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金融业重组现状与发展特征——以美国为例
二、国有商业银行撤并重组的必要性
三、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重组的效果分析
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重组的具体构想
内容摘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并购活动在全球持续的发生,这股并购热潮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加入WTO后的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着国际超大银行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挑战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的重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中国金融机构中坚力量的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正确审视重组改革的必要性,不断寻求改革的新思路,在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完成内部整合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跨行业、跨国并购,以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本结构,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重组的探讨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作为中国金融机构中坚力量的商业银行也不断加深自身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其经营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其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撤并重组力度,目前也在不断加大,本文试图从分析国际银行合并重组现状及发展特征入手,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重组的方案。
一、国外金融业重组现状与发展特征——以美国为例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世界市场正在逐渐走向统一。在这一背景下,各国金融机构正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国金融业已经开始了跨国境、跨行业的大重组,今后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一)美国的银行业重组
过去10多年中,美国银行经营重组,银行总数由1989年的12697家减少了1/3,达到1999年的8562家(参见表),造成这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银行间大量的合并、收购活动。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破产倒闭的银行数量急剧减少,而合并、收购案产生的数量则达到了400-600件的高峰。
表:美国银行数量的变动(1989-1999)
年份
新增银行数
合并收购数
破产数
银行总数
比上年减少
1989
192
411
206
12697
422
1990
165
393
158
12329
368
1991
105
446
105
11909
420
1992
72
428
97
11449
460
1993
61
480
62
10944
505
1994
49
547
11
10421
513
1995
101
609
6
9921
510
1996
145
553
5
9510
411
1997
188
559
1
9124
386
1998
194
563
3
8756
368
1999
231
417
7
8562
194
注:因银行转换为其他储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储蓄机构转为银行等因素,合并+破产-新增数不一定等于纯减数。
^^文档来源:《金融财政事情》周刊2000.5.1,P15。
(二)发展特征
从美国银行业的重组状况可以看出,国际银行重组基本呈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从收购到合并。世界银行业的并购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主要以收购为主,它是以扩张资产规模、增加营业网点为目的,以大银行收购小银行为手段。美国各州银行已经打破了跨州业务的限制,大的地方银行不断收购邻州银行,成为在收益和规模方面都足以与位于纽约金融中心的大银行相匹敌的巨型银行,据统计,自1983年以来,这种类型的收购数量达3100多家。二是90年代以来进入合并阶段,即从收购模式转向大银行之间的强强自主联合,优势互补,并因而缔造出一系列的超级银行。
2、强强合并,组成超级银行。一般认为,银行具有规模递增性质,规模巨大的银行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并且能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史来看,多数银行业均持续地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特别是在当今金融风险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银行合并的步伐更是越来越快。因此,近年来银行并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银行之间合并成为超级银行。
3、银行业介入其他金融领域。世纪末银行并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除了大银行之间的合并、收购和兼并从而形成巨大而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外,商业银行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拓展业务领域,增加利润来源,也向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机构展开并购。尽管目前大多数银行还是主要从收益和战略意义上在银行业务范围之内进行统合,但从6年前起,美金融业就出现跨行业重组的倾向。银行开始通过收购投资银行、保险代理店方式介入收益丰厚的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美国的曼哈顿银行收购JP摩根、组成总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的超大型金融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各国政府为了使本国的金融业在21世纪具有竞争力,也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放松了混业管制,并默认和鼓励跨业合并。
二、国有商业银行撤并重组的必要性
从1998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下属分支机构的撤并重组工作。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机构的重组对商业银行长期稳健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是由商业银行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所决定的。
(一)应对入世的要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固然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规范的发展,同时,也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中国商业银行要与其竞争,就必须首先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增强竞争力。在五年的宽限期内,商业银行必须使自身的各种指标符合WT0原则的规定,才有可能与国外大银行相抗衡。其中合理、科学的机构布局是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将业务量小资产状况差的机构网点撤并重组,才能解决商业银行的后顾之忧,避免“拖后腿”的现象,提高其竞争实力。
(二)科学管理的要求。随着现代银行理论的发展,衡量一个银行实力的指标不再是只单纯考察其规模的大小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而资产质量、效益等指标逐渐代替上述指标成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当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从只注重市场占有率而不侧重考虑经济效益的误区中走出来,集约化经营将必须代替过分强调抢占市场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机构重组则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节约成本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网点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其中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市场的机构非但未能带来经济利润,反而因为其业务量小、效益差给商业银行带来沉重的包袱。重组不必要的业务网点,可以节约开支,减少浪费,减轻负担,提高效益,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利润最大化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获取新技术从而增加收益、提高国际竞争为方向。随着金融创新在全球金融业的兴起,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利用高新技术创造金融产品,银行为降低成本就要尽量拓展顾客范围,由此而导致了追求规模效益的倾向。
(四)股份化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进程正在逐步拉开,股份制已经成为其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今后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盲目扩充市场而使效益差的业务网点形成的亏损,必然成为商业银行股份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从实行股份制、改革产权制度的目标出发,商业银行必须切除机体上存在的坏组织。
(五)上市的要求。上市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多方位充实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满足“盈利记录、资本充足率、不良借款比率”等规定的要求才能申请上市。因而,重组机构,扩充资本,以雄厚的资本金为基础才能保证顺利上市。而且上市后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和经营状况会对股民的预期行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股票的价格。因此商业银行上市的要求使得机构重组势在必行。
三、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重组的效果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的撤并重组已经起步,但目前的重点主要放在农村市场和一些经济落后,经营业务量较少的地区中进行。商业银行将逐渐收缩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经营网点,将农村市场让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它中小金融机构。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机构重组的主要方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组只是一种内部的重组,是一种初级的简单的银行机构并购。我国商业银行机构重组的主要表现为机构的收缩和规模的降低。这种并购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降低成本,集约经营”的思想指导。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自身管理,端正经营思想,提高经济效益。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大幅度撤并重组,有利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集约化管理,减少经营成本,以得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机构的撤并重组还能够达到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自身危机感的效果。通过机构重组淘汰素质较差的员工,也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免遭到淘汰的结果。
