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证券市场风险论述
1.1 证券市场风险定义
1.2 证券市场风险的特征及解析
2、中国证券市场风险成因的分析
3、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控制
3.1 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3.2 中国证券市场风险控制的策略
内 容 摘 要
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产生的特殊经济背景,中国证券市场还是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同时也是风险非常高的市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正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入市警示信条。因此,研究和防范证券市场风险,是进一步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证券市场的基本风险评述中展开剖析,阐述了证券市场风险的含义、特征和种类;论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成因和控制的紧迫性,提出了风险控制的策略。
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控制
从1990年12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伊始,新中国证券市场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震荡起伏,最高到过6124点,最低低至325点。这个过程中,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有成功的,但更多的是受到伤害的,中国股市的风险从一开始就摆在了投资者的面前。
从中国股市的牛熊发展的历史,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证券市场发展和风险博弈及控制的历程。中国股市在风险的伴随下,经历了全民对股票的根本转变的认识过程,经历了监管层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股市融入国民经济的重要历程。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次的风险打击,也在一次次的风险博弈、风险控制过程中逐步壮大,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截至2010年10月,我国沪、深两个市场的共有上市公司2170家,总市值达26.28万亿,相当于GDP的78%,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二,新兴市场第一,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因此,面对证券市场的风险,我们要得不是退缩,而是解决、控制风险,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一、证券市场风险论述
(一)证券市场的风险定义
证券市场风险风险是指由于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发生变异,引起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从而使市场参与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证券市场风险的特征及解析
证券市场风险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复杂性,我们从防范风险的基本角度,把证券市场风险划分为了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 Risk)。
1、系统性风险,又叫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处于同一市场中的所有证券共同面临的、由整个经济或
政治形势的变化所造成的风险。
对于证券投资者来说,这种风险是无法消除的,投资者无法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进行证券保值。系统性风险有两个特点:一是证券价格波动对所有投资者都起作用;二是投资者无法通过投资组合方法消除系统性风险。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汇率的波动,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等,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主要由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造成。
系统性风险包括四个方面: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或可回避风险,指存在于个别证券的、由某一个行业或企业的自身因素所带来的,只对某个行业或个别公司的证券产生影响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有三个特点:一是由特殊因素引起;二是只影响个别证券的收益;三是可以通过投资多样化来规避风险。
非系统风险也包括四个方面: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
二、中国证券市场风险成因的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在其进程中,风险一直伴行,发展与规范始终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题。不论是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的“327”国债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当时中国金融业的重量级人物管金生身陷牢狱,另一当事人尉文渊被免掉上交所总经理的职务。直接受到3.27国债事件影响的市场参与者损失惨重。),还是被形象的称为“半夜鸡叫”的5.30印花税事件,无不说明在中国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风险和风险控制始终贯穿其中,从政府到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仍然任重而道远。总结既往,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系统性风险仍然是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风险
主要体现在:
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契合度不高,“经济晴雨表“功能未能较好发挥;
有关部门过多的采用行政干预手段,加剧了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
政出多门,监管错位、片面、失误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加大;
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自身运行规律的,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
证券市场无节制的融资功能定位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过度投机,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风险杀伤力巨大
主要体现在:
市场法制建设的缺失、不足,风险控制机制薄弱给予部分市场参与者违规操作的机会,从而导致风险的出现;
经济发展的起伏过程中,上市公司质量堪忧,特别是在梯级证券市场建设过程中爆发的个体危机;
投资者教育的不足,特别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带来的风险。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控制
(一)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发展和风险是事物的两面,此消彼长。作为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发展始终是处于主导的地位。我国证券市场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的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而且也必将继续为中国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肯定成绩,注重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新兴证券市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背景和其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如证券市场内部上市公司质量、中介机构水准问题、证券交易制度的缺陷、调控政策的失当以及证券市场外部宏观经济的波动、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来自国际金融体系的冲击等都可以引起我国证券市场的异常波动。这种异常波动不仅可能在微观领域给市场的有关参与者带来损失,而且可能在宏观领域对证券市场甚至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给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认真研究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各种风险,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证券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融资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运行和发展、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触角已经深入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截止2010年10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4,846.80万户,B股账户249.01万户;有效账户13,025.21万户(数据摘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也就是说目前中国股民达到一亿三千万人,基本上10个人里面有一个人投资股市。所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安危和风险不再仅仅是经济风险或金融风险了,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稳定。如果不对证券市场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做出有效控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对于中国的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造成障碍,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式发展。所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研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要把其作为一个特定的领域来研究,而不是再作为一个金融分支来处理。
