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综述2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金融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其内容2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金融问题3
3、金融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三、农信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及优劣势分析8
1、农信社已发挥的作用8
2、农信社的优势分析9
3、农信社的劣势11
四、如何更好发挥农信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11
1、紧抓定位,不断发挥自身优势12
2、建立好农村征信系统12
3、根据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进行业务拓展与经营调整12
4、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13
参考文献14
浅议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中的作用及发挥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优劣势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指出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力军作用,进而建议农村信用社如何谋求在保持自身良好运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双赢。
关键词: 农信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用
一、综述
当前,关于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研究,多为对其产权进行的探讨。自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发布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摆上了重要日程.在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下,基于当前农村所遇到的金融问题、农村金融格局以及国家对农信社的历史定位,使得探索农信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金融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其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体内容,它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通过以上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金融问题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及来源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首届中国新农村建设论坛暨投融资合作座谈会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份非常重大的重复的任务,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特别要重视农村金融的作用和科学教育管理等综合要素的作用。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专家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的道路、饮水、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达到一定的标准,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的资金,如果完成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更多。即使按4亿元计,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时完成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到2020年每年需要投入2700亿元的资金。
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农、集体土地出让金提取的一部分、农业信贷的增加、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而从现实来看,财政支农和集体土地出让资金对于新农村建设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应该属于一种长效机制,短期难见成效,故最终大部分资金得靠农业信贷投入来增加。
(2)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担忧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对千余名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查显示,66.63%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缺乏问题表示担忧。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以上已提到过,财政支农和集体支农的资金有限,主要靠农业信贷投入来增加。但现实情况是农民贷款十分之难,农村金融系统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建设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对湖南省88个县与县级市进行的面向1325个农户和622个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仅局限于电网改造等少数项目上,基本没有涉及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建设和沃土工程等。71.6%的农村企业反映贷款需求不能满足,59.5%的农户认为信用贷款额度偏低不能满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要求;46.47%的农户和99%的中小企业认为信用社贷款期限太短,没有考虑农业生产周期和企业资金运行特点。
以上所列并非个案,点击网页,翻开有关农村经济的报刊杂志,随手可得相类似的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对农业贷款的增加,但农村金融系统难以满足农村建设中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要求,从而引发了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问题。
3、金融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业贷款自身的特点
A 农业是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风险较大。农业是弱质产业,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必定会严重影响收成,且农产品的收益率低;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仍以家庭生产、种植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口粮农业”上,难以形成“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等规模农业格局。从而造成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高,收益低。
B 农村资金需求具有规模小、分散化、季节性、担保能力低下的特点。由于农户自身具有的保守性小农思想、农户数量多(约为2.44亿户)且散、农副产品的季节性、农村经济组织的小规模运作等特征,使得农村对资金需求具有规模性小、季节性、分散化等特点。此外,由于农民除土地与自身劳动力之外,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几乎没有能满足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的抵(质)押物,故无法满足商业贷款的抵(质)押物要求。
