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已有的通货膨胀定义及其缺陷
二、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三、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定义的探索
四、对我国通货膨胀治理及浅见
内 容 摘 要
本文共分四部分。开篇阐明对通货膨胀作出定义的必要性。第一部分通过引述历史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析其缺陷,进一步阐明下定义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的案例;第三部分通过对所列举案例的分析,得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并非弗里德曼所讲的货币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一些解决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浅见,认为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在于分配结构的控制。
对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的思考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文献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理论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曾出现过几次通货膨胀。然而对通货膨胀讨论时所使用的定义不是引用西方的定义,就是从马克思的“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造成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中演化来的。并没有给通货膨胀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义,只不过对通货膨胀稍加解释就展开了研究。“然而,有关通货膨胀的问题,并不始于对它的解释,而始于给它下定义的尝试。” 因此,确切地定义通货膨胀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拟通过历史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缺陷的分析,做出通货膨胀合理的定义。 一、 已有的通货膨胀定义及其缺陷 通货膨胀的定义形式繁多,众说纷纭。M•布朗芬伦纳和F•D•霍尔兹曼把起归纳为四种类型:
(一)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的普遍的超额需求状况。 (二)通货膨胀是总的或人均的货币存量或货币收入的增加。 (三)通货膨胀是带有附加条件的物价水准上涨,它的预期是不完全的,它会(通过成本提高)使物价进一步上涨;它不会使就业和实际产量增加,它比某种“安全”速率变动地更快一些,它由“货币”方面的问题引起,它是扣除了间接税和补贴的价格度量,而且它是不可逆转的。 (四)通货膨胀是由外汇汇率或黄金价格度量的或是由黄金超额需求或官方汇率计算的外汇额需求表示的货币对外价值的下跌。 以上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给通货膨胀做出的定义,正如寓言“瞎子摸象”所描述的,大家虽然都摸到了象的一部分,但谁也没有说出象的全貌。 前两种定义从商品价值规律出发,出发点是正确的,至少是希望从本质上给通货膨胀予以揭示。但其均以某一种原因给通货膨胀作定义,难以使人信服。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样的,以某一种原因作定义是不全面的。第三种定义是以外部标志为根据的通货膨胀定义的扩大形式,它要求通货膨胀定义具有某些特征,事实上只是一种描述,而非定义形式。第四种定义强调一般物价水准的对外上涨。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其适合开放经济,但其参照系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完全舍弃了通货膨胀内在本质的体现。 除以上四种定义外,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一般把通货膨胀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定义为: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国民收入再分配。虽然其把通货膨胀定义为再分配,与分配形式联系起来,找到了通货膨胀的本质,但其以纸币发行过多为原因,并不确切。且把通货膨胀归结为“有利于资产阶级”,更需商榷。过去我国也曾用过这个定义,但以后对其作了多次修改,目前,一般定义为: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对通胀的研究已经表明,引起通胀的原因不止货币供应量过多一种原因。 另外,人们比较广泛接受的一个使用的通胀定义是:通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这个定义指出了通货膨胀的外部标志。因其没有述及通胀的原因及效应,因而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但是这个定义显得非常模糊。为了使其精确,,必须附加以下三个条件:1. 这个定义指明通胀不是什么;2. 必须强调通胀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准即所有价格的加权平均值的上涨;3. 最好不要把年低于10%的物价水准上涨率称为通货膨胀,在什么样的物价上涨率称得上“通货膨胀”,这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敏感程度。这显然是一个客观标准。 前文已经述及,这个定义非常模糊,而正是这种模糊,使得人们愿意接受它。没有必要述及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效果,正是这个定义的精明之处。这样一来,便避免了对通货膨胀的原因持不同见解的人们的攻击。但是,它仅仅是以外部标志来作定义,没有涉及通货膨胀的本质,使得人们在研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并没有起到一个定义的作用。而且,它需要解释才够精确,它的解释中,到底要把怎样的物价上涨率称为通货膨胀,还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敏感程度。并没有一个标准。所以,这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定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所有有关通货膨胀的定义,都不是很令人满意的。以下本文通过历史上通货膨胀的案例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实质,期望以此为出发点,尝试给通货膨胀以合理的定义。转贴二、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国出其右。 1923年12月,以战前价格指数为100,德国40中基本商品的价格指数达到143×10 。沃伦教授和皮尔逊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柱,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各种共行及工业产品均减少,同时按1921年金马克赔偿1320亿赔款。在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度过难关,结果是陷入灾难的深渊。当时政府以极低的利率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它们又很快贬值,从而债务人得以有廉价的马克偿还贷款。“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旧富”们面临崩溃。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击。 (五)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下的通货膨胀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就已走上了通货膨胀之路。革命后,为了保障政权,必须控制国家资源。因此,前苏联印发纸币,维持庞大的预算开支。在1918-1920年间,反动力量很快聚集,发起反扑,此时前苏联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于是黑市猖獗,物价飞涨。 三、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定义的探索 古罗马和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给那些只注意到通货膨胀时代始于放弃金本位制的时期,并因此而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以沉重打击,金本位并不是防止通货膨胀的天然屏障。