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企业资金来源比例图
(四)融资的需求及自有资产情况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进行融资的单位表示普遍可接受的融资年利率以目前银行为准(年得率6。7%左右),可略向上浮动,但以10%以下的占大部分;期限普遍在1年以上;借贷资金主要流向为日常流动资金(垫付运费)、总包业务的保证金、购置车辆、支付租金等,而且9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表示目前就有资金缺口,大部分金额在50-100万元,有的甚至更高。但从调查中了解,企业对融资需要的抵押物较少,大部分公司以使用挂靠车、回程车为主;而且大部分财产者是企业主的个人财产,非企业财产,财产总额基本在30万-80万之间,而且基本上没有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担保的其他企业。同时,据调查所知,资产负债率小于30%的企业占45%、30-60%的占38%、60-100%的占17%。这些数据表明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来源于债务的资金较多,来源于所有者的资金较少。而且财务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带来现金流不足时,资金链断裂,不能及时偿债,所以需要通过筹资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下表所示:
企业资产负债率
小于30%
30%~60%
60%~100%
占45%
38%
17%
表—1:企业资产负债率表
二、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对物流企业而言,资金的供给方主要还是要依靠银行,其他方式如担保融资、典当和民间借贷、资本市场运作等形式作为补充。
(一)银行贷款
目前银行通常的贷款方式包括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两种:
1、信用贷款。一般信用贷款只针对大型企业或集团,小企业由于 信用体系普遍尚未建立,财务制度和正规的财务核算体系也在逐步健全过程中,很难取得信用贷款或者额度非常有限。
2、担保贷款。首先是抵押贷款;其次是保证贷款,由第三人未贷款人提供担保,风险转嫁到担保人;再次是质押贷款,其相关要求和抵押贷款相似,区别于质押物为动产,并需要转移占有。对基地内的物流企业来说,由于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银行绝少向这些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同时由于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抵押物(或质押物),也难以找到愿意为其提供担保的保证人,所获担保贷款也非常有限。目前基地内的许多物流企业采取相互保证的方式。
(二)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不是直接的资金提供方,他们是当资金需求方提出需求后,在自己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第三方担保。担保公司相对银行来讲,在风险控制上一般也要求资金需求提供反担保资产,但与银行相比更注重实质,在手续输、抵押物选择上比银行范围广,但仍需要资产(或债权等)抵押,轩此,对普遍轻资产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可抵押的实体资产并不多。
(三)典当和民间借贷
典当适用于短期头寸的周转,可典当的物品要求易变现且单位价值高,但典当时间不超过半年,通常是半月的周转,月利在3%左右。不到万不得已,一般的企业是不会走这一步的。民间借贷在中小物流企业中还是普遍存在的,但年利率往旆高达10%以上,企业付出的成本高,同进这种民间借贷融资方式很不规范,存在很大的还款风险,依靠民间借贷能所筹资金的理也非常有限。
(四)融资租赁
当前国内一些物流企业往往采取融资租赁方式购置运输车辆及装卸储存设备。物流企业采用这种方式融资可享受国家投资减税、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可获得合理避税、降低费用和加快设备更新步伐等好处。但是,融资租赁仍然有许多障碍。一是整体上我国对融资租赁还缺少必要的支持,相关政策也不完善,加上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资产规模较小、食用度不高、操作不规范,这些原因制约了物流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融资。二是由于租赁设备----车辆的特殊性,还存在出租方作为车主的责任风险。第三,车辆作为特殊的设备,其损毁灭失的风险较大。因此总体来讲,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所融资金非常有限。
(五)其他融资渠道
比如发行债券和股票,对企业的整体要求高,必须经营业绩持续多年都很良好,并达到一定的标准,然后经过有关部门严格审核后才可能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除了中储、中外运等极少数“中”字头的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能够通过发行全权和股票进行融资外,绝大部分物流企业经营年限短,规模不大,对这种融资模式只能望洋兴叹。
供需双方矛盾的焦点分析总结。
从对供需双方的调研结果来看,中小物流企业作为服务产业的一部分,一般都是轻资产运作,即使有生产性投入主要也是运输工具(车辆)。而先行的金融政策中,融资服务的前提都是必须先提供信用资产。因此由于中小物流企业资产信用不足与信贷机制门槛的约束,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十分有限。
目前金融机构通常可提供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两种方式,金融贷款过程中实行“谨慎性原则”,首先考虑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因此,在信用贷款方面,极少有金融机构向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财产抵押担保制度。抵押贷款中一般的是接受土地、房产、车辆等价值易确认易管理、易转让的资产。一般专用设备抵押率只有10%,而物流企业的资产主要由专用设备构成,资产信用度不高,同时物流企业的专用设备存在较大的损毁灭失风险,贷款抵押率明显偏低,这些都导致物流企业债权融资额度十分有限。此外,第三人担保贷款模式下,风险转移到担保人,但中小物流企业很难找到愿意为其提供担保且有担保能力的担保人。
由于放贷给小型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但受市场影响,无法提高贷款利率却不能享受高风险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输一笔贷款的管理成本与具体金额大小不成正比,因此尽管银行间竞争激烈,但只限于高端的大客户竞争,对小型企业,银行普遍表示“兴趣不大”。
总之,矛盾的焦点在于由信用门槛带来的双方积极性的不对等。
三.融资瓶颈问题的积极探索与现实意义
依托物流平台,拓展平台上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和改进管理方式,其主体主要有三个:物流平台本身、中小物流企业(平台上的客户群体)、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传化物流基地通过多年来的运作,已积累和整合了多方物流资源,尤其是中小物流客户资源,并通过几年来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了平台客户管理体系,面对客户的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发展瓶颈,平台管理服务层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前期的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平台层面代表客户群体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探索
在传化集团大品牌的支撑定,物流基地运用集团和基地长期来与政府和中介机构建立的良好关系,在积极关注平台客户群体的融资问题的同进,多方与金融机构接触,共同探讨在融资方式、担保额度、期限长短、融资程序、融资速度等方面如何为客户争取更多的便利条件,研究尝试引导客户群体整成立的一个基地平台的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明确三大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服务于平台上的中小物流企业,更好地促进企业和整个平台的发展。
(二)针对物流企业特点,研究建立客户信用体系
包括创新搭建诚信交易模式,对平台客户进行动态跟踪和分层分析管理,建立优质客户标准;针对资产和经营过程的风险焦点,通过针对平台物流客户群体的代理记账、统一保险服务、车辆服务、工商证照服务管理等多项规范措施和增值服务项目的尝试推进,探索从经营源头上来加强对经营户的管控能力和依赖性引导,能预防和控制部分经营风险。
