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中国进出口差额:1994-2006(数据来源于《中国年鉴报告》)
2可贸易部门和劳动生产率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贸易条件就是一国的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如果说,自由贸易决定了贸易利益的创造,那么,贸易条件则影响着贸易利益的分配。所以,凡能改变贸易条件的办法,都能够改变贸易利益的分配。在国际贸易中,各个主权国家的行为方式都是利己的,这就决定了其对贸易条件的高度关注。
既然贸易条件表现为世界相对价格,那么,改变贸易条件的办法就有两种,一类是再分配手段,一类是生产手段。前者是一些直接的短期办法,涉及的主要是名义变量,其运用具有零和至负和的性质;后者是一些间接的和根本性措施,设计的都是实际变量,是贸易对手难以要挟和相加的。
再分配手段主要有,一是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进口关税实际上是对进口品的加价;出口退税实际上是对出口品的补贴,等于变相地改善了出口条件;非关税措施也可以看作是关税措施的等价。由于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施加是相互的,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并且导致了“关税的囚徒困境”,因而出现了关税谈判和WTO,达成了关税减让,限制了非关税措施。二是名义汇率。汇率是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有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之别。前者反映了两种货币的名义相对价值,后者反映了两种货币的内在相对价值。作为在分配手段的是名义汇率,而非实际汇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在国外的市场上的价格和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进而影响到本国商品在外国市场和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额。所以,汇率贬值通常会改善贸易条件,刺激出口而抑制进口,反过来,汇率升值会恶化贸易条件,抑制出口而增加进口。
改善贸易条件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出口部门的经济竞争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一方面是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实际降低,另一方面是货币名义价值和内在价值反向运动,即实际汇率升值。这种情况下达成的贸易条件改善不仅是无条件的,而且会为关税的减让和名义汇率的升值腾出空间和创造条件。
3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
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局面的形式始于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中国坚持实施了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从此以后,中国的经济运行及调节就一步一步地与外部世界特别是美国经济紧紧地拴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这种状态。
从实体经济看,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经济的高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中国又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特别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更为紧缺,需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以石油为例,自从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虽有波动,但基本走势是出口不断减少,进口不断增加,因而净进口是逐年增加的,2000年超过5000万吨,2005年超过一亿吨,对外依存达到4096。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进口的能源原材料通过内的生产环节加工制成产品,完成其生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产能和产品增长很快,国内市场又容纳不下和消化不了,我们生产的产品又不得不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循环。近几年我国的出口额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外贸依存度超过70%,出口依存度达到36.9%。因此,在实体经济层面,中国的投入和产出、生产循环和商品循环都是通过国际市场完成的,于是也就产生了对国际市场的双向依赖。
从货币经济看,同样存在着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一方面,由于大量出口和大量引进外资,再加上热钱流入,基本上都变成了央行的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国内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为了回笼流通中过多的货币,央行不得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断大量发行央行票据,这就形成国内的货币流通和货币循环。另一方面,增加了的外汇储备无法有效使用,不得不用其购买美国国债,或者存放在外国银行,外国政府和外国企业在将其投资中国,形成资金和货币的国外循环。这样,也造成了货币层面对国外市场的双向依赖,以致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与汇率捆在一起,利率调整取决于美国利率的升降高低有没有为我们留出调整空间,公开市场的长期单边操作,也正是这种双向循环的一个环节和双向依赖的充分体现。
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对外贸易平衡。人民币升值,国外的消费品与生产^^文档价格相对降低,从而进口成本降低。从居民角度看,居民以美元表示的财富量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外国商品则相对便宜,增加了消费者福利,也将实现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从企业角度看,对那些原材料进口依赖型企业而言,可以得到便宜的进口生产^^文档以降低生产成本,也有能力进口更为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企业技术等级,使企业竞争力增强。所以,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增加进口,平衡国际贸易,逐步消除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所引起的各国政府的心理不平衡。
(2)有利于外债的还本付息。人民币升值,改变了木外币的兑换比例,偿还外债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的还本付息压力。截止2005年6月底,中国内地的外债余额为1825.69亿美元,人民币每贬值10%,就会增加180多亿美元的外债。而反之,人民币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减少十多亿美元的外债。加之我国中长期负债高达80%以上,目前又己进入偿债高峰期,人民币适度升值对于缓解当前的偿债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大量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充分体现。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经济战略与国内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民币升值,使得以相同的人民币表示的投资量可以兑换成更多的外币,相对减少了投资成本,有利于我国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
(4)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我国的GDP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以美元计算)1930年为2.5%, 1990年降到1.8%, 2006年大约为3.7%,其原因在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1980-1994年间贬值到1/5。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的GDP就可能超过德、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5)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问题涉及多边贸易平衡。我国外贸多年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一段时期内可以增加拿出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和一些具有长远收益的大项日的投资,增加关键设备与技术的进口,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沿海产业往内地转移,延缓我国投资成本增高的趋势和进程,延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2人民币升值的消极作用
(1)削弱了中国的出口创汇能力。一国货币的升值,带来的必然是该国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人民币升值会损害我国一般加工业的出口竞争力,使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能发挥,且由升值导致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如南美洲市场和中东市场。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话,中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拿不到出口产品的订单,这些部门对汇率变化很敏感。这对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阶层的打击会非常大。而这个阶层目前是我们就业的主体。他们的就业出现问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没有跟随其它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而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已经相对升值了,并对1998年下半年中国的贸易出口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再次升值,那么会将自己在世界出口份额拱手让给中国出口贸易的竞争者。