C 农村信贷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正由于农户多而散,而且农民的素质普遍低下(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约占11.61%),因此,收集信用信息的成本非常之大,而且难以管理,使普通商业银行很难承受,农村信贷体系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加上一些农民的诚信意识较差,造成农民贷款的成本高、风险大。
(2)农村金融系统的原因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上图可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分正规金融机构和非(准)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非正规金融机构分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部分当铺、私人钱庄、私人借贷、高利贷等。
农业银行于1994年农业发展银行建立前,其业务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但成立农业发展银行之后,其偏向农业的政策性业务被剥夺,特别是1996年农信社从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来之后,农业银行更是凸显其商业化运作,1997年始国有银行在精简机构以提高效率的口号下大规模地撤离农村。因此,农业银行除了名称前加个“农”以外与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多大的区别,农业银行的大规模运作与农村分散资金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因此,新农村建设难以启用农业银行的资金。
农业发展银行当前业务只限于粮棉油采(收)购等几项有限的贷款,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大,其业务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虽然农业发展银行经过重新定位打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旗号,但其有限的业务和有限的资金来源令其无法施展作用。
邮政储蓄虽然吸纳了农村的大量存款,但其“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定位却抽去了农村的大量资金,成了名副其实的“抽水机”。2002年底,邮政储蓄的存款余额已达7376亿元,其中65%来自县以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其所管辖地区农村占34%。虽然近年来提倡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机构,其定位及运作的具体模式问题还一时难以确立好,故其建设新农村的作用难以在短期内发挥。
对于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先前的政策原因,国家对那些草根金融一直持抑制、取缔态度,故其难以起大作用。而且,操作不规范必将引起诸多纠纷,给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年来的金融改革为民间金融正了名。但其操作模式和操作规范还需长时间的探讨。
从农信社中分离出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因其市场定位尚不明确,短期内很难对支持新农村建设起到支柱性的作用,而且其发展道路会不会向商业化道路发展还很难确定。
真正起作用的农信社由于产权问题,及其自身发展与国家政策的矛盾问题,使得其作用也难以全面发挥。但其毕竟承担着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而且具有其固有的许多优势,因而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信社依然承担着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3)国家政策原因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先富带动后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等政策倾斜,使得农村建设的资金长期被城市抽走,而且,国家对于邮政储蓄业务的制度安排,对民间金融的抑制、强制取缔,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农村建设中的资金不足,贷款难等问题。
正是由于农业贷款自身特点、农村金融系统的制度安排与国家政策等原因,使得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显得尤为严峻。因此,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三、农信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及优劣势分析
1、农信社已发挥的作用
正是由于农信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使得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达30694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769亿元,增幅为54%;各项贷款2196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8028亿元,增幅为57.6%。各项贷款余额中,2002年末,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5579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81%;2005年6月末,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299亿元,占全部金融几构农业贷款的比重已上升到87.5%,增加4720亿元,增幅达85%。支农力度明显加大,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从数据统计中可以得出,农信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与农信社在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优势是分不开的。
2、农信社的优势分析
(1)网点优势
目前农信社是全国唯一一家,特别是在农业地区,是完全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机构的。虽然,从管理体制上做了变革,但整个机构的设置仍然是按行政区划分的。所以其具有网点优势,能够接近社区居民,深入服务对象当中,便于收集信息和服务对象。
(2)人员优势
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信社的员工大部分为当地人,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对居民的收入性格特征、消费特点、嗜好、信用状况、贷款用途、偿还能力及家庭成员状况都较为熟悉,这就省却了大量收集信息的成本,只要花很少的信息费用就可以对借款人进行正常的资信评估并有效地规避贷款的风险。而且社员为当地人,可以有效地形成存款的带动和宣传激励。
(3)先天优势
由于国家最初对农信社的定位为“服务三农”,且农信社坚持走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符合三农经济发展的金融运作经验,具有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服务农村的优势。
(4)政策优势
农信社具有200%的贷款利率上浮权,且国家对农信社的改革尤为关注,提供1680亿元专项票据对农信社改革进行支持,且对试点农信社给予税收优惠。
(5)管理、监督与决策优势
农信社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渠道短,员工工资费用较低,因此管理费用较低。而其“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使得决策的公平性和决策结果的接受程度大,保证了决策的迅速实施,同时调动了社员参与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农信社三天办完一笔贷款的好现象(一般的商业银行办理一笔贷款要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因此,农信社的管理、监督费用都较低,决策的效率较高。
正是由于农信社的人缘、地缘优势,使得其收集信息的费用降低,贷款的风险减少,贷后管理易于进行,且农信社一般规模不大,网点分布较广,故迎合了农村经济贷款小额、零散而主体多的特点,其先天优势又迎合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这就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且各项运作费用较之在农村经济运作的其他商业银行大为降低,为其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条件,还有就是国家的政策为其提供了运作的保障。因此,农信社在农村的主力军作用是历史的选择,与农村经济的特点、农信社自身的优势相吻合,这就决定了农信社必然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3、农信社的劣势
