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额信贷发放的现状及成效3
(一)小额农户贷款的推行满足了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3
(二)小额农户贷款的发放密切了社群、银政关系4
(三)小额农户贷款的发放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4
二、小额农户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一)对充分发挥小额农户贷款在农村经济中的实际作用认识上存在不足4
(二)小额农户贷款在需求层次和额度上不能适应农户资金需求5
(三)小额农户贷款实际操作与管理机制不对称5
(四)A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保障机制缺失不全,其国家政策扶持手段还很缺乏。5
三、解决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6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小额农户贷款投放的内在动力6
(二)适应农户需求层次变化,完善小额农户贷款的运作机制6
(三)解决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为加大小额农户贷款投入提供先决条件7
(四)严密放贷程序,确保小额农户贷款的质量7
(五)积极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尽快落实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问题8
四、结束语8
内 容 摘 要
A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农户贷款业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支持了“三农”经济发展,提高A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成为了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A农村信用社对小额农户贷款在思想认识、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以及服务效能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小额农户贷款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贷款投放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根据当前A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操作方法去完善小额农户贷款业务机制,做到以下四方面: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小额农户贷款投放的内在动力;适应农户需求层次变化,完善小额农户贷款的运作机制;解决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为加大小额农户贷款投入提供先决条件;严密放贷程序,确保小额农户贷款的质量;积极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尽快落实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问题。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0年8月,调查采用典型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村组和A农村信用社,实地走访普通农户,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了解和掌握当地小额农户贷款投入的现状,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入户调查和金融机构现场抽查^^文档相结合。
关键词:小额农户贷款 生存 发展
关于推行小额农户贷款情况的调查
——A农村信用社推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A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农户贷款业务实践已经12年有余了,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探索,这项金融产品在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提高A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已成为了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当前小额农户贷款需求与投入状况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中央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额农户贷款的实际效用、实现其效能最大化,更好地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这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本人深入天长市A农村信用社实地就小额农户贷款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深入村组和A农村信用社,实地走访普通农户,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了解和掌握当地小额农户贷款投入的现状,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当地小额农户贷款的功能逐步完善,作用十分明显。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小额农户贷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采取一些措施和对策予以改善和加强。
一、小额信贷发放的现状及成效
该A农村信用社地处粤西山区,比较落后的山区县,耕地面积为102.7万亩,其中:湿地面积为68万亩、旱地面积为34.7万亩,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个体加工业、个体商业和个体服务业,已经成为了农民发展副业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近8年来,该市A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信贷支农的工作理念,切实以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为有效载体,全面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认真实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加大小额农户贷款的投入力度,至2010年8月末,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2.25万份,占有效农户总数的90%;发放农户贷款证6.62万本,占有效农户总数的55%;累放小额农户贷款39140万元,占全部农业贷款累放总数的42%;累放小额农户贷款8.4万笔,惠及全市40.5%的农户。小额农户贷款的有效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抽样分析,近三年来,该市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中的26%,得益于小额农户贷款的发放,在小额农户贷款的支持下,有近4240户农民实现了脱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小额农户贷款的推行满足了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
此次调查的农户普遍反映,现在借小额农户贷款,手续十分简便,凭《农民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就可直接办理,无需办理担保抵押手续,“等于农户在A农村信用社多了一笔存款,什么时候要就什么取”,从而适应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该市农业生产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在小额农户贷款资金使用效应的带动下,目前该市农户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从原来的不愿贷款到现在主动要求贷款,从而激活了农业投入机制。
(二)小额农户贷款的发放密切了社群、银政关系
为加大小额农户贷款的投放量,A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走村到户,增加了与农户的接触,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A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不仅进村到户了解情况,农忙时节还送贷上门,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两委会”干部,通过参与调查了解农户生产经营和收入情况,帮助农民扩大生产经营,密切了与农民的血肉联系,此次调查的农户普遍反映:“小额农户贷款是干群关系的粘合剂”,许多村干部为推广小额农户贷款,不辞劳苦,与A农村信用社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不仅改善了银政关系,而且构筑了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
