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2
中国基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3
一、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3
(一)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史3
(二)中国基金业的现状5
二、我国基金业发展存在的问题6
(一)中国基金业基础市场薄弱、混业竞争挤压6
(二)基金公司两极分化加剧7
(三)品牌博弈取缔同质竞争8
(四)基金业面临加速洗牌9
三 、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对策思考10
四、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前景12
内 容 摘 要
摘要:我国基金发展的历史起源于1992年,规范的基金起源于1998年。尽管我国规范基金历史并不长,但是在这9年中,基金也经历了多次的起伏跌宕。可以说,基金业的发展,正是中国证券市场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目前中国基金业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中国基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
一、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投资基金起步于1991年,并以1997年10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为标志,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1、1997年10月前投资基金的发展状况。
1991年10月,在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时,“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深圳南山风险区政府批准成立,成为第一批投资基金。此后仅于1992年就有37家投资基金经各级人民银行或其他机构批准发行,其中“淄博乡镇企业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于1993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资基金。1993年初,建业、金龙、宝鼎三只教育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在上海发行,共募集资金3亿元,并于当年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截至1997年10月,全国共有投资基金72只,募集资金66亿元。其特点表现为:
(1)组织形式单一。72只基金全部为封闭式,并且除了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天骥基金和蓝天基金为公司型基金外,其他基金均为契约型。
(2)规模小。单只基金规模最大的是天骥基金,为5.8亿元,最小的为武汉基金第一期,仅为1000万元。平均规模8000万元,总规模仅66亿元。
(3)投资范围宽泛,资产质量不高。绝大多数投资基金的资产由证券、房地产和融资构成,其中房地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流动性较低。1997年末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其投资范围大体为:货币资金14.2%,股票投资31%,债券投资3.5%,房地产等实业投资28.2%,其他投资占23.1%。 (4)基金发起人范围广泛。投资基金的发起人包括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政和企业等,其中由信托投资公司发起的占51%,证券公司发起的占20%。
(5)收益水平相差悬殊。1997年,收益水平最高的天骥基金,其收益率达到67%,而最低的龙江基金收益率只有2.4%。 2、1997年10月之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在1997年1O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该暂行办法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募集与交易,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投资运作与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范。1998年3月,金泰、开元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标志着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导方向。2001年华安创新投资基金作为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成为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又一个阶段性标志。与此同时,对原有投资基金清理、改制和扩募的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之中,其中部分已达到规范化的要求,重新挂牌为新的证券投资基金。 截至2002年11月底,共有17家正式成立的规范化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54只契约型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和17只开放式基金,其中封闭式基金发行规模达到817亿元,市值约773亿元,历年合计分红超过200亿元,开放式基金管理规模564亿元,并出现多种投资风格类型。与此同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准则、《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也为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基金业的现状
自1998年开始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导方向至今已逾八载,成绩斐然。如今中国的基金业已经是关乎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关乎广大百姓福祗的大事。股权分置改革更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扫除障碍。今年以来,市场面临根本性转折的重大历史时期。而恰恰在此时,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却反向遭受到可能是其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中国基金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迈怎样的步伐,向何处去的关键时期。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1998年诞生以来,证券市场发生了
历史性的巨变,这其中指数点位变化是表,市场文化嬗变是里,而市场文化嬗变的核心就是基金公司所大力倡导的价值投资,其重要体现就是绩优蓝筹股成为基金的核心重仓股。2004年基金重仓股平均每股收益为0.442元,较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高70%。2005年中报基金重仓股平均每股收益为0.39元,仍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70%。在该理念的洗礼下,那种垃圾股炒上天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高高虚悬的庄股股价也一只只轰然坠地,大量的大盘蓝筹股从埋金于沙变成耀眼王者。应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效率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其中基金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A股市场份额已达到了15%,而包括券商、保险、信托、全国社保、企业年金和QFII在内的其他六大类机构投资人的市场总份额也仅为5%左右,
