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风险。
⑶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由于信用社贷款对象在设备、技术、自有资金、法律保护意识、核算掌握信息整体素质的低层次,特别是管理水平的低层次,使得企业在市场风云的变幻中如履薄冰,燃料动力、源料材料、产品质量、市场销路、后续资金、财务核算、人员管理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信贷资金的周转增值是以企业的生产或经营为前提条件的,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亏损或虚盈实亏,甚至停业倒闭,就直接给信用社贷款造成风险。
⑷行政干预,受地方党政部门的干预,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换一位父母官,死滞一批信用社贷款,绝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资金,一些企业虚盈实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营状况的不断恶化,财务拮据,贷款无法清偿,一些企业的风险最终转嫁给了信用社。
⑸国家对不守信用的客户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并具有一定威慑作用的制裁办法和措施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欠贷不还的贷户,还要保留起码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后,才能依法处理其财产,而其子女也仅负责偿还其占有财产部分的贷款,政治上丝毫不受损害。加之不正之风行贿受贿,有些不法之徒,不惜重金贿赂,骗取贷款,然后乘信用社不备,将贷款转移或逃之夭夭,他们虽然也承认欠债,但事实上已非法占有和挥霍贷款,得不到应有的处理,也从一个侧面助长了此种风气的蔓延。
⑹信用社贷款呆帐核销比例偏低
现今信用社呆帐准备金比例按贷款金额的1%提取,呆帐准备提取比例偏低。因为信用贷款管理未实行五级分类,目前仍执行四级分类标准,即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按风险资产呆帐的比例,应当按正常贷的10%,逾期贷款的30%,呆滞贷款的50%,呆帐贷款的100%比例提取。然而信用社没有这样的实力来按这样高的标准提取呆帐准备金,这就无形中降低了信用社抵抗风险能力。其次,税务部门对贷款呆帐核销管理较为严格,报批手续非常繁杂,批复核销呆帐非常困难,信用社自身有实力核销,税务部门不批,也难以核销,这也增加了信用社贷款风险。
第二节:主观方面贷款形成风险
⑴信用社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信贷人员偏少
同各专业银行相比,信用社外勤集工、农、商、建等各点信贷于一身,且人均管理的笔数超过了所承受的限度(一般每人平均都在50笔以上),由于信用社贷款对象的层次低,存在着稳定性差的特点,往往在经营行业品种,经营地址等方面变化快,再由于外勤信贷人员人均管理贷户太多,深入贷户搞“支、帮、促、挖、革、改”,就成了一句空话,仅能应付催收就十分不错了。另一方面,在贷款的审批方面,大额贷款由理事会集体研究审批,但由于现行整个经济体制实行的是法人代表承包制,所以集体审批形同虚设。
⑵贷款的“三查”不力
贷款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评估论证,往往只注意营业执照、资金证明、购销合同等,而缺乏对贷户的历史和现实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前后负债情况、信用状况等,作详实的调查,偏听偏信。在审查中,马虎从事,甚至对贷户发放大额度现金。至于贷后检查,一是设有能力顾及检查,二是也不知道怎样去检查和检查什么,对于贷户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问题,除非贷款到期催收时才有所了解,但此时贷款风险已基本形成亏损、被骗、贷物滞销、停产倒闭,收回贷款已是回天乏力。
⑶信用社外勤人员素质低
近几年来,信用社信贷外勤素质低、业务水平差、法律知识淡薄、信息知识不懂,由于信用社外勤信贷人员,很少有人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培养训练,所以什么管理分析、定性分析、科学决策等都是空的。在办理贷款手续时,不知道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去认识、去办理,常出现这样的笑话:信用社到法院打官司,要求贷户偿还贷款,而信用社贷款非但收不回来,而诉讼费还要由信用社支付。相当数量的信贷人员信息知识缺乏,包括主要的物资市场行情,一些普通工业品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知识会计结算知识等,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和贷款对象的低层次,决定了贷款放出的风险。
