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关于通货膨胀
三、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
四、关于治理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近两个月,无论是经济理论界的专家还是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谈论最多的莫过于物价的上涨了。我国的物价在不断上涨,而且是以罕见的速度和在罕见的范围内上涨,一场罕见的大范围物价上涨浪潮席卷中国。全国性的严重猪肉短缺,导致猪肉价格飞涨,以至于造成食品领域的连锁反应,牛肉、鸡蛋、鱼、鸡肉等价格也紧跟上涨,一切都在表明,通货膨胀的挑战已经开始显现,并逐渐在造成影响...
论如何治理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升高,我国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可以说中国经济已在通货膨胀的风险笼罩之下。本文主要浅述如何治理或缓解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
二、关于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定义
所谓通货膨胀,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通常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相当大幅度的上涨。即,如果一部分物价水平上升,另一部分物价水平下跌,可能会使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甚至下降,不能称为通货膨胀;如果这个季度物价上升,下个季度物价下降,从全年看,一般物价水平可能稳定、甚至下降,也不能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总是同货币购买力联系在一起的,即如果已发生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购买力必然下降。
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多数国家都发生过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学家M•布朗芬伦纳和F•D•霍尔兹曼针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形式,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
1.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的普遍的超额需求状况。
2.认为通货膨胀是总的或人均的货币存量或货币收入的增加。
3.认为通货膨胀是带有附加条件的物价水平上涨,它的预期是不完全的,它会通过成本提高使物价进一步上涨;它不会使就业和实际产量增加,它比某种“安全”速率变动更快一些,它由“货币”的方面引起,它是扣除了间接税和补贴的价格度量,而且它是不可逆转的。
4.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外汇汇率或黄金价格度量的或是由黄金超额需求或官方汇率的外汇额需求表示的货币对外价值的下跌。
(二)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原因
1.财政性通货膨胀。是指国家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其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是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
4.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即使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通常会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价格的畸形上涨导致国民收入不合理的再分配,一部分人的财富被吞噬,另一部分人则发横财。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恶瘤,它导致经济病态运转,甚至瘫痪崩溃。其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
1.通货膨胀造成财富不公平的再分配。在通货膨胀下,物价不断上涨,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所得之间、货币现时的购买力和将来的购买力之间形成差距,从而使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吃亏。
2.通货膨胀可能导致储蓄的减少,从而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萎缩,在名义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或通货膨胀率难以预期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都不愿储蓄而愿意提前消费,而储蓄则是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从长远讲,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带来影响,同时给当前的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
3.通货膨胀搅乱了价格机制,造成资金和资源不合理的分配和严重浪费,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影响了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通货膨胀下,价格不是根据正常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的,而是由许多非正常因素作用结果而扭曲变形的。这种畸形的价格机制发出短期的、易变的、不反映价值规律的价格信息,必然导致资金和资源错误的、盲目的分配,并造成社会财富的严重浪费,使经济和贸易不能正常发展。
4.通货膨胀超过一定限度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一旦发展到恶性通货膨胀,最终会导致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崩溃。通货膨胀下,国民经济处于一种病态运行中,到了恶性阶段,大多数人都会蒙受损失,而对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拒绝接受国家发行的货币,倒退到物物交换的境地。
5.在国际经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投资、贸易、旅游等多种途径产生国际传播作用,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
三、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与特征
我国的物价在持续快速上涨,而且是以罕见的速度和在罕见的范围内上涨,一场罕见的、大范围的物价上涨席卷中国,全国性的严重猪肉短缺,导致猪肉价格飞涨,以至于造成食品领域的连锁反应,牛肉、鸡蛋、鱼、鸡肉等价格也紧跟上涨,一切都在表明,通货膨胀的挑战已经开始显现,并逐渐在造成影响。我国2007年6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4.4%,7月达到5.6%,8月更攀升到6.5%,为十年以来的最高,超过央行制定的3%的“安全线”(CPI指数也是人们通常说的通货膨胀指数,国际上通常认为,CPI指数若达到5%,一般可视为出现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是成本推动型,也可以是需求拉动型或结构性通货膨胀。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套不上以上那种类型,它完全体现了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所谓“中国式通货膨胀”,就是指用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先是推高资产价格,然后推高基本生活品价格的飞涨,最后引起国内各种物品价格全面上涨。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过多的货币并非平均流向各个行业,而是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楼市与股市),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最终引致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民生等所产生的冲击与危害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超高速、低通胀”的格局(甚至有两年出现过通缩),成为被世界所羡慕的全球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近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贸易盈余以及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都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以至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显示出过快的增长,甚至出现过热的、非良性的发展趋势。对于现时我国由于物价上涨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令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都颇为紧张,认为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必将对中国整体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物价的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否良性发展。而无独有偶,就在此前全国性的严重猪肉短缺,导致猪肉价格飞涨,以至于造成食品领域的连锁反应,牛肉、鸡蛋、鱼、鸡肉等价格也紧跟上涨,通货膨胀已逐渐在造成影响。食品价格的通胀严重冲击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行为,而诸多的具体压力确实也在不同程度的推动着食品价格的上涨。中国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是3%左右,现在CPI上升到6.5%,应该说是对宏观调控当局亮起了红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一个最基本的信号。如果物价普遍持续上涨,具体商品价格的变动就丧失了信号功能,市场也就丧失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例如,在非通货膨胀环境下,猪肉价格上涨了,你可以容易地判断,猪肉供不应求。在猪肉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养猪的投入就会增加,猪肉的供给也将随之增加。在通货膨胀严重的环境下,没人知道猪肉涨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猪肉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价格的普遍上涨。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使价格信号失效、使经济秩序陷于混乱。