(三)小额农户贷款的发放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
“信用就是金字招牌,信用就是活期存折”,小额农户贷款的发放增强了农户的信用意识,“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在不断深入人心,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目前在该市守信用、讲信用已成为一种风尚。如此次被调查该市泗纶镇荣安村,该村原来并不富裕,但该村通过不断的提升农户的信用观念,近几年来每年都能得到A农村信用社90多万元的小额农户贷款的支持,使得农户迅速走向了富裕之路,成为了该市因守信用而受益的“信用村”。
二、小额农户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该市A农村信用社投放小额农户贷款现状剖析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小额农户贷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在满足农民贷款需求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A农村信用社对小额农户贷款在思想认识、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以及服务效能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充分发挥小额农户贷款在农村经济中的实际作用认识上存在不足
小额农户贷款已经运作8年,但部分A农村信用社的负责人或信贷人员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或不到位的状况。此次调查反映:有些信用社的人员片面地将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作为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任务完成,甚至少数人员认为小额农户贷款就是扶贫贷款,是装“面子”而得不到实惠的贷款,可有可无;还有一些人员认为,小额农户贷款面广量大效益差,而且是以信用方式发放,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在谈到进一步推开小额农户贷款时,部分A农村信用社的人员片面的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性,害怕在实践中解决和克服遇到的问题。普遍存在“四怕”:怕增加工作量,全面推开后无法应对;怕责任追究,风险自己承担;怕农民误解,降低还款意识;怕凭证放款,失去放贷主动权等。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存在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目前部分A农村信用社在小额农户贷款投放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工作开展不平衡等状况。
(二)小额农户贷款在需求层次和额度上不能适应农户资金需求
目前,A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用途主要是家庭小型种养殖的资金需求,对农户小型农机具、农业生产服务环节以及建房、教育等消费类项目发放小额信贷未有突破进展;在对小额信贷额度上,未能区别对待,实施分类指导、分别授信,而是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均控制在20000元以内。但据此次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几年农村资金需求层次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户在对传统意义上的购买化肥、种子、薄膜等农业生产^^文档的资金需求已经减弱的同时,对小额农户贷款的需求量却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扩大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和教育需求等方面大量增加,在农产品加工、务工经商、发展手工作坊等方面的小额农户贷款需求的增加尤为突出,这些农户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的资金需求,已经超过了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现行的额度,在办理抵押、担保(包括联保)手续困难的情况下,这部分农户、这部分产业虽然资金需求旺盛但却无法得到满足,这个矛盾在当前的传统农区尤为突出。
(三)小额农户贷款实际操作与管理机制不对称
一是小额农户贷款的超常工作量与信贷人员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等的矛盾非常突出。小额农户贷款服务范围广、业务量大、工作繁杂,调查、核实、填表、发证、建档、放贷、摧收等,都需要走村串户的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加大了信贷人员的工作负担。二是小额农户贷款责权利不对称。目前对到期不能收回贷款的信贷人员采取的各种责任清收措施,从而导致信贷人员所承担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等,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即使上级下达硬性指标,信贷人员仍然惧贷、惜贷,使小额农户贷款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小额农户贷款的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对称。《A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办法》中规定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再加上信贷人员“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经营观念,从理论上就没有建立起一种中长期贷款机制。据笔者了解,小额信贷85%以上的期限为一年,小于或超过一年者很少,而农业生产周期一般都在一年以上,特色种养殖业将长达2-3年,甚至更长。这就意味着农户不能以贷款投资项目本身的收益偿还贷款,成为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重要因素。
(四)A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保障机制缺失不全,其国家政策扶持手段还很缺乏。
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人为因素等诸多环节影响的弱质产业,再加上小额农户贷款的借款主体是农民,大多还属于经济劣势群体,自身本来抗风险能力脆弱,如果用每天生息的贷款从事高风险产业,一旦出现风险,这无疑是给本来拮据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A农村信用社每遇到类似风险,往往也对贷款风险束手无策。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各类风险。一是来自于农户的道德风险,由于成千上万的农户都存在贷款,在还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二是由于农户法律法规知识的淡薄,存在将多个小额农户贷款转移给一户使用的现象,形成风险叠加;三是管理手段的落后,再加上小额农户贷款在使用上的灵活性,给农户在使用时留下漏洞,有的农户利用临柜人员对借款人不熟的特点,采取借用他人贷款证、多头办证等手段套取贷款;四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因为移民、外出等原因,致使诸多小额农户贷款因债务人外迁,无法落实收回;五是由于小额农户贷款的巨大工作量,在A农村信用社员工中间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形成新的道德风险;五是目前国家在鼓励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同时,还没有真正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资金支持等配套扶持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使得A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的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
三、解决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从上述调查分析的情况看,目前小额农户贷款存在的问题,有主观、也有客观,但毋容置疑,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小额农户贷款的持续发展。对此,笔者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出发,认为当前要消除小额农户贷款向纵深推进的一些障碍因素,实现其效能最大化,需要采取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小额农户贷款投放的内在动力