同时,对于证券市场的风险防控“勿以恶小而不为”。面对如今证券市场上的各类系统性或非系统性风险,不能仅仅对影响大的、情节恶劣的情况加以防范和严处,对于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影响范围较小的犯规行为加以松懈,须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然,我们目前已经欣喜的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层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监管范围和手段日趋严格。
(二) 中国证券市场风险控制的策略
1、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
国证券市场在多年来反映出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这也是新兴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但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表现出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加强证券市场的法制研究和建设,给予市场良好的、有效的依法办事的氛
围和习惯
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短,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虽然,我们以短短的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成熟资本市场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政策市的称谓一直伴随我们的市场,反映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的一面。因此,在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解决证券市场的法制问题,要根据情况,不断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以规则发展市场,而不是以意志去指挥市场。
(2)加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力度
针对历来对市场影响较大的虚假信息、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等行为,政府各监管部门应依法强化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财务报表的披露标准和要求,严惩各种手段扰乱市场的行为。同时,政府部门在制订和实施相关政策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政策对证券市场整体影响较为严重的冲击。
(3)加强证券市场建设,增强与宏观经济的契合度
经济发展总是周期性的,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壮大和日趋国际化,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国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对于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契合度和抗风险性也越来越高,这对我国证券市场整体实力的提高提出了要求。
(4)进一步加强市场中坚力量的建设
机构投资者、各类公募基金、阳光私募等等市场中坚力量应该进一步发展,增强市场的稳定度,让市场更为成熟。
2、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证券市场非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和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水平
(1)加强市场参与各方的法制建设和约束机制
对不断出现的上市公司业绩陷阱、机构操纵市场、证券欺诈等情况,市场参与各方的法制建设和约束机制任重而道远。
(2)加强上市公司、券商、基金等参与各方的有效管理
从法律上、行政上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违法处罚,加强上市公司质量的审核和管理,激励合格的、优秀的市场参与主体。
(3)加强执业道德建设和严格行业准入机制
对市场各方参与者的思想道德进行要求,可以通过一定的考核体系进行衡量,同时,对于行业的准入机制实行严格管理,对造成市场风险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直至剔除。
3、加强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主动防范证券市场风险
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特征就是市场参与者众,散户参与面很大,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维稳的重要课题。在不断强调外在各方面监管、防控情况下,加强投资者教育,从内在进行风险防控很有必要。
(1)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改变买股票就能赚钱的思想,鼓励投资者加强对上市公司质的的分析,改变盲目跟庄追涨杀跌的投资方式。
(2)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得、学习的渠道。目前,上海证券报与各家券商合作推出的股民学校就很有特点和实际作用,授之以渔,让广大的散户投资者改变了直接要“鱼”的模式。
4、继续完善风险对冲机制的建设,让既有的风险对冲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
(1)投资组合策略与风险控制
根据证券投资组合理论,选择16-20只左右的个股即可把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系统性风险较大,包括28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只能分散掉50%左右的风险量,分散风险效果不佳。此外,由于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同一年度的系统性风险相差不大,因此也难以通过选择行业来规避系统性风险。再者,较高的投资组合成本与技术要求,限制了个人投资者投资组合能力的运用。为此,就很有必要在使用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推出风险对冲机制,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2)风险对冲与风险控制
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随着股市波动,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二是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风险对冲也叫风险转移,是将现货市场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风险对冲的主要方法是投资者在投资证券现货品种时,通过买卖证券指数期货、证券现货期货或者上述两者的衍生品种,如证券期权等,进行反向操作,将投资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研究表明,股指期货、期权交易和现货卖空是规避证券投资活动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比如,股市看涨,则买进股指期货合约;股市看跌,则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保值避险的目的,使股市投资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正是风险对冲工具在规避市场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上的巨大作用,我国于2010年4月推出了股指期货交易,中国证券市场有了真正的做空机制。
(3)加强我国风险对冲机制的作用发挥
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由于对市场准入的标准较高,股指期货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摸索阶段。对于中国的首个做空风险对冲机制,我们有着更多的期待。
参 考 文 献
1、马琳,《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研究》,2002年6月10日
2、陶晋、李锋、田素华、何仁科,《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特征的实证研究》
3、于桂琴,《我国证券市场系统风险成因分析》
4、李国魂、刘腾,《拯救中国股市:风险验证与战略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