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免费获取|
免费论文网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修改降重|
  • 职称论文|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原创论文|
  • 开题报告论文
搜索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论文 ->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金融论文|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电子商务|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金融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经济学论文| 营销论文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XCLW124445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摘要………………….……………………………………………………3
一、 投资总量与真实性储蓄总量失衡……………………………………3
1、 财政向银行进行透支……………………………………………3
2、物质产品的损耗或损失 …………………………。……………4
3、 银行贷款投放的失误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4
 4、股份制的实现形式…………………………………………….4.
二、 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障碍 …。。。……………………………5
1、从企业来看………………………………………………..5
2、 从居民来看………………………………………………………5
 3、从政府来看……………………………………………………..6
  4、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资金………………………………………6
 (1)、政府部门无力向国有企业注入资金……………………………6
(2)、国有企业的效率越来越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6
 三、完善投资—储蓄机制的政策建议……………………………………..7
  1、扩大居民的直接投资领域。。。。。。。。。。。。。。。。。。。。。。。。。。。。。…7
 2.推进银行体制与国有企业的改革…………………….....……….7
  3.调整政府财政投资的事权范围…………………....……………………8
4.  4.彻底打破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
参考文现……………………………………………………………………..8
 
内 容 摘 要
内容提要:据人民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0亿元,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国国内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突破1050000亿元。近年巨额储蓄存款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关于引导储蓄分流,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呼声日渐高涨。本文主要探讨居民储蓄分流中产生的问题及其金融风险,应采取什么样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有效地对我国巨额居民储蓄实施分流,以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保障我国银行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以来,我国传统的储蓄与投资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部门在储蓄与投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地位则逐渐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储蓄转化为投资更多地依靠金融机制。本文从总量和机制两方面考察了我国储蓄—投资流程中的失衡问题,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字:储蓄—投资转化 机制 失衡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资本胡形成是储蓄形成和储蓄向投资转化两个环节相结合的结果,它要求意愿和潜在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中各主体的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差别较大的,有的主体储蓄大大高于投资需求,有的主体则正相反,储蓄小于投资规模。因此要使资本形成得以实现,就需要经济存在着有效的机制将资金盈余部门的储蓄转移到资金亏损部门以形成投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是资本形成的核心机制,要使资本能够形成更大的规模,并使投资转移到高效益的投资者手中,就应使储蓄—投资转化机制能够最大规模的动员储蓄,并实现储蓄向高效益投资的转化。      我国储蓄投资机制正日益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新体制还没有最终建立起来,旧体制的内核还没有根本消除,因而我国储蓄—投资的流程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问题上:一个是投资规模偏大,存在着虚假储蓄;一个是储蓄—投资主体流程失衡,存在着储蓄过剩和投资基金不足并存的现象。  一、 投资总量与真实性储蓄总量失衡
 投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要受到储蓄总量的制约,投资规模是否适度要取决于储蓄总量,如果投资规模超过了储蓄总量,那么这就意味着投资规模偏大,引起国内物资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投资规模超过储蓄总量是因为储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价值量的储蓄,一种实物质量的储蓄,若价值量的储蓄增加,而物质量的储蓄不便,超过物质量储蓄部分的价值量储蓄,由于没有物质保证而成为虚假储蓄。
储蓄发展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美系储蓄与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决定储蓄,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储蓄发展的方向和规模;但是,储蓄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储蓄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增长.储蓄是社会再生产财富的一部分,它来碌于社会再生产.没有社会再生产,就不会有杜会财富,没有社会财富.也就不会有社会储蓄活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储蓄的命运和前景,而储蓄的运用,对生产也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储蓄的定义很多,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储蓄等于投资.在我国,储蓄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居民个人在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的存款.银行通过储蓄存款.把分散在城乡居民手中的货币汇集起来,形成巨大的货币力量,再对贷款方式支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当前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全部流动资金中银行贷款占80%以上,而银行的资金来源60%以上来自储蓄存款.城乡居民储蓄有力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为倒.日本在战后大力推行储蓄政策,倡导储蓄救国.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日本的积累率高迭40%,而同期的美国只有18.2%,英国只有18.6%.西德也其不过25%.日本如此高的积累率,其资金来源49.5%来自个人储蓄,财政,银行以及企业利润等仅分别占6%,5%,16%.可见.日本的高积累主要是通过高储蓄来实现的.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城乡储蓄存款平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如下:1999-2002年,储蓄增长速度是32.6%,经济增长速度是9.6%;2002-2003年,储蓄增长速度是1.7%,经济建设的速度是3.3%,2003-2005年,储蓄的增速是31.4%,经济发展速度8.8%;2005-2008年,储蓄增长速度为33.6%.经济增长速度为9.1%,可以看出:年平均储蓄存款增长较高的年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储蓄存款增长较慢的年份,经济增长较慢.