A农村信用社要切实从扭转和解决其思想认识为切入口,通过展开学习和教育活动,不断的总结和推广实践经验,提高推广小额农户贷款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推行小额农户贷款不仅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理性选择,A农村信用社性质和经营运作特点,决定了其优势主要在于机制灵活,贴近农户,超过自身能力,盲目垒大户,是以前A农村信用社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通过大力推行小额农户贷款,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化解过去贷款集中形成的风险,实现赢利目的。认识上的提高,使农村金融机构真正树立贴心为农、实心帮农、真心想农的“三心”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和惜贷思想,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充分体现小额农户贷款的投放效果。
(二)适应农户需求层次变化,完善小额农户贷款的运作机制
当前,小额农户贷款的着眼点应是满足农户发展资金的需求,而不是满足一般性生产资金需求,推行小额农户贷款一定要适应农户资金需求层次的变化,否则这项金融产品将是没有前途和延伸能力的,因此应加大小额农户贷款在用途、对象、额度等方面的调整力度,拓展小额信贷的运作空间:一是要调整授信方式和授信额度,A农村信用社要针对当前农户资金需求的不同层次,根据农户生产、经营、信誉等情况,实行差别授信或者追加授信,生产经营、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A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在额度上建议可以调整到20000—50000元左右;生产经营虽较差但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A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在额度上可以控制在20000元以内,这样能使农户借入贷款有所作为并能得到发展;二是完善期限管理。坚持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吻合,根据季节、生产期限,实行常收常贷,到期收回,真正使小额农户贷款做到周转使用和良性循环;三是增加贷款投放用途。人银《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管理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小额农户贷款用途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小型农机具贷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贷款;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类贷款”,因此,要扩大放款用途,增加投放领域,以体现农户小额农户贷款的功能效果;四是扩大服务层次。要创造条件,降低门槛,对农户个体经营者、个体企业、个体商贩开办小额信贷业务,解决这一层面农户资金需求旺盛的矛盾,延伸农户小额农户贷款的效能。
(三)解决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为加大小额农户贷款投入提供先决条件
一是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来说,要坚定不移的拓展存款,壮大其综合实力,重点要在其宣传、服务、形象上做足文章,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利率、再贷款等方面的政策优势,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结算功能,通过存款的上升和市场份额的增加,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户资金需求;二是有关部门要取消对农村金融机构组织资金的歧视性限制政策,下放财政性存款的管理权。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组织存款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和信贷支持能力;三是人民银行要适度增加支农再贷款的投放额度,并改进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办法,使之与当前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应;四是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缓解农村信贷支农的压力。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五是放宽政策限制。允许A农村信用社在农联社的指导下进行资金调剂,以提高一定范围内A农村信用社资金的整体利用率。
(四)严密放贷程序,确保小额农户贷款的质量
当前只有在确保小额农户贷款质量的前提下,才能使其社会效能、政策效能、利益效能得到提升。一是要加强农户经济状况的调查,要深入实际,上门具体了解,逐一详细记录,掌握农户的真实情况,把好放贷的头道关口;二是严格执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这是确保小额农户贷款质量的关健环节。重点是所组成的评定小组成员要具有代表性、客观公正性,要坚持信用等级评定的条件和标准,实事求是评定农户信用等级,严禁虚假运作和反程序操作,克服等级评定中的随意性;三是A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小额农户贷款的贷中、贷后的管理,将静态监控和动态检查结合起来,及时反馈信息,变更农户经济档案,预防贷款风险。同时还要发放小额农户贷款所形成的道德风险行为和发放小额农户贷款要求担保等违规行为,确保小额农户贷款的质量和政策效应。
(五)积极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尽快落实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问题
农业的弱质和基础产业双重属性,决定了对小额农户贷款的投入政策性较强、风险较大,因此,应尽快落实其政策扶持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有地方政府牵头试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形成的小额农户贷款损失。对新增小额农户贷款,可借鉴扶贫小额贷款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贴息;二是建议税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和非农业贷款实行差别税率政策,或免征支农信贷收入的营业税及相关附加税,从利益上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进行鼓励、引导和调节;三是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完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主要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互助性的保险以及为A农村信用社贷款提供保险业务,增强农业和农户风险承受能力。
四、结束语
当前A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农户贷款业务要从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经营过程中要不断地根据农户的情况,深入挖掘和业务的开拓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支持了“三农”经济发展,一方面提高A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又成为了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资源。
参 考 文 献
1.蒋定之,“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8年02期。
2.李蕴祺,“以尤努斯精神办好农信社小额贷款”,《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1)。
3.秦池江,“农村金融的机遇与考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9年03期。
4.藏景范,“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中小机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9年06期。
5.唐双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银政座谈会”,中国银监会, 2010年。
6.刘明康,“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中国银监会, 2009年。
7.《A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办法》。
8.《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
9.《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管理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