即使金银充当货币,它们成色的降低或数量的急剧增加都会导致自身的价值降低,物价上涨。这点符合基本的供求规律,也与纸币条件下流通中纸币过多而导致物价上涨的本质是相同的。比较黑死病时期的价格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问题,即不论是货币数量主动增加还是社会产品的减少,抑或是两方面同时进行,它们的失衡即只要社会产品总量小于货币数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一结论是货币发行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的深化。把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从单方面扩大为两方面。德国1923年间的经济状况和前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通货膨胀分别从两方面对此做出了证明:一个是滥发纸币,一个是物品供应不足。无论什么时候发生通货膨胀,我们都可以注意到它最直观、最深刻的影响是它的不公平――有人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有人面临崩溃。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拟假设这样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工资和货币量、价格是密切相关的,是即时变动关系。任何商品都有其内在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货币量应是与生产各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总量一致的。这就是说,无论有多少货币,都可以把它们均摊在社会劳动总量上,而劳动者则以其劳动的多少获得相应的收入。在前文所假设的条件下,虽然货币量与社会劳动总量不平衡时会导致物价波动,但物价的上涨与下跌只不过表示分配在每单位社会劳动量上的货币的增加或减少。由于工资和货币量的即时变动关系,每个劳动者手中的货币数量因为其劳动量的不变而紧随货币总量变动。其消费水平并不以货币的多寡而决定,而决定于其劳动的多少。物价变动并不影响消费水平。但实际情况是,每发生通货膨胀,几乎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到影响。笔者认为,这是现实中,工资制度、分配制度滞后及一些现实原因,使工资不能与货币量及社会总劳动量一致即时变动的缘故。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货币学派的领头羊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成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且不说其相反情况――产量突然降低引发通货膨胀,就新的事实也对此提出了挑战。美国90年代中期货币供应猛增,但并没有随之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80年代中期,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央银行制定货币增长目标。但实验刚刚开始之际,金融市场采取一系列新的方法――从货币市场账户到电子划拨――所引起的大变动,几乎使得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已起不了作用了。这些新技术条件下的事实说明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是不成立的。通货膨胀的本质仍须进一步挖掘。 以上事实和假设说明两个问题:一、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二、即时是纯粹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导致的物价上涨或下跌,在前面假设的社会中,并不影响消费水平。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来审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社会效应。”“它是这个世界上的头号窃贼。它不声不响地从寡妇、孤儿、债券持有者、退休人员、年金受益人、人寿保险受益人手中窃取财富。小偷、抢匪、贪官污吏等所掠走的财富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通货膨胀的祸害。……它不光是江洋大盗,同时也是慈善的施舍者,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慷慨的施舍者,惠及债务人、囤积居奇者、不动产所有者、政府及普通股票长期持有人。通货膨胀对债务人、不动产所有者的赠与超过了所有慈善事业、捐献、捐赠的总和。” 既然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货膨胀已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不是弗氏所说的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拟如此考虑:通货膨胀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关注,并不在于物价变化本身,而集中在它的社会效应上。由于一系列社会机制的影响,物价的变动总是比较超前,而工资、债券收益等等却对其的反映总是滞后。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社会上各种人――消费者和商家等之间的矛盾计划,和谐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鉴于此,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应该如此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发生变化时,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角色的利益分配发生变化,生活标准,消费水平,社会关系因之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中国^文档下载中心 ://.studa.net
四、对我国通货膨胀治理及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影响,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从目前物价上涨的走势看,中国通货紧缩压力已不再占主导地位,相反通货膨胀压力在不断加大。价格上涨是在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的背景下,由于部分基础产品供给瓶颈造成的。应当看到,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市场价格总水平的温和上涨,是在经历了前几年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后的回升,特别是粮食价格仍属恢复性上涨,前一段粮价最高时也只是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维持好目前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不再大幅上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或适度上涨,对于稳定生产和投资预期,调整城乡分配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面对物价上涨,有人担心会不会诱发以往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造成物价持续、大幅度的上涨。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发生,之所以得出这种判断,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理由:
一是价格上涨幅度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从1985年到2003年,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训7.3%,如果剔除几个通货膨胀年份(1988~1989年和1993年~1995年)则为3.3%。考虑到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仍较快(7%以上),可以将中国目前所能承受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上限定为5%~6%。2004年1~11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仍没有超出该上限,也就是说,目前的物价上涨水平尚不能算做严重通货膨胀。
