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摘要……………………………………… 第2页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事实与转移的必要性…… 第3页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要的……………… 第3页
2、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现实的………………… 第4页
三、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第4页
1、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 第5页
2、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第5页
3、歧视和文化差异……………………………… 第7页
4、劳动力市场不成熟…………………………… 第8页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第9页
1、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阻隔…………… … 第9页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第9页
3、减少歧视和文化差异………………………… 第11页
4、努力健全劳动力市场………………………… 第11页
五、参考文献……………………………………… 第13页
内 容 摘 要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头等问题,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就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对中国的严峻就业形势无疑会有一个缓解。本文将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必要性 边际效益 城乡二元结构
从农村走向城市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我国经济建设一项引以自豪的成就,但从农业发展角度来看,7%的耕地与22%的人口的对比正反映了我国人均耕地稀缺这一现实。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庞大的农业劳动力共同使用着相对稀缺的耕地。我国仍在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3.48亿人。而众多的研究报告指出,只需要2亿劳动力,就能维持我国现有的农业产出水平和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我国存在近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假使这些多出来的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其边际产出几乎为0。劳动力过剩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严重低下。要加快农业发展,必然要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世界上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业剩余人口的顺利非农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车轮快速转动的必要条件。如何将这些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性资源是现代化中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个经济过程都表现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产资源的一种有机组合”。要实现经济良好发展就必须使三种资源顺利充分就业,在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效力。而其中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和资产资源不同。人力资源像地下的煤炭,什么时候市场有需求人们便可以将它开发出来使用,没有需求便可让它躺在地下。人力资源也不想水力资源那样,及时让它白白流淌人们也不必为这种白白流淌支付什么。而即使是闲置的劳动力社会也要支付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来维持它的存在。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也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是农村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实性。
中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令农业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各地区工业边际效益往往远高于农业。 2003年我国第一、二、 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6%、52.3%和33.1%,就这个数据而言,人们必然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劳动力的转移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经济效益高的区域。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也发生了劳动力的转移,绝大多数是在本区域中产业之间的移转。而中、西部地区的移转,则主要是向东部地区的输出性移转。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的统计,1993年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六省共有2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流动。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必然是大量农业和农村人口向工业和城市转移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说,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会不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通过工业化就能自然得到解决。然而在现实中,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许多方面受到了现实条件的种种限制。
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实际上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社会"。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保证重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政府对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施行不同的物资配给方案。户籍制度造成的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限制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地进入边际效益较高的城市和工业劳动力市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不少束缚在逐步解除。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大力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动作,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是,在改革城乡分割制度方面仍然没有迈开实质性步伐,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福利、保险等方面存着十分明显的差别,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没有正式的身份,在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大部分城市和城镇规定在该地区买房就能取得该地区的非农业户口,但以买房为条件的户籍转移对收入偏低的农民不但没有太大的实质帮助,反而从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从另一方面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障碍。
2、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劳动力素质低主要体现为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主要来自城乡教育差距。根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农村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1年是28元。若按100个人规模的小学计算,一个学期的公用经费才1400元,全国仍有10%的县的农村教育公用经费为零。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上下级政府在公共财政上实施“分灶吃饭”,故而有支付能力的上级财政宁肯为富足的城市教育“锦上添花”,也不肯给农村教育“雪中送炭”。许多基层乡镇的财政状况本身就难以维持,又哪里有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闲钱”?再者是优秀生源和高素质师资的纷纷流失,更使农村教育雪上加霜。三是农村教育在软硬件上都与城镇教育无法相比,据有关部门调查,一些省市辍学率达5%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5%以上。低质量的农村教育,不仅影响了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而且将直接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以下是1997年和2001年两次全国农村普查得到的关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结构的数据:
教育程度
占全体劳动力比重
1997年
2001年
两次比较的变化
文盲及半文盲
8.2%
7.4%
-0.8%
小学
33.9%
31.1%
-2.8%
初中
46.2%
49.3%
+3.1%
高中以上
11.7%
12.2%
+0.5%
从两次农村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劳动力占了总体的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偏低。在农村劳动力中。2001年初中和高中以上学历劳动力比重有所上升,而文盲及半文盲学历的劳动力比重则下降。总体受教育水平有所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很慢。低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城市和工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将会越来越窄。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使能向城市转移,其收入水平也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3、歧视和文化差异