从我国经济运行过程来看,虚假储蓄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 财政向银行进行透支,超越银行正式资金来源。      如果在财政出现赤字时,银行没有足够的真实性资金来源,而是靠增发现金或在财政账户上增划存款,由此形成的存款,则是虚假存款,是没有物质保证的虚假存款,由此而产生的贷款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物质保证。     (二) 物质产品的损耗或损失      社会产品的价值形态和实用价值形态是分离的,各自进行着相对独立的运动。在价值运动中,各种存款不会发生损耗和变化,但是与此相对应的物质运动却是有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亏损、霉烂和损耗的。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减少了,但作为与它相对应的价值存款却依然存在。由此形成的超过现有物质量的价值储蓄属于虚假储蓄,与此对应的投资货款就没有相应的物质保证。     (三) 银行贷款投放的失误      银行脱离生产和物质供应基础,空投贷款所形成的虚假存款储蓄,是我国虚假储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无法归还贷款,形成呆账和坏账,由此形成的各种存款储蓄就必然是虚假储蓄。另外,企业贷款生产出的挤压无销路的物质,则贷款对应的存款所形成的购买力是无物质保证的。      我国改革以来,投资规模之诉一片大,是因为存在着虚假储蓄,而虚假储蓄产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现行体制造成的。这是因为一方面银行不是真正独立的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不是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二者的经营都受到非经济原则支配,致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差,这就使得一方面资金投放增加,存款储蓄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却没有相应增加,或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赶不上资金投放和储蓄增加的速度,就必然引起投资规模偏大、价格上涨的现象。  总之,有虚假性储蓄所形成的投资是超过现有物质保证的投资,属于规模偏大的投资,这部分投资需求只有依靠价格上涨才能吸纳。      二、 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障碍      在储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投资倾向相对过强,储蓄和积累能力相对过弱,二居民储蓄能力相对过强,投资倾向和投资能力相对过弱。这就会导致政府与企业储蓄不足—投资过旺,二居民投资不足—储蓄过旺的失衡状态。从理论上说,居民的出租生于可以弥补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不足,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核没有根本消除,使得居民储蓄难以有效的专为政府和企业的投资需求。      (一)从企业来看,企业在自有资金贫乏、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的情况下,资金需求可以转向吸引社会储蓄。但是受到政企不分的投资体制限制,想在企业在挖掘社会储蓄弥补自有投资短缺中的作用余地过小,对企业投资的行政干预国强,企业只能在政府直接下达的投资项目“盘子”内来形成投资积累规模。企业在投资积累中的这种从属地位,抑制了国民储蓄—投资流程顺畅运行,企业常常面临着社会的大量闲散资金流失,由于没有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而难于通过发行股票,企业联合,发行债券,利用外资等途径来加以集中,形成社会储蓄流量与投资流量的严重脱节。      (二)从居民来看,在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居民可以进入的投资场所却极为贫乏,居民的收入生于只能游离于储蓄和消费之间,再上平时常可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日益增长的储蓄量形成了对市场需求潜在的巨大压力。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居民的储蓄局限在短期储蓄上,长期储蓄显得极为不足,从而限制了银行的长期性贷款和企业的长期性的投资供给。     (三)从政府来看,随着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政府储蓄比重也不断下降,由2005年的42.8%下降到2008年的4.1%。但是,在现实经济中,政府的投资事权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越来越广泛。但在多元投资主体以形成的条件下,预算外储蓄转化为政府投资并不取决于各级计划着的意愿,而取决于多元储蓄积累主体的储蓄和投资倾向,面对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政府最有把握落实的只是预算内的“拨改贷”的资金,对主要由居民和企业储蓄转化的银行贷款、债券、股票等预算外资金则常常落空,这说明政府的投资支出事权已经超出了政府可支配的投资积累财权。     (四) 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资金循环。当前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主要是通过在金融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以国家信用作为后盾的国有银行。由于国有银行将80%左右的银行贷款给了经济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因此该机制能否顺利运行,最关键的环节是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如果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循环顺畅,则储蓄—投资的转化就能够顺利实现,否则,储蓄将无法专程有效的投资。      1.由于政府部门无力向国有企业注入资金,而企业的储蓄规模较小,在直接融资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融资的渠道只能选择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属于商业信贷,它与负债相联系。因此,扩大融资几乎等同于增加负债。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责权利比较模糊,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从而形成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贷款饥渴症”,最终导致企业负债越积越深。      2.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国有企业的效率越来越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而低效率是企业无法积累自己的资本金,反而吃自己以往的净资产,使企业运营更加依赖于银行贷款,记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愈来愈高;愈来愈高的资产负债率,加上较高水平的银行利率,又是企业的利息负担沉重,形成负债与还本付息的恶性循环。其次,大量的依靠银行贷款投资建设项目的报废,或者已建成投产就亏损,也导致新建成的高负债企业,无法还本付息。     