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第2页
论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第3页
参考文献……………………………第16页
内 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对金融等社会经济的影响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就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论如何控制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意
要控制通货膨胀,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而通货膨胀是在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计划经济是没有通货膨胀的。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的定义一般是指;物价在持续的上涨并由此带来商品的价格严重的偏离商品的本来价值。从货币的角度来说,通货膨胀也是指货币的持续贬值。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比如一段时期的持续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4%左右。这个通货膨胀率在目前来说是很正常也是必要的,它对经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影响经济。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在两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率以上时,通货膨胀已经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且需要采取各种经济杠杆进行控制的时机了。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如果通货膨胀率达到了50%以上,可以说社会经济基本上到了崩溃的边缘,而且还在加剧的崩溃了。
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目前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全球的所有经济学家和政府机构,都会采取各种办法去控制通货膨胀率的虚高,特别是恶意通货膨胀。为什么政府和全球的经济学家要那么注重这个通货膨胀率呢?通货膨胀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 ,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②对收入和分配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③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具体到对社会层面的影响,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方面,对促进经济有帮助,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可以通过中央银行贷款扩大财政投资,并通过正常保证私人投资不会减少。则会因总投资的增加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利润会增加,又会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也会令到社会经济倒退。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
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
通货膨胀对收入和分配产生的影响
固定收入者损失,浮动收入者得到
债务人得利,债权人损失
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国家得到,居民受损
三、通货膨胀对外经济(金融社会)的影响
破坏市场供求关系
由于通货膨胀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市场供求状态,而物价在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本身即可以“制造”生产过剩,因此,只要有通货膨胀存在,那么同时必然伴随生产过剩的存在。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不能同时存在,其实不然。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不能与其同时存在是物价稳定和物价下跌;生产过剩指供大于求,不能与其同时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之间不仅存在单项对应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但是,在常规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只有“ 物价上涨——供大于求”这种组合是最为常见。在这种双重危机的市场运行模式下,扩大需求将导致通货膨胀,压缩需求将导致生产过剩,社会经济很难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即使在物价波动模式下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的,但它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此模式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原始市场运行模式。这种双重危机的组合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常规运行中,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永久性存在。市场中整体的物价上涨造成动态的生产过剩,对动态的市场破坏造成破坏。企业生产是根据市场中的动态需求来进行的,只有动态需求可以实现企业的商品销售。静态需求是一种潜在或未来市场需求,它不能为企业实现动态的商品销售,因此企业不会根据静态的不可确定的需求来制定实际的生产计划,这就必然导致静态供给的萎缩,进而对市场的静态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由于动态的商品生产面对动态的市场需求,所以存在于静态之中的通货膨胀风险总是被动态的生产过剩现象所掩盖。由于经济学家要控制静态的通货膨胀风险,所以他们制定的经济策略必然加重动态的生产过剩。
导致整体经济萎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单一生产的发展,而是生产和需求的共同发展。由于物价波动将导致需求下降,因此必然导致社会整体经济的萎缩。
随着物价上涨幅度的不断增加,市场商品的销售量在不断减少,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也就随之不断萎缩。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实是市场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货膨胀在促进经济增长。由于在物价自由波动情况下扩大市场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被误认为是通货膨胀在促进经济增长。在市场整体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一些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平均通货膨胀幅度的企业增加效益,其资本可以得到不断的扩张,而一些物价上涨幅度低于市场平均通货膨胀幅度的企业将造成亏损,导致资本的不断萎缩。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盈利,企业必须大幅度抬高物价,否则将被通货膨胀所消灭,因此市场竞争自然地变成了抬高物价的竞争。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需求不断下降,市场中的商品销售数量及整体盈利水平不断下降,整体市场经济处于不断萎缩的运行趋势。
导致企事业单位的债务危机
导致企业的债务危机
动态的生产过剩是物价自由波动的必然反映,在此状态下,市场购买力极度短缺,因此大量企业都不得不采取赊销商品的方式来进行经营,这就在市场中形成了巨大的商品债务。另外,企业由于资金短缺,相互之间大量借款,或向银行大量贷款,这就形成了巨大的货币债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债务给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压力是非常严重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就是因此而走向破产的。另外,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三角债)不仅给一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将导致严重的债务纠纷,给执法机构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在危机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欺骗手段日新月异,欺骗圈套防不胜防,进而给企业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政府在清理“三角债”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由于生产过剩这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目前“三角债”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导致金融危机