可见基金业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之重。根据2005年底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主持的机构投资者发展与市场有效性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比较高的股票的波动性也相对比较小,对降低市场整体波动性有帮助作用,机构投资人行为有助于提高市场有效性。同时,机构投资者在理解、贯彻证监会政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有效引导和积极推动。
二、我国基金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基金业基础市场薄弱、混业竞争挤压
中国的基金业和基金管理公司在其短短的八年发展历史中,成绩有目共睹,但当前也确实遭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严
重的挑战。证监会最新公开的数据显示,2006年一月份基金遭遇大幅度赎回,有6只基金的规模不足1亿元,已接近了5000万份的保牌底线。有专家估计今年前两个月的总赎回量在400亿左右,这么大规模的赎回在中国基金史上前所未有,而且是发生在中国基金投资业绩发生明显好转的时段,这迫使主观上看多中国股票市场的基金管理公司客观上被动成为该时段做空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基金发行市场也是持续低迷,2005年平均每只基金的发行规模仅为2004年的一半。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04年45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只有17家盈利,28家公司亏损,亏损面近2/3,更有基金公司注册资本金被侵蚀近半。而根据2006年1月底的数据,在已经发行基金的49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有11家公司的基金管理规模在10亿份以下,占22%,有25家公司在40亿份以下,占51%,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亏损的。
(二)基金公司两极分化加剧
在牛市行情的主导下,国内基金业加速了洗牌的进程,不同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和基金资产净值规模分化的趋势不断拉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有五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都超过千亿元资产,而排在最后面的公司管理的资产仅有1.26亿元,两极差距超过1000倍。
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数据,截至6月30日,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平均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20亿元,其中有5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分别是:华夏基金管理公司:1302亿元;南方基金管理公司:1277亿元;嘉实基金管理公司:1118亿元;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1104亿元;博时基金管理公司:1005亿元。
同时,这5家最大的基金公司市场份额超过了30%,资产管理规模两极差距从2006年的470倍扩大到了今年年中的1000倍。而单只基金规模最大的资产达到340亿元,最小的基金资产只有0.72亿元,相差500倍。由此可见,规模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两头差距逐级拉开。
(三)品牌博弈取缔同质竞争
中国社会研究所调查发现,在选购基金产品时,68.7%的个人投资者会考虑发行机构的知名度,64.1%的人会考虑基金产品以往的业绩。前者是品牌的知名度,后者则是品牌的美誉度,由此可见,投资者对基金的品牌非常重视。
个人投资者对知名基金公司的追捧表明,有品牌影响力的基金公司将越来越强,而缺乏品牌竞争力的公司生存空间受到威胁。
业内人士指出,基金产品创新空间不大、投资渠道和销售渠道类似,不同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而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者最关注的是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最大收益,在这种收益性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期性的情况下,不少投资者自然会把注意力从收益预期转移到对公司品牌的认识之上。 明星基金经理的塑造是基金公司品牌建设的一大重点。不少投资者都是看准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购买基金的。华夏大盘精选是上半年收益最高的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总回报率为109.55%,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一,其基金经理王亚伟也成为备受瞩目的投资明星。明星基金经理的招牌,成为基金公司有效的营销武器。在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明星基金经理担纲的基金显然更为热销。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投资者不断成熟的表现,国外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也非常重视基金经理人的素质和稳定性,不过也提醒投资者,要在较长的一个阶段考察基金绩效,可以相信但不要“迷信”明星经理。
(四)基金业面临加速洗牌在基金公司迈入品牌博弈时代之后,行业也面临着加速洗牌和优胜劣汰的局面。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基金公司业绩逐步显现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分化趋势。今年上半年,在偏股型基金中,华夏大盘精选收益最高,为109.55%,而成绩最差的基金收益仅为25.99%。
在基金的发行上,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在3月28日首日的认购金额就已超过180亿元,超出了拟定的110亿元规模上限提前结束发售,成为实施比例配售发售新基金政策以来,真正需要按比例分配的第一只基金。此外,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工银瑞信创新基金等也受到足够的市场关注和低的配售比例,表明投资者火热的认购热情涌向综合实力强的品牌基金公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新基金发行多日,都还未达到募集规模上限。
三 、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新生不久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面临如此巨大的生存压力?原因既来自系统内部,也来自系统外部。
系统内部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本市场自身。中国的基金业,尤其是开放式基金,是在股市熊市的大环境下获得的超常规发展。中国股市2001年6月指数见历史最高点2245点,而后持续4年回落,并在2005年6月回到8年前的低点,上证综指最低见998点,剔除新股上市因素,该指数仅为800点左右。而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下,2001年9月中国的第一只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发行,一路超常规发展到目前基金总规模近5000亿份,复合年化增长率近300%,基金业的大发展与股市的大低迷形成了明显的悖论。解释该悖论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监管机关近年来一直提倡的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二是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向居民倾斜,居民储蓄快速膨胀,理财需求日益强烈,而中国金融市场整体缺乏适当的理财工具,证券投资基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方面的强烈需求。