在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中,企业在贷款后能否盈利,银行能否获得利息,取决于企业的资产盈利率、企业资产的贷款负债率和银行的贷款利率三个因素。只有企业的资产盈利率大于贷款负债率与大款利率的乘积,企业才会赢利,否则企业就会亏损。      我国的现实情况时,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能否得到过诱因港的贷款时的意味的,至于贷款利率是否高于其资产盈利率、企业能否按时还本付息,致使其次的问题。而正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相对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低效率,即企业的资产盈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造成了金融风险集中于国有银行,并形成了不良资产型通货膨胀。 三、完善投资—储蓄机制的政策建议      完善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必须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业的发展,储蓄作为居民的资产和银行对居民的负债,作为广义货币的一部分,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中央银行更是把储蓄增长和变化作为经济的重要参数和观测,调控目标.正确认识储蓄增减和结构变化趋势,有效地引导居民货币投向及其经济行为意义非常重大.
     1.扩大居民的直接投资领域,实现居民储蓄到投资的直接转化。发展金融市场和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居民提供各种适宜的金融资产选择形式,以弥补企业和政府投资资金的不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余地还很大。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提高居民的长期储蓄比重。      2.推进银行体制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以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的中央银行;各级专业银行成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做到存贷资金的自我平衡。进一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的积累能力。对长期受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制度,减少社会低效率的资金占用。      3.调整政府财政投资的事权范围。减少国家对一般加工制造业的投资和补贴,加大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4.彻底打破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使资金、物资能实现向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地区流动。
计算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加可以看出储蓄增长对促进经济发展是个不可缺的重要因素.2005-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是6.75%,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5.29%,所做的贡献占78.73个百分点.因此,储蓄存款增长较快,通过银行运用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正确理解储蓄与证券投资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储蓄和证券投资都是城乡居民个人结余货币的转化形式.对于居民来说,储蓄是一种传统的积累方式,而证券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一般说来,储蓄是证券投资的基础,只有在储蓄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证券投资.在促进国民经济繁荣的共同目标下,储蓄与股票,债券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互相排斥的.对居民而言,股票债券的收益性较好,而储蓄则是流动性,安全性较优.我们不应倡导储蓄就排斥证券投资.一般情况下,社会资金总量是一定的,教威居民多参加证券投资,那么银行居民储蓄的存款就要相应减少,这样对银行不利.我们说,这种分析不无道理.但是没有从另一方面看,目前许多企业抱着"吃银行大锅饭的想法,对银行的信贷资金,不用白不用,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得到贷款,而这样的企业未必就效益好,这些企业占压资金严重,企业没有借贷观念,银行经营风险也比较大;同时银行由于过多地向社会提供贷款,苦不堪言,全社会的资金需要主要由银行信贷来支撑,长此以往,如果没有更为合理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银行的工作将难以为继,最终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居民参与证券投资,向社会购买股票和债券,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用于企业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行的压力;同时企业对外放股或放债,用吸收来的资金搞经营(或是股金或是向社会公众的举债),因而要重视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加速资金周转,最终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储蓄投资经济分析,杨思群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2. 支撑经济增长—中国消费、储蓄、投资研究,刘方域、张少龙主编,华文出版社,2007.1     3. 无奈的循环:中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效率研究,郭守杰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0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年 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8年第12期。   8、汪前明:《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原创论文流程 相关论文
上一篇: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后发展前景的思考 下一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重组的探讨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我国 储蓄 问题 研究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发表论文
广告位

联系方式 | 论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论文


免费论文网提供论文范文,论文代发,原创论文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3 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