所谓金融危机,就是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它是债务危机的又一种存在形式。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而产生的,它是由银行的存、贷款比例来进行衡量的,“存贷比”越高,金融风险越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就大。在企业经营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将随之大幅度增加,否则企业经营将难于维持,这就形成高比例的金融风险。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市场中的商品大量积压,企业实现利润的机会逐渐减少,亏损面逐渐扩大,因此,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也随之逐渐下降,金融风险逐渐增大。其实,金融机构的经营是非常被动的,它一方面必须保证对存款客户本息的按期支付,另一方面确不能保证贷款客户本息的按期偿还,一旦存款客户大量提取存款,那么将造成银行支付存款的严重困难。银行是依靠客户存款利息和企业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来获得盈利的,一旦企业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那么银行将因无条件地支付存款客户的利息而造成亏损。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到银行不能支付存款客户本金的程度,那么银行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营业了。一旦银行停止营业或倒闭,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从目前的贷款情况来看,企业贷款中的较大一部分都是从短期贷款变成中期,最终变成长期贷款和呆滞贷款。银行贷款的短期偿还要求和企业借款的长期占用要求形成不可调解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银行贷款从局部方面来看是一种可以按期偿还的借贷行为,但从整体方面来看它是一种永远不能还清的债务,一旦要求从整体方面归还贷款,要求贷款从整体上运行下降趋势,那么银行将没有能力继续维持经营,因此必然导致严重金融危机的爆发。
导致政府的财务危机
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巨额赤字是造成其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商品经营企业的销售及盈利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将出现困难。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和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迫使政府大量地发行国债,这就造成政府巨大的债务负担。国债需要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政府不能按期偿还巨额的国债,那么将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目前解决偿还国债的办法是发行新国债,将发行的一部分用于偿还旧的国债,另一部分用于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这样做的后果是国债和利息的逐年增加,进而造成财政更大的资金缺口。国债的资金来源是企业和个人,国债不断大量的发行必然造成该项资金来源的枯竭。一旦这有限的资金来源不能负担政府大量的国债发行,而旧的国债又必须进行及时偿还,那么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财政危机。
损害广大民众利益
劳动者是物价波动是主要受害者
在目前的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财产所有者,各个财产所有者之间都是通过市场交易相互进行往来的,而通货膨胀则导致这种看似公平的市场交易以及不公平的方式在进行着。对于商品供给者来讲,降低商品供给可以抬高物价,可以侵占货币持有者的财产;对于货币需求者来讲,降低需求可以压低物价,侵占商品所有者的财产。那么在此财产相互侵害的过程中,为什么总体上是货币所有者的财产受到侵害,而不是同等水平的侵害呢?因为无论怎样的物价水平,货币所有者都不能停止消费,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商品可以消费,可以不去销售;货币不能消费,不能不去购买。在长期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商品经营者之间在进行着相互的财产侵犯,他们的伤害不是单一的,是相互之间的,而他们对广大劳动者的财产侵犯确是单方面的。市场财产侵犯的主动权掌握在商品经营者一方,劳动者是物价波动的主要受害者
2、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物价波动导致需求下降,因此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就会大幅度减少,劳动者失业的数量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了。在动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异常就激烈,为占领市场,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强力手段降低经营成本,而降低劳动者工资本身即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讲,市场竞争也是压缩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当然也是扩大社会失业队伍的竞争。另外,企业在竞争中的失败,也将导致大量的劳动者失业。这充分说明物价波动是导致劳动者大批失业的主要原因。在激烈的压缩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逐渐减少,劳动强度逐渐增加,生存难度逐渐增大。在此激烈的劳动岗位竞争的情况下,有职业的劳动者都很难生活,失业者的生活就更加难以维持。由于大批劳动者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必然要以任何可能的手段来求生存,这必然导致社会中犯罪现象的增加,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进而导致政治危机和引起严重内乱事件的爆发。
四、当前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与思路
现在来看看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呢?
通过金融系统,增加贷款利息,减少货币的流通。
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西方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是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通货紧缩就是从流通中回笼一部分过多的纸币,通常采用的办法是:①增加税收。②提高贴现率和减少信贷总额。通过这些办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来抑制通货膨胀,采用的办法主要是 :①颁布价格指导线。②以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低价。③对工资、物价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措施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也是比较有效的手段。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也不妨借鉴这些措施。
目前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所以,要抑制通货膨胀,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方法进行调控,
A、扩大市场需求
目前人类的需求具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指人们生活的消费需求,它是一种无限的需求,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走到了尽头;二是指市场的消费需求,它是一种有限的消费需求,是由货币流通而产生的,是社会经济运行总的成本支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市场中的商品供求和商品需求来进行实现的,单纯的商品供给或商品供求都不能代表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市场经济中,一切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来进行实现的,供给和需求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需求也应该不断扩大,否则将会限制生产的发展。没有需求也就没有生产,有多大的市场需求也就有多大的生产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讲,需求是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需求的直接方法就是增加货币投放。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增加货币投放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货币投放可以起到扩大市场需求的效果,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其效果将被大幅削弱。货币投放不会起到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但实际上,由于货币投放是在原来的物价水平上进行的,所以对当时是市场需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是物价波动情况下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果能够在目前的商品市场中创造一个稳定的物价环境,那么市场需求就会随着企业生产的不断扩而大幅增加,最终从整体上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B、稳定物价。那么稳定物价有那些方法呢?