在一些地方,一些信用社外勤信贷人员,重贷轻收、喜放厌收,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不是把还款的立足点在借款人身上,放款时明知借款人还款把握不大,就不应该放出,而是要求借款人找担保或搞抵押,这一切又都主要是为了应付制度和上级检查,担保不核保,抵押物属滞销商品,此种贷款均属形成贷款风险的隐患。
⑷以贷谋私严重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金钱的地位日趋重要,一些信贷人员接受借款单位和个人的贿赂,不按贷款原则和制度办事,不坚持贷款条件,发放人情贷款,也是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产生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⑸监督处罚不力
同社会上其他公害、弊病一样,信用社对贷款风险的产生,也有一个监督防范不力的问题。关于贷款的政策、原则、奖惩办法,可谓应有尽有。什么“包放、包收、包效益”、“权责利相结合以收定放”对到期不能收回的经放人,按贷款金额的5%扣工资等,这些制度订的多,落实的少;贷款出了问题,口头批评多、绳之以法少。
综合以上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信用社贷款风险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又有信用社内部的,那么如何减少信用社贷款风险,怎样对风险贷款进行管理,至今还没有现成的灵丹妙药。 第二章: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种类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是农村经济腾飞的支柱,但是在信贷投放中缺乏科学的规范化管理,使信用社贷款风险占用率居高不下,这就捆扰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探讨贷款风险及对策对缓解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提高农村信贷使用率,振兴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就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种类进行有已下几种。
第一节:贷款风险的
(1)分类已失去诉讼时效的风险贷款
我们知道信贷合同的诉讼时效为两年,即从合同到期日次日算起,在两年内应受法律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贷员在两年内没有催收或虽已催收但没有留下催收的文字依据,坐失了在诉讼时效内依法起诉的良机,对这部分贷款,一是法院不予受理.二是随着经济合同法的普及宣传,少部分贷款户也常已“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拒绝还款,使贷款越沉越深,清收难度越来越大,就行成了风险贷款。
(2)不是清收者本人发放的贷款
包放.包收.包效益是信用社贷款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解铃人不是系铃人”的现象。即收贷者非发放者,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原来发放贷款的信贷员病休.退休或调离,留下一摊子贷款:二是有些信用社主任要“权”不要“责”独揽放款大权,自己只管放款不管收款,把清收任务全部或大部分摊给信贷员。清收人由于不了解贷款发放的背景及贷户的基本情况,要末不想去催收,要末在受到贷户白眼后而不去主动催收。然而就形成了风险贷款。(3)已调离的党政领导介绍发放的贷款
县乡等地方党政领导在“开发热”.“办厂热”等阵阵热浪中,利用行政职权,介绍发放了有批贷款。他们调离后,这部分贷款也成了“缠不清”的老大难贷款,这些贷款户只领导书记.乡长.县长的情,对前往催收的信用社信贷员,冷清慢待。近几年地方党政领导调换频繁,“两年一换防”“三年一对调”,他们没带一处,屁股后都要留下一堆老贷款,在新岗位上介绍一部分信贷款。有的乡长.书记累计介绍发放贷款上百万元。后任不接前任,这部分贷款也就形成不良风险贷款。
(4)以贷谋私发放的贷款
少数信用社信贷人员私欲熏心,利用贷款中饱私囊;有的收受礼品,有的吃了“回扣”,有的入了暗股。一旦贷款沉淀死滞,信用社信贷员因做贼心虚而不能理直气壮的催收,也不敢正大光明的诉讼法院。而贷款户则因掌握了信用社信贷员的把柄也不主动还款。
(5)有废债思想的贷户的贷款
近两年,一部分贷户由“等待双望”变成了“等待豁免”。赖帐废债思想正在滋长。其原因有二;一是信用社在贷款核销过程中由于内部失密或工作失误使有些贷款户从中“嗅”到了核销的味道,绞尽脑汁制造核销条件,二是有些欠款累累的乡镇企业,个体工商业或联合企业跨台后,受损的是国家银行或信用社,而贷款为伤一根毫毛,他们拖欠巨额欠款仍然心安理得,仍活的逍遥自在。受次影响,能还清或能还清一部分贷款的中小额贷款户,也大言不愧地说:“有些人欠了几十万都不怕,我欠了万儿八千怕个啥”并以此为遁词拒绝还款。
(6)银行或信用社人员为其亲朋好友介绍发放的贷款
近几年县行领导机关,联社人员和一些信用社主任为其亲戚.朋友.同学.同乡或以前的同事介绍发放或担保了一部分贷款。这些贷款多半是跨区贷款。对部分贷户,信用社信贷人员往往碍于领导面子不好意思强行清受,而贷户则自恃友人保驾而不积极还款。为了进一步减少这种的风险贷款,防止贷款在沉淀,从当前和今后长远计仍采取以下对策。一补办手续,取得法律保护。二是规范借款双方的法律行为。三是强化内部激励机制启动内部清收积极性。其次要搞好“门前清”。维护信用社的合法权益。四是选择攻坚“突破口”,打开清收局面是掀起收贷高潮的关键所在。竟快追索贷款,以保证不良贷款的清收,提高信用社的经济效益。 第三章: 贷款风险的管理