如果通货膨胀失控导致宏观政策急刹车,那么中国将又一次进入了通货膨胀时代,如果这场通胀继续持续下去,那将会出现1997-1998年间那样的经济低迷。这是中国政府不愿意见到的。因为,这将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能源、资源的价格会不断快速上涨;房地产将继续出现疯狂的上涨;粮油、医疗、教育等这些密切关系着老百姓生活的方面将持续上涨。另外,人们越来越发现,钱不只是放在银行,钱要用来投资。所以,会有更多的人会用在消费方面,并且会有更多的人提前消费。所以,2007年中国的经济虽然会保持高的GDP增长,但是,高经济增长率是建立在高通货膨胀率之上的。所有这些都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三)造成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2007年的通货膨胀是2003年以来通货膨胀的继续。2003年以来对于通货膨胀的讨论基本上依然适用于2007年。但是,本次通货膨胀的恶化似乎具有更大的需求拉动的色彩。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一般都同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不够有关。反通货膨胀政策的选择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即取决于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起型或需求拉动型。他回顾了并不久远的历史。2003年10月粮价猛然上升,导致CPI的明显上升,曾引发了一场关于通货膨胀性质以及发展趋势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粮价上涨是单部门的问题,同自然灾害引起的减产有关,不具有强烈的传递和扩散效应。因而,粮价上涨不仅不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而且有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CPI上升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所致,但粮食价格上涨同房地产开发和基本建设导致的土地瓶颈有关,是一种典型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持第二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既然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型,政府就必须采取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抑制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虽然结构调整政策可以抑制粮食价格,使CPI回落,但却不能制止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当时,政府听取了两方面意见,采取的综合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另一种说法是流动性过剩。钱多了东西自然会涨价。中国目前的货币环境非常宽松。宽松的货币环境不一定是通胀发生的充分条件,但往往都是物价全面上扬的必要条件。银行发行了超过社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多印出了众多的“假钱”。在过去三年,名义GDP增长52%,同期M2(广义货币供应量)货币发行增长62%,就是证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美元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动印钞机。美国货币当局滥印美钞,导致资产价格的暴涨,而后者又通过财富效应导致美国居民消费的增加。日本也是当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制造者之一,日本的超低利率政策使日元在全球流窜,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加油。由于我国僵硬的汇率政策,一些“国际食客”用不断贬值的美元,狂买国内“廉价的商品与资产”,中国成了美元贬值的“泄洪之地”。美国政府发行的过量美元与日元的低利率造就的信贷膨胀,这些钱都跑到中国,中国社会分担了全球美元的通货膨胀,而且是重灾区。目前根本不是人民币升不升值的问题,而是美元贬多少的问题。如果美元在未来持续贬值,推高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就是“不可抗力”,否则,我们国家难免要面对货币投机流行、货币过剩的局面。更可怕得是,情况越来越糟。截至2007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长量已超2006年全年的2473亿美元增长数。换句话说,央行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外汇,每分钟要被动发行760万人民币的货币。在汇率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银行加息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吸引外资流入,发行更多的人民币,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四、关于治理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几点思考
(一)现行国际社会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法与效用
现行国际社会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紧缩需求政策。紧缩政策是从压缩需求入手,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以稳定物价。紧缩需求政策通常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即通过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抛售证券以及其他措施来实现;二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压缩公共工程支出,提高个人所得税等措施来达到。“双紧”政策的目的均为压缩总需求,这种方法虽然有效制止通货膨胀,但常常造成经济萎缩和生产要素的浪费,带来消极性。
2.扩大供应政策。供应政策是从既压缩总需求,又刺激经济,增加总供应入手来解决通货膨胀。这种政策比“双紧”政策更有积极意义。
3.物价和收入政策。为了压缩总需求,制止通货膨胀,由政府对物价和工资实行管制的政策,如冻结物价与工资等,其中又以管制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政策为主。对物价、工资的管制有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强制性是由政府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物价和工资上升率的限度或将物价和工资冻结在一个既定水平上;自愿性是政府用劝导的方法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物价和工资的变动。这种措施虽然凑效,但通常只能在短期实行,否则会人为压抑经济发展。
4.货币改革政策。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不可遏制的状况,货币制度处于或接近崩溃边缘,就要采取货币改革政策才能重新恢复公众对货币的信心。货币政策通常有废弃、恢复和减值等做法。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时才采用货币改革措施。
(二)几点治理或缓解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意见和看法。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央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来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另外,可行的办法还有:一是提高人民工资,使之不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二是调整社会投资结构,社会投资的方向应该从消费品转向公共品,加强环境治理;三是加大对社会保障、福利设施建设支出,加快普及医疗保障;四是平衡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在如此通货膨胀走高的时候,我们的政策必须是钢性的,采取紧缩政策以挤出泡沫,同时还要抑制过度投资,平抑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我们的政府应当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在“仔细考量,认真分析、广泛征求、审时度势”的大背景下,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平抑通胀带来的挑战。
参 考 文 献
1、温国才 朱卫平 陈雪梅 尹福生 编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何向陶 劳建光 主编,《货币银行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3、《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4、舒眉,《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魅影》,《南方周末》,2007年8月2日
5、谢国忠,《中国进入通货膨胀时代》,《财经》杂志 ,总193期
6、张璇,《正确看待“中国式”通货膨胀》,《中国财经报》,2007年9月4日
7、《本轮通胀如何对症下药?》,《财经》杂志网络版,2007年9月12日
8、Lawtiger,《理解通货膨胀与应对策略》,和讯网2007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