(三)可以借鉴的相关信息和市场前景
不仅是物流企业,中国也是中小企业大国,浙江省更是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担当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近期,杭州首部《中小企业理财宝典》即将出炉,主办者联手杭城30多家银行或金融机构,重点解决供需双方的资金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外资历银行也看上了浙江中小企业需求的大“蛋糕”,如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花旗银行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开始研究关注浙江省的中小企业群体,省中小企业局正在着手实施500家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较等等。
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引起了国家有关行业协会的高度重视,3月27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民营物流企业融资问题座谈会”。会议就民营物流企业“融资难”的现状、物点、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展开了讲座传化物流基地作为一个创新的有代表性的平台应邀进行了交流与互动。大家比较趋同的意见是加快行业信息体系建设,探索搭建中立性的融资平台,为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做好服务工作。
因此,关注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中小物流企业群体的发展瓶颈,会对其资产特殊、经营服务全过程风险大、业务增长迅速等特点,多方积极探索有效的融资渠道和促进培育措施,在大力发展支持现贷服务业新形势下,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对策浅析
以上内容分析了我国浙江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由此及彼,我们也可以探讨下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
我国中小企业一路走来,有成就,也有艰辛,不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面对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需要提供相关政策,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而企业则须提高自身的信用度,适当利用金融产品,从而达到融资的目的。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从融资开始。
(一)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经营历史都比较短,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能够直接传达企业信息的经营者的管理风格及行为特征尚未确定,间接传递信息的品牌及信用历史还很缺乏,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因此,中小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观念,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建立良好银企关系。平衡与协调银行的资金出口与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使资金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同时,强化企业的自我积累机制,为公司的高效运行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政府扶持
中央政府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于2006年10月5日建立了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其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中小企业可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申请专项资金,也可以利用国家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企业税务筹划。减少超额支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正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国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建立了多层次的政府担保机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的建立,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时担保品欠缺或不足的障碍,可以使银行降低风险,中小企业也能较容易地获得贷款,从而较好地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问题。
(三)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首先,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要允许基层行、社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权额度。其次,要在落实信贷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激励机制,调动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做到责权分明、奖惩兑现,同时,还可以尝试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连带责任办法,从内部和外部共同防范信贷风险。
(四) 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并导致信贷市场的低效配置,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大大高于大企业不良贷款比率。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应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还应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要减少信贷违约的发生,必须加大对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严肃惩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负责人。
(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
要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要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参 考 文 献
[1] 陈晓红、杨怀东.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 赵尚梅、陈星.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3] 梁飞媛.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4] 陈晓红. 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5] 裴更生.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商贸. 2010, (04) :95-96
[6] 孙亚峰.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研究 [J]. 经济师. 2010, (03) :267-268
[7] 蒋琳,邢增艺,戴鸿广.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7)
[8] 齐兆芹. 关于中小企业筹资问题的思考[J]. 潍坊学院学报.2008. (4)
[9] 魏薇. 融资租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有益方式[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02)
[10] 黄东晶. 中小企业筹资对策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