(二)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加强金融监管。长期以来,由于以抢占市场而不顾经营效益的思想的错误指导,商业银行经营机构的分布极不合理,给金融监管带来诸多不利,使得监管的力度受挫。由于机构的重组使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减少,当地监管部门的监管业务量也相对下降,从而有助于提高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质量。 (三)有利于其他金融机构如城乡信用社的发展。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网点分遍密集、广阔,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国有银行的重组会逐步将农村市场让给其他金融机构,为它们提供了更宽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产融结合推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商业银行通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工商产业的并购,导致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资本相互结合。银行和企业在这种融合中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资源优势,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进,通过产融结合,可以促进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性企业集团的发展。
(五)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全方位服务社会。在当今时代,为单个顾客服务的零售业务比重不断加大,出现了金融商品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银行通过机构整合,特别是商业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可以为社会消费者提供产品齐全的金融产品。因此,银行并购不仅是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且它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范围和种类也越来越广泛和多样化。
(六)获取高新技术从而增加收益。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多,为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就必须要求银行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这样计算机网络、高新技术投资就变得非常重要。由于这种投资金额巨大,银行通过并购活动既避免了在技术方面耗费巨额投资与同业竞争,也大大降低了各自的硬件投资费用。这样,不仅是高新技术投资的捷径,实现技术开发的预期愿望,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电脑设备和联网系统。
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重组的具体构想
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国外银行业重组兼并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应分为三个步骤,即分为近期和中远期三步走。从近期看,主要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机构的整合;继而进行国有银行之间及与新兴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及跨国并购,形成实力强大的银行集团;远期则是以混业为重组兼并的中心,建立多元化经营的体系。
步骤一:降低成本,集约化经营
近期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应继续目前的机构改革,按照效率原则,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合理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布局,进行集约化经营。撤并重组效益较差的机构和网点,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要实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实施市场营销策略,发展新增业务,利用高科技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以实现国有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渐由总行制转向由国家控股的集团控股公司,通过合理的拆分和重组,将各分支机构改建成控股公司的子公司。
步骤二:(一) 强强联合,建立超级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内部重组,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进行银行间跨地区的重组和兼并,以强强联合的优势形成银行业的航空母舰。其目的是借助超级银行的形式增强竞争实力,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成本。例如,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后,可在3年内节约成本15亿美元。此外,强强合并还可以促进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益,参与世界竞争。例如,日本的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后,由于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的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居日本各银行之首,所以两家银行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合并,可以考虑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之间的联合,因为这两家银行的合并将会产生类似于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的效应。
同样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并重组也可以优势互补,发挥规模效益。国有商业银行曾经在我国的银行界独霸天下,在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规模占有绝对优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起来的,既无历史包袱,又无传统束缚,它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正是国有商业银行所缺少的。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的重组和兼并既兼顾了规模经营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模式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达到现代银行应具备的规模化经营和开发新产品、优化资本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等基本条件,这样以来不仅保留了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份额,还可以迅速拓展业务领域,增强了竞争实力。
(二)加快国际化进程,实现跨国并购
我国加入WTO的基本原则是贸易和资本的自由交易,这就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要参与国内竞争,同样也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角逐。但是目前除中国银行以外,其它几家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要想参与国际竞争除了要设立国外分支机构外,还要通过重组和并购的形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实力。这样既节约了进军海外的经营成本又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并进入经营的正常期,同时还能够利用其先进的管理体系进行经营管理。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合并重组的先进经验,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参股和控股的形式兼并国外商业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在并购的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扩充市场的做法,应对目标市场的经济金融环境,业务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论证,以保证重组后的效益的实现。重组合并应首先选择国外的金融中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和与我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频繁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进入的目标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许多亚洲国家放宽了外资收购本国银行的限制。例如,泰国允许外资在10年内持有本国银行100%的股份,印尼也允许外国投资者有100%的银行股权,菲律宾允许外国人在银行中拥有的股份从40%增加到60%。如此看来,无疑是为我国银行业进入亚洲金融市场的提供了契机。
步骤三:跨行业并购,实现混业经营
从今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混业经营是必然的趋势。银行将突破目前的业务限制,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国外银行因为业务品种多,新产品开发快等优点,竞争实力将大大超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这个方面来讲,国有商业银行的跨行业并购重组也势在必行。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可以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分散经营风险,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竞争实力,满足客户需求的效果。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对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混业并购的可行方案之一。通过重组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是银行走向混业的一条捷径,能迅速建立综合银行体系,节约了开办和经营费用。通过对其它金融机构的重组合并,形成大型金融航空母舰,增强银行竞争实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的改革目标。
参 考 文 献
1、蔡鄂生 《银行重组》 内部刊物 1999.1
2、戴相龙 吴念鲁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