(一)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物价
在物价始终显上涨趋势的市场经济中,稳定物价其实就是限制通货膨胀。物价波动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稳定物价,只是用来稳定物价的方法不当而已。前面已经对物价的波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证明物价波动不能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因此,物价波动的结果是通货膨胀,而不是物价稳定。物价波动理论主张通过压缩市场需求或扩大商品来治理通货膨胀,这是一种最不明智的选择。虽然通过压缩市场需求或扩大商品生产可以限制通货膨胀,但它只能减轻通货膨胀,不能制止通货膨胀,而且压缩市场需求和扩大商品生产都会加重生产过剩危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物价与需求之间互为反比关系,但不是相等数量反的比关系,而是具有一定差额的反比关系。
(二)通过行政监管稳定物价
以往的市场经济很没有发现可以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能够稳定物价的,最终都要依靠政府的行政监管来对物价进行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如此,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如此。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由于大部分资本集中在政府手里,市场中的大部分商品是由国有企业所提供,所以政府很容易通过行政手段对物价实施监管,而且监管的效果也非常好;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讲,大部分资本集中在私有者手中,市场中的大部分商品由私有者提供,所以政府很难通过行政手段对物价实施监管,更谈不上取得良好的监管效果。商品可以承认货币信用,也可以不承认货币信用;货币可以承认商品的交易价值,也可以不承认商品的交易价值。一旦政府以外的其它资本所有者拒绝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兑换政府发行的货币,那么就会造成政府的货币信用极大损失,政府将难以控制由此而产生的极大的物价波动。从我国建国早期通过行政方式限制物价波动的例子来看,虽然当时的市场中的商品供给严重不足,但其物价并没有发生剧烈的波动,可见此方法的效果非常明显。如果在当时放开物价,那么通货膨胀必将发展到异常严重的程度,它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必然也是极其严重的。
目前各个国家在通过调整市场供求状态稳定物价的同时,普遍采用行政方式稳定物价。通过行政手段稳定物价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1、国家财产所占社会总财产的比例,比例越大,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就越顺利,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2、行政干涉市场商品定价的范围,范围越大,物价波动的机会就越小,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3、行政处罚的力度,力度越强,商品经营者违规的可能性就越小,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有些政府在采取行政方式稳定物价的同时,有意对一些商品采取放开价格的政策,认为这样可以“搞活”市场,其实这是一种自相茅盾的经济政策。本来通过行政方式限制物价已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旦对某些商品的价格采取放开政策,那么不仅放开价格的那些商品的价格会很快上涨,而且被限制价格的那些商品也会随着市场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而上涨,最终导致市场中所有商品的全面通货膨胀。通过行政方式法稳定物价的优点是,它能够对物价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不会造成广大民众及遵守规定企业的财产损失,不会对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不足之处是,它主要适合资本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适合资本高度分散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资本分散将意味着政府资本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政府只有权利给自己的商品定价,没有权利给他人生产的商品定价,所以它不可能有效地通过行政手段对整个市场的物价进行控制。社会主义国家过去曾经有过很多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波动的具体实例,可以充分证明其效果的可靠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政府之手的原因。任何政府都没有完全放弃对物价的行政管理,即使在一个物价波动非常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这就充分说明,放开物价不能制止通货膨胀,更不能实现物价稳定,只有限制物价,才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才能最终实现物价稳定。
(三)通过法律制约稳定物价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法律,都是由政府为了维护两个方面的利益而制定的,一是维护国家成员的人身利益,即政治利益;二是维护国家成员的财产利益,即经济利益。如果法律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成员的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那么这种法律就是一种完善的法律,否则应该进行修改或补充。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广大民众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这种损害是不受任何法律保护的,这就充分说明法律在保护广大民众经济利益这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此缺陷应该通过建立“物价法”的方式来进行弥补,否则不能使其法律得到完善。既然物价波动是一种经济犯罪行为,那么就应该以法律手段进行限制,如果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限制,那么就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通货膨胀不是不能治理,也不是不能根除,关键是政府是否想对其进行治理,是否想对其根除。如果在这一问题上含糊不清,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甚至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它自然不会采取限制通货膨胀的有力措施,自然不能取得治理通货膨胀的良好效果。如果政府能够坚定信念,认清通货膨胀对社会发展的严重危害,并及时地将“物价法”建立起来,那么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就会随之消失,市场需求将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运行的作用,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高速发展阶段。
参 考 文 献
1、《物价波动问题探讨》作者:赵跃 2001年7月4日
2、《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作者:凯恩斯
3、《金融教学与研究》1987年03期,作者:王文宁
4、《货币银行学》
5、《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者:wsg106。来源:://wsg106.blog.163.com/blog/static/3717154720078233589933/)
6、《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作者: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 出版时间: 2008-1
7、《开放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作者:郭友群 刊登刊物《经济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