设难点
为对经济金融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和定量分析构建由大金融数据库基础、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三大”平台组成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有效地防范潜在金融风险提供预警服务。下面就其相互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大金融数据库是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平台的原材料,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平台是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平台的补充,金融安全运行监测的主要指标主要来自大金融基础数据库。如果缺乏广泛性的基础数据就无从进行监测,如果将监测平台与大而全的基础数据平台混在一起,监测的特殊功能则难以发挥,况且在技术上和操作上可行性较差,只有独立的平台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才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但对防范金融风险来说,仅有金融安全运行监测平台是不够的,金融指标作为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问题反映在金融,根源于经济。因此,还要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平台,将金融监测系统中所发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从经济方面找原因,通过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平台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找出金融风险产生的深层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三个“平台”搭建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指标设置难。指标设置应具有广泛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附表所列指标是根据当前形势下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而设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采集的难度不断进行调整。二是确定指标权重和划分风险区间难。确定指标权重和划分风险区间一般是采取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和划分,还要根据实践经验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正。例如,“银行业综合评价系统” 可从流动性、资本充足率、资产安全性、赢利能力、内控管理五方面选择评价指标,通过指标的同向化、标准化以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标准化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评价值,可实现对单个银行、整体银行业经营和风险状况进行综合测算、综合评价、综合预警。三是数据信息采集难。不论是大金融基础数据,或是金融运行监测数据,还是经济分析数据,涉及面十分广泛,并且这些数据信息分布在跨行业的专业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出于部门的保密职责限制和部门的分割和垄断,数据信息的采集瓶颈在短期内难以打破,特别是历史数据采集难度更大,需要全社会对防范金融风险达成共识和高度重视,更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合作。
参 考 文 献
邓君.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张义伟.从制度视角看中国金融风险成因[J].新远见,2006,11.
Frankel, J.A. and A.K. Rose, 1996, 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 An Empirical Trea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 35-66.
Kaminsky, G.L. , S. Lizondo and C.M. Reinhart, 1998,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IMF Staff Paper, Vol. 45, No. 1.
Kaminsky, G. L. and C. M. Reinhart, 1999, The Twin Crises : 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No. 3.
Eichengree, Barry, Andrew Rose, and Charles Wyplosz, 1996, Contagious Currency Crises:First Test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8 (4), 463-484.
Kumar, Manmohan, Uma Moorthy, and William Perraudin, 2002, Predicting Emerging Market Currency Crashes, IMF Working Paper 02/07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陈雨露.金融风险有哪些表现形式?化解金融风险的指导方针是什么?[J].前线,199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