第一节:深化信贷体制改革,完善信贷规范化管理 (1)学习好的信贷管理经验 ,建立信贷信用证制度。即对辖内所属单位配合人民银行办理信用证。信用证清楚记载该户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开户单位以及在在银行贷款情况,对申请贷款的个体户也要办理信用证,没有办理信用证的单位和个体户不能贷款,从而避免贷款户多头贷款造成资不抵债,向信用社转嫁风险的问题再度发生。 ⑵严格按贷款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对企业“自筹为主,贷款为辅,区别对待,扶友限劣,有借有还,按期归还,讲求效益”原则,切实搞好贷款“三查”制度,信贷资金要以贷出能够正常营运增值,最后收回本息为前提,所以贷款要尽可能向效益好的企业和专业户倾斜,建立行之有效的贷款审批班子,开展经常性工作,适当扩大集体审批权限,大的贷款项目要协助贷户搞好科学的论证。
⑶充实信贷外勤人员。信用社要根据每个信贷人员的能力确定一定的贷款管理户数,以为外勤管理贷款的户数不宜过多。此外,对信贷内勤制订一套科学的考核办法,促使与外勤结合,经常分析贷户经营及财务活动情况,适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贷户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信用社的贷款如期收回。
⑷建立完善的贷款户经济档案和贷后的检查制度,包括单位和专业户的资产、负债、经营、财务活动等,外勤人员每季度至少上门一次,了解贷户的经营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掌握第一手^^文档,适时采取有效手段,减少贷款风险。
第二节:大力开展对信贷人员的培训
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对各级银、校培训中心开展培训,聘请有经验的同志,以老带新,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信贷人员进行贷款政策、原则的培训,包括国家产业政策;二是法律知识的培训,从借款合同的签订到各种经济法规,从借款到各要素到可依法收回贷款,依法对抵押物品的处理,从诉状的撰写到依法保护信用社的正当权益等;三是信息知识,包括市场要素、各种信息的获得、整理、利用,最基本的经营与生产的原理与过程等;四是经济校算,信贷人员必须熟知企业校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企业,掌握贷户脉络,使贷款投效恰到好处,发挥最大效能。
第三节:落实贷款经营责任制
对贷款不能如期收回的经放人员合理的介定责任,属于不负责任造成的,从重处罚。主观上作出了很大努力又造成损失的,减轻处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信贷人员实行一年一次专业考核,按考核贷款的到期收回率,好的给于奖励,表现突出的给予重奖,确不能胜任的,坚决予以调整。
第四节:落实贷款低压和担保公证制度
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应把还款的着眼点首先放在借款单位或个人身上,并在此基础上落实抵押和担保,要尽可能的采用抵押形式,物品必须落实和符合规定比例,而担保必须核保,由担保法人代表同意,一旦贷户不能如期偿还贷款,就可由担保方或以抵押的资财归还贷款。
第五节:加强对非正常贷款的催收
如果确实不能追回贷款,那么,就要采取追回几个是几个的原则,要务实,不能怕担责任而延误时机。道理很简单,非正常贷款在借据上虽如数反映,但它是空的,能追回一点就能够增加信用社收入和参加新的周转,避免以前那种,起初看东西少或不值几个钱,到最后仅有的这些东西也没有了,信用社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六节:加强内控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信用社自身的内部制约,机智也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现有的一些待盘话资金中游一大部分就是因为内部管理偏松和职工素质偏低而形成的,导致了信用社信贷资金的长期死滞盘话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内控制和监控体系。
既然需综合治理就会涉及方方面面。
相信只要上下一齐努力、里里外外、协同配合、靠法律、靠制度、靠深化改革、靠科学管理,就一定能够使信用的贷款风险,减少最低限度,迎来一个信用合作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本^文档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管理丛书为指导。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贷款形成风险的问题怎样,以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撰写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