中国老百姓虽有强烈的理财需求,但不少人实际上却缺乏必要的理财观念,包括对证券投资基金这种理财工具的科学认识,直到目前尚有众多基金投资人认为基金应该是保本产品,或是可以短炒获利的投机工具,这导致中国基金市场一方面是热热闹闹的发行,另一方面是凄凄惨惨的赎回。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从一开始就受到净赎回的困扰,偏股型基金自有史以来的13个季度中,8个季度出现净赎回;偏债型基金所有的季度都是净赎回。而近期的大面积赎回则是历史矛盾--市场熊市而基金牛市的集中爆发。
基础市场的问题不仅体现在系统性风险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结构性矛盾方面,一是蓝筹股的稀缺,二是对冲工具的缺位。前者导致基金持股的高度集中,从2003年二八现象演变到2004年一九现象,基金公司虽自身秉持价值投资理念,但基础市场的状况也确实令其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后者则导致根据基金合同规定必须持有一定股票仓位的基金经理面对市场的下跌只能仰天长叹。
内忧中的中国基金业目前再遇外患,即在金融混业揭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不断向原基金管理公司的领地进行侵蚀,商业银行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开张,保险公司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理论和舆论准备,而商业银行是目前占整个基金销售60%以上的最大渠道,保险公司则是占整个基金份额30%左右的最大持有人,它们的战略调整对现基金管理公司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此外,券商集合理财的开闸,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金管理公司的生存环境。
四、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投资基金业究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前景,或者换句话说,我国投资基金业的“终极目标”究竟该定位在哪里。
现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业并举, 它们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上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但投资基金管理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还非常有限,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金融体系上的一大缺陷。因此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基本工具, 以社会化投资管理为己任的基金业将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文档显示,目前在不少国家中,投资基金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如在美国,仅共同基金一项的资产规模,到 1999 年底, 已经取代了在传统上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商业银行而成为美国金融市场上的另一大金融中介。1993年底,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为3.9万亿美元,到1999 年底上升到6万亿美元,增长了54%,同期共同基金的资产则从2万亿美元上升到6.8万亿美元, 增长了231%。
当然,就我国目前投资基金业的现状而言,无论是在资产规模上还是在运作机制上,都无法与其他金融产业如银行业、证券业等“相提并论”。 但是,我国投资基金业目前所处的地位并不表明它就不需要和不能够有大的发展了,相反,正是由于有了差距,才会产生大步前进的冲动和动力。而且,从大处着眼, 我国投资基金业必须加速发展,也是发展国民经济和完善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必然要求。
一是眼睛向内看,苦炼内功。就基金管理公司自身而言,苦炼内功就是要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建设,提高经营效率,这是发展的基石,即所谓欲求其流之长,必固其本。当前基金管理公司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转变经营模式,即从过去那种高成本的粗放式经营转向低成本的集约式经营,培育、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形成投资业绩与风险控制、管理规模与经营效益的有机平衡,这是基金管理公司为迎接未来挑战所必须尽早完成的功课,谁完成得早,谁就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二是眼睛向外看,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跳出目前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虽然基金市场是依存于资本市场的衍生市场,但是我们如果将眼界放得更宽、更远,那么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将被豁然打开,即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是中外合作,促进中国基金业更快成熟。基金业中外合作势在必行,我国基金业从一开始就立足于高起点,与成熟市场基金业靠拢、接轨,因此就各方面基本架构来看,已经与西方成熟市场的基金业颇为相似,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通过基金业的中外合作,我国的基金管理业会在投资方法、风险防范、市场开拓、 投资人服务等诸多方面更快的成熟。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最终加入WTO, 我国基金业投资B股市场、投资海外市场的事宜也应该会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基金管理队伍将不断壮大。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 参与基金管理的人员数量将有较大增加,其业务素质也会出现质的飞跃。 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克胜就表示,基金业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的推出, 将对现有基金管理公司的技术平台、品牌树立、市场营销形成新一旦开放式基金得到大力发展, 基金管理公司过安稳日子的时代就结束了。放式基金将使基金管理公司面临更大的压力, 从而促使公司管理更上一个层次。据了解,目前,鹏华已经形成了一套对基金经理、 研究员进行考核的制度。为应对开放式基金发展的需要,鹏华还将于近期在内部结构、 人员考核办法等各方面作出新的大调整。
美好的蓝图,需要一笔一笔地去绘就,基金业的发展,更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接受记者采访的基金管理公司老总和工作人员, 虽然对我国基金业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急切的期盼,但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实在的行动。“忙啊”,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有这么一句口头禅,“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是的,我们不能沉湎在对已有成绩的窃喜之中,更不陶醉在对未来前景的幻想之中。因为,光顾窃喜就会固步自封,只凭幻想就会一事无成;因为,我们确实“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比如, 目前我们还需要加紧做好基金业的立法工作,加快培养人才,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构建与运作机制,创建自己的理论研究机构,加强与国际基金机构的交流,等等。
目标既定,前景诱人。我们唯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赢得明天的发展, 才能为形成可以与索罗斯、彼得林奇抗衡的投资专家群体创造条件, 才能使我国投资基金业真正成为一个行业而“自立”于金融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