当然,农信社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劣势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难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其远没有满足农户与农村中各类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从以上中国人民银行长沙支行课题组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其主要劣势分析如下:
(1)资金来源少。由于农信社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员入股筹集而得,故其资本充足率较低(05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仅为5.89%,资本净额仅为1037.18亿元)。而且农业贷款收益不高,盈利能力差,使得农信社难以获取新增资金或者获取的额度不大。再者,农村中的很大一部分存款流到邮政储蓄或其他金融机构当中。
(2)业务范围较窄。农信社的业务基本还停留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当中,而对于消费信贷、住房信贷、教育信贷等及一些理财业务基本不涉及。这就使得农信社的业务供给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对象有限。没有形成良好的信贷机制来深入挖掘客户需求,经营的范围、对象比较有限,把许多有需求甚至能带来很大收益的潜在客户拒之门外。
四、如何更好发挥农信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农信社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绝好时机,农村的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建设,消费市场要打开,科教文卫事业要发展,乡风要建设,农民的收入要增长,生活要宽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随着农村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其对金融的需求也会是多样化的,而金融系统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是有利可图的。特别是对于农信社这样具有先天优势的金融机构,其在农村的发展大有作为。但如何更好发挥其作用,做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可持续发展双赢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紧抓定位,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农信社要不断抓好自身“服务三农”的定位,根植于广大农村,利用自身的人、地、网点与历史优势牢固与农村的关系,把农村看作自己生存的土壤,以农村经济发展为自身发展的前提,着力于自身的长远利益,不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从中获取回报。
2、建立好农村征信系统。
利用自身信息收集成本低的优势建立好农村征信系统,以降低运作管理的费用与风险。新近有报道称,一些农信社利用与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近缘优势到农户与农村经济组织中展开征信调查,并与当地村委会紧密相联,要求村委会定期上报农村经济运行及农户征信信息,以便随时对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状况进行掌握并及时作出信贷决策调整,便于进行信贷管理。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比较可取并可推广发展之。
3、根据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进行业务拓展与经营调整。
农信社要针对农户短期、小额、零散、缺乏抵押担保条件等金融需求以及农村经济组织规模小、资产价值不高、可供担保的物品不多、运营资金的季节性需求、回报期长等特点对经营方式进行调整。若再以商业银行抵押品的模式进行经营,那将使农信社的操作继续受到束缚,让很多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与农村经济组织继续被农信社拒之门外,不利于农信社的业务拓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农信社进行操作模式特别是担保方式的创新,对农信社来说无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据了解,梁平县农信社出台了《梁平县农信社农业大户综合授信贷款管理办法》,将以往农民在没有抵押、质押、担保情况下,最高贷款5万元的额度调升至30万元。这能为一些养猪大户、水果大户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由此也可见,一些地区的农信社已对操作模式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尝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
关于业务范围方面,要多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突破传统的存款业务及只对盈利性较强的经济组织贷款的观念,适当发展消费信贷、住房信贷、基础设施建设信贷、创业类信贷、教育信贷等,既着眼于大额农业信贷,又积极探索开拓小额信贷业务。这不仅有利于支持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与自主创业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农村的乡风乡貌,而且利于农信社发展多元化的业务,使自身的业务不断得到深化与拓展,从而趋向全面与专业化。同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与居民的理财意识逐渐开展理财业务,帮助农民运用金融工具理财,从广度对业务进行拓展。
4、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
要充分利用好农信社的人员优势,充分发挥社员的作用,做好对服务区域人群的宣传与业务推广工作,使“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社员自己的银行”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聚集更多的社员,服务更多的农民。同时,加强员工素质的培训,使服务全面跟上,用现代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来赢取客户的信赖与由此产生的联动效应。
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农信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作用必将得到不断凸现,而其自身也正因为根植于中国的广大农村,可持续发展必将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李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几个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6(8), 15页
莫让善良的动机 铺就浪费的道路.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11月14日,B7版
对湖南省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网
范天森.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贫困问题.农业经济,2006(9),7页
据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jlin.edu.cn修正而得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85页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159页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160页
重庆农民无需抵押 最高可贷款30万.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1月2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