(2)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众所周知,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中国的失业数超过800万人,较2005年底上升近1倍。800万失业人员的收入损失可能达到人民币400亿元。有^^文档显示,外资在中国制造业总投资中所占比例接近50%,同时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民币汇率只有保持稳定才有助于消除外商关于汇率波动或增加成本的担心,缓解中国目前因非典造成的就业压力。而此刻人民币升值使海外投资变得昂贵,恶化国内投资环境,新增的海外投资因此会减少。升值造成的出口减少会使经济增长由于缺少外需的拉动而速度减慢,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大大削弱:人民币升值会打击我国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产业是我国吸收劳动就业的主力军;人民币升值也将增加外资企业的生产性支出的美元价格,从而影响其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3)增加“三农”问题解决的难度。一方面,升值带来的大量就业岗位的流失,会减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从而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将减少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将使农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弱化,阻滞农业、农村发展。
(4)扩大两极分化。一是人民币一旦升值,美加等国农产品所具有的价格优势将得到进一步放大,这对远未实现产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中国农业而言将是雪上加霜,国外农产品对中国农业将造成新的实质性冲击,农业受损,农民收入受影响,“三农”问题加剧,阻碍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使沿海经济受到损害,使其对中西部的辐射能力减弱,这将不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
(5)加重通货紧缩的程度。当前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将导致社会总消费支出减少,有效需求降低,内需不足。此时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受到抑制,总需求会进一步萎缩。同时,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带来的外汇收入与外资的减少,会削弱进口我国经济增长所需资源的能力,从而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此时人民币升值会使刚刚有望走通货紧缩的中国经济再次蒙上新的阴影,使通货紧缩雪上加霜。
(6)不利于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后其在国内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并未变化,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生产要素时以人民币结算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外商投资中国等量人民币数额所需的外币数量增加,外商投资成本的上升延长了其投资回收期,这会恶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中需要大量海外资金、技术的支持,外资的减少将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7)外汇储备缩水。中国的外汇储备将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比例相应缩水,按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4398亿美元,即使是贬值5%,也意味着将近有220亿美元的损失,这远远高于升值对减轻外债的正效应。
五、寻求合理汇率的方法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人民币汇率不断创新高。自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突破8之后,似乎每一天的汇率都有所提高,所以未来汇率毫无疑问将继续走高。但一味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并不能很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应寻求合理的汇率范围,从而促使中国的经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截止2006年9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9879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所以毫无疑问,到了2008年3月,外汇储备一定已经突破17000亿美元。足够的外汇可以稳定本国币值,但同样会促使发行更多的本国货币,以平衡外汇的储备,而且也会使大量资金闲置。同时,当前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很大程度上起因于我国存在的比较大的贸易顺差。特别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贸易顺差。我国应适当调整、调控外汇需求和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如可以通过增加用汇需求,通过调整进口结构减少与美国等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以减缓升值压力。
2、适当降低本币存贷款利率。本币和外币利差较大也是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人民币一年期贷款的利率为5.31%,而美元贷款通常是LIBOR+70点以下(现约为2%)。本外币的高利差,吸引了套汇资金的进入。我国在政策上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外资银行的借款可以结汇,对外资银行的外债又没有限制,这就导致了外汇资金的大量流入。要控制资本流入关键要降低本外币利差。人民币利率虽处于较低水平,但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降息空间。同时要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的监管,加大审查力度,堵住投机性资本通过国内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渠道。
3、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对美国政府而言,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中国贸易的巨额逆差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美国国内各种利益互相牵扯,这一问题将成为大选年的热点问题,这意味着要求人民币升值更多的是来自政治上的压力。因此,要缓解来自美国的压力可以按照WTO的有关原则加快向美国等国的企业开放我国服务市场的进程。银行、证券、保险、零售、法律、会计、运输等都是美国等的强项,同时又是我国的弱项,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开放对双方均有利。只要中国做出一种姿态,有所坚持,也有所让步,美国国内在贸易上最终将难以形成统一的对中国不利的政策,来自美国的压力可以得到较好的缓解。
参 考 文 献
[1] 金晨怡:“浅析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及其利弊”,《经济论坛》,2006年14期。
[2] 吴璠:“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纵横》,2006年第5期。
[3] 金晨怡:“浅析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及其利弊”,《经济论坛》,2006年14期
[4] 虢志坤:“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利弊分析”,《事业财会》,2005年第4期。
[5] 栾文莲:“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内外因素”,《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
[6] 阮维:“人民币汇率升值分析及建议”,《当代经理人》,2006年2期。
[7] 韩复龄:《一篮子货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8] 杨帆:《透视汇率――兼论非均衡市场与中国涉外经济,股票和房地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9] 韩红梅:“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分析”,《市场经纬》,2006年第16期。
[10] 梅新育:“人民币汇率破8之后”,《瞭望》,2006年5月22日。
[11] 阮维:“人民币汇率升值分析及建议”,《学术要论》,2006年第13期。
[12] 胡田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浅析”,《金融经济》,2006年第24期。
[13] 夏建伟:“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成因探讨及政策建议”,《经济纵横》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