心理上的自卑、观念上的守旧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等等,也是农村劳动力难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原因。由于几十年的人为隔离以及农民自身的不足,长期以来城市人普遍对农民怀有傲慢和偏见。“民工”这个词实际上已经被异化成一个贬义词,其一部分原因是部分素质低的民工为城市带来了诸多治安和环境问题,另一原因是城市居民对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的歧视。民工常常因为受到排挤和刁难,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对城市怀有一定的戒备以至恐惧心理。打工的农民无法在城市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比较依恋世代厮守着的土地,只要没有战乱、饥荒和其他重大危机,一般不会轻易离开故土。由于生活问题不得不到城市去打工的农民,需要顶着很大的压力,去承受城里人有意无意的鄙视和怠慢。城乡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是相当多的农民安于厮守故土,而不愿迁移到城市的原因之一。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歧视,通常情况下是本地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而外来打工农民却享受不到当地政府任何保障待遇。四是教育培训方面的歧视,由于教育(中小学)常常与户口联系,因而外来农村打工人员的子女往往不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子女入学难,教育经费昂贵,给本来经济落后的农民雪上加霜。不仅教育如此,外来打工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亦他长期存在这种情况。
4、劳动力市场不成熟
劳动市场缺少总体宏观调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的却很少。政府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民到城市打工,一般只能通过在城市的同乡或亲友介绍来寻找工作的,而无法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寻找最合适的工作。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期望解决这一问题。但至今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并未真正得以解决,有不少地方甚至都未纳入规划,政府部门对当地区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及劳动力流动有关的具体问题并未进行详细调查,因而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系统的规划。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使大量人口徒劳往返,蒙受损失。可以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几乎完全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在运用国外有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等途径来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以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阻隔
必须加快对阻隔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以及城镇部门劳动就业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从远期来看,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使城乡人口能够自由地流动。从短期来看,可采取逐步放松户籍管制的做法,让在城市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并愿意在城市长期生活的新移民获得城市户口。同时,为其子女受教育提供同等机会和待遇。这样,由于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意愿将会大大增强。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文化素质,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它要以知识基础为动力,从而对就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加快城市化进程,还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小城镇或是到乡镇企业就业,都要求就业者有较高的素质。使其日益适应现代部门就业的要求。
具体措施如:(1)加大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在农村中小学逐步推进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离《教育法》规定的占GDP4%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全民素质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出发,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公共资源负担的原则框架。这样才能杜绝义务教育普查中弄虚作假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中小学要有紧迫感,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进素质教育。(2)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加资金的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广泛性与专业性。(3)增加对农村贫困学生读书的信贷支持,避免农村青年因经济困难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某些改革对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1986以来,国家明确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本着"谁受益、推出资"的原则,向学生收取学费以补偿教育成本。不少农村家庭对供养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已颇感吃力,高额的高等教育费用更让农村家庭难以忍受。虽然政策上有奖学金、贷学金、减免学杂费、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等措施,但援助的面毕竟有限,而且尚未为广大农村家庭所知晓。这样,就使得一部分无钱的农民只有"望大学兴叹"。(4)注重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在进入现代部门之前拥有一技之长。
然而,正如前面所描述的,当前我国农业人口的素质亟待提高。现阶段的农村教育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城市化的要求,更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满足现代就业的需要,从而就业无路。因而各级政府应注重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尽快实现社会化、多元化集资办学体系,以使农村教育有更多的资金支持。但就当前而言,国家财政应该承担大部分的农村教育事业投资。
减少歧视和文化差异
城市居民对农村劳动力的偏见主要是因为部分素质低的农
村劳动力为城市带来了治安和环境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
提高,这种歧视将会慢慢消失。但政府和媒体必须对到城市来的
农村劳动作正面的报道和宣传,努力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居民
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要帮助农村劳动力适应城市的文化差异,尽
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中。2004年八月湖南省招开了会议,提出:“要
健全城乡统一劳动市场,取消针对农民进城的一切歧视与政策”,
各专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培训农民技能,参加培训农民可减免学
费,通过阳光工程,引导农民进城。如广州日报有固定的面向外
来打工者的版面,包括以漫画形式教粤语,刊登打工者的文章和
来信,让广大的外来打工者分享经验和感受,让打工者更快地融
入城市的生活。
努力健全劳动力市场
只有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才能对农村人口流动作出有
效的监督和指导,减少农村人口流动的无组织性。政府首先要建
立宏观调控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通过运用政策和法律扛杆以及
与之相配套的市场管理、监督和保障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劳
动力市场行为。各级要搞好劳动力市场的立项和建设,按照“科
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努
力为城乡就业和发展劳务输出提供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市场载
体。把劳动力市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财政将增加对劳
动力市场的投资力度,把市场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加快
全市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其次,建立机制运行体系。通过劳动
力供求、价格、竞争、失业 风险、社会保障一系列机制体系,保
证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主要
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 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
系,促进劳动力的健康流动和合理使用。大力开拓再就业渠道的
整体战略,为促进农民就业。
参 考 文 献
1、第一次全国农村普查报告(1997)
2、第二次全国农村普查报告(2001)
3、Paul A.Samuelson 《Economics》(16th Edition) McGraw-Hill 1998
4、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
6、《每周经济分析》200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