二是驱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正在弱化。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两次严重通货膨胀,都是由于投资持超常增长和粮食持续减产双碰头造成。在现今的物价上涨与前两次发生的通货膨胀显然不同是,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明察秋毫,见微知著,提早采取了有效应对措施,从而避免了局部问题演化成全局问题。另外,针对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政府采取了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和以必要行政手段为辅的一系列宏观调整措施,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9%,分别比2004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8.6个和2.1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的快速回落,较大地缓解了生产^^文档价格上涨的压力。
三是改革开放导致的物价上涨的基础尚不稳固。一方面,由投资高增长造成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主要推动了生产^^文档价格上扬,但至今还没有完全传递到生活^^文档价格上。另一方面,是在供求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发生的,基础还不稳固。根据商务部对中国600种主要商品2004年上半年供求排队分析预测结果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0%,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同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从排队情况看,改变了过去连续几年供过于求持续上升的局面,预示着中国商品市场商品质量和供求结构有所改善,供大于求突出的矛盾有所缓解。即将由于投资加速带动部分生产^^文档的旺盛需求,少数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但总体上生产^^文档的供给仍较宽松。虽然改革开改导致物价上涨尚未形成通货膨胀,但也不能忽视其对居民和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从平均水平看,2004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现金支出实际增长6.5%。但对有些低消费群体来说,由于物价的上涨,其消费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2003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农村为45.6%,城市为37.1%,但对于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以及其他低收入群体来说,其恩格尔系数可能高达90%以上,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须品价格的上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对于工业品出厂价格、生产^^文档价格、建材价格也一样,上游产品大幅度涨价,下游企业就受不了。如果生产^^文档、原材料大幅度涨价,而最终消费品没有同步涨价,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就难以承受,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如果最终消费需求没有增加,人们收入没有相应提高,这种涨价不能形成良好循环,对经济发展并不有利。因此,政府不仅要关注总水平变化情况,也要关注物价变化对居民和企业的实际影响,并采取适应措施减少或消除这种影响。
物价水平是反映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主要指标,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物价的适度上涨是好事,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但过高的通货膨胀不利经济的稳定增长,也会超过公众的承受能力。面对当前这种复杂的物价形势,要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任何“一刀切”的办法都有难以奏效,甚至也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处理当前物价问题的也发点。
一是扩大内需的重点需要从投资转向消费,进一步鼓励消费增长。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当前中国消费增长缓慢,消费水平较低,仍是不少商品零售价格还是负增长。目前从粮食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到工业品价格上涨其本质上是一“投资拉动投资”的增长模式,如果消费需求上不去,生产的扩张无异于资历源的浪费。为此,要以城市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如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等等)的收入,对当部分贫困人口因食品价格上涨而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政府应考虑对其进行临时性的价格补贴;继续清理限制消费的政策,并制定有利于住房、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发展壮大的刺激,引导居民增加即期消费;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加强的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中的救济补助标准。在货币政策上,要在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调整信贷结构,加大货币政策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住房、汽车、住房装修和其他耐用消费品以及旅游、助学等信贷支持力度,适应降低消费信贷利率水平,增加对消费领域的贴息贷款等。
二是要加强对物价的监管,加大价格信息发布力度,减少公众对价格的盲从和不合理的预期。物价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价格变代的预测和分析,密切关注价格变化动态,要建立灵敏的价格监测系统,提高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快速反映机制,对偏离市场的、异常的价格信息要进行识别和分析,并采取必要手段。要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预期,防止盲目抢购风潮的发生。
三是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建立应急储备制度,以平抑物价。物价波动直接关系到经济主体的利益,在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非常时期,各种价格信息混乱,人们容易盲从,可能引起物价的大起大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粮食、石油等)要建立应急储备制度,以便在物价发生剧烈波动时,动用紧急物资历储备,干预市场供求,平抑物价。
四是考虑到2005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有可能双双回落,在宏观政策上应保持利率和汇率的稳定,以防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参 考 文 献
一、《通货膨胀理论》 (奥) 赫尔穆特•弗里希著 费方域译 商务印书馆 1992版二、《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 (美)唐帕尔伯格 著 孙忠 译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年版三、《货币论》 (英) 凯恩斯 著 何瑞英 译 商务印书馆 1986版
四、《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5)——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增长/并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 (中国)著 刘伟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