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3
2、对木里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评------------------------------------------------4
3、几点建议---------------------------------------------------------------------------------5
4、^文档题目---------------------------------------------------------------------------------6
5、参考文献--------------------------------------------------------------------------------7
内 容 摘 要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的改革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面临着超乎人们想象的困难。本文结合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实际,谈点粗浅看法。
一、基本情况:概述了木里县的地理位置、民族结构、经济状况及木里县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情况
二、对木里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评价
(一)1983年5月,木里县根据四川省政府批转的省农行《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开始了以恢复农信社“三性”的全面改革。
(二)1996年1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文件,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
(三)《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文下发后,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木里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始了具体的改革步伐。
三、对改革中木里农村信用联社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提了几点建议。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的改革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面临着超乎人们想象的困难。本文结合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实际,谈点粗浅看法。
一、基本情况
木里县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属的一个藏族自治县,位于凉山州的西北面。地理坐标在东经100度15分至101度45分,北纬27度45分至29度15分之间。北面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县的理塘县、雅江县接壤;东北面与该州的九龙县隔雅砻江相望;西面与稻城县接壤;东邻本州的冕宁县;南接盐源县;西面和西南面分别与云南省丽江的宁蒗县、丽江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接界。全县幅员面积13246平方公里,交通闭塞、通信不畅。全县辖三个区,29个乡(镇),九个国营牧场,112个行政村,603户自然组,2005年末总农户21409户,总人口126268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彝、汉、纳西等17种民族杂居县;全县以农牧业为主,2005年全县GDP46915万元,财政收入2008万元,因此为典型的工业小县,农业弱县,财政穷县,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涌现出了以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王顺友为代表的马班邮路精神。
木里县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8年,建社之初仅有职工2人,2.3万元存款,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至2005年,全县农村信用社共有13个法人社(含联社营业部),2个信用分社,2个储蓄所共17个营业网点,全辖共有信用社职工89人,其中:退休职工13人,在职职工76人;各项存款余额8293万元,人均存款9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89万元,人均64万元;其中:不良贷款754万元,不良占比13.25%;全县农村信用社固定资产余额1264.4万元,历年亏损挂账2369万元;全县农村信用社网点中有3个区乡信用社不通电话;8个信用社只能用林业电台联系;4个信用社保持通公路;7个社公路时通时断;一个社不通路;有9个区乡信用社办公住宅全部是土木结构,营业库房安全设施无法达标。因此,木里县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历史袍袱重,职工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成本高,工作条件艰苦,县城经济发展已制约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后劲。
二、对木里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评价
(一)1983年5月,木里县根据四川省政府批转的省农行《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开始了以恢复农信社“三性”的全面改革,主要内容是:1、扩大经营自主权,恢复经营上的灵活性;包括放宽贷款范围;灵活掌握贷款政策;贷款审批权下放等。2、清股、扩股、下伸服务网点,恢复农村信用社的群众性;同时为适应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需要,木里县农村信用社还在乡以下建立信用分社,信用站方便群众办理存贷款业务。3、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恢复农村信用社管理上的民主性。主要包括:一是农村信用社的干部管理由农行任命改为农村信用社社员大会选举,新增人员由农行统招统分改为合同招聘;二是建立了县联社。4、推行权、责、利相结合的经营责任制,以利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等。木里县农村信用的上述改革,促进了县城经济的发展,又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融资实力,但是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改革之初要艰巨得多,复杂得多,比如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连年亏损、职工素质不高等等。
(二)1996年1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文件,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据此,木里县农村信用社由县联社管理和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至2001年的五年间,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制约和监管力度不够,超过承受能力购建办公用房1017万元;发生两起职工爆炸案,一起职工携款潜逃案,挂账损失94.3万元,既给木里县农村信用社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又使社会公众对农村信用社失去了信心,因而,使全县农村信用社出现生存危机。
(三)《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文下发后,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木里藏族自治县农村信用社和全省农村信用社一并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单位于2004年9月20日启动,按照全省统一布署,成立了“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积极开展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县级政府的支持,清收公务员欠款,县政府专门发文清欠,2005年共清收不良贷款61万元,超额完成州上下达的清收计划;二是该县选择的县、乡两级法人的组织模式;三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增资扩股,2005年末,股本金余额达到1892万元,比上年净增1836万元。经银监部门和人民银行票据检查审核,达到了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申请条件,于2006年一季度申请发行了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000万元。
1、现行改革政策与措施对化解历史袍袱的效果预测
根据2004年6月清产核资产,木里县农村信用社预计资产损失额911.8万元,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可化解预计资产损失的75.8%;一是落实税收扶持措施,2004年至2006年少交营业税27万元,三年间该县信用社连年亏损无所得税,可弥补预计资产损失的3%;二是已申请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000万元;置换不良贷款650万元;置换历年挂账亏损350万元,可化解预计资产损失的71%;但历年挂账亏损余额仍达2013万元;三是落实中央专项保值贴补17万元,可化解预计资产损失1.8%。
2、木里县的县情制约着农村信用社改革预期的实现。一是该县农村信用社缺乏生存基础。木里藏族自治县经济十分落后,系国定贫困县,全县经济系典型的二元经济;县域经济无支柱产业;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上游停采后,县域经济一落千丈“木头财政”一下子变成靠吃国家天保过日子,靠国家每年近4000万元的转移支付发放公务人员工资;靠国家每年2200万元的退耕还款补助资金解决全县农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全县仅有自来水厂、县电力公司等两户县属企业均连年亏损。
近年来,县政府提出了“水电兴县”战略。但是受水电项目建设周期长,项目业主投资不足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复苏。因此为确保藏区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尤其农村信用社每年代付全县农牧民的退耕还林,粮食直补款等。该县还需要农村信用社维持现有的金融格局,经济决定金融。据测算,要维持保本经营的人均存贷款分别为280万元,200万元,而该社人均存贷款仅为93万元和64万元,因此,农村信用社自身不能单纯按照效益的好坏决定去留;中央现有扶持政策,能保证暂时性支付风险的解决,但难以根治该县农村信用社的生存问题。
该县是靠国家转移支付的“吃饭”财政,政府无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木里地处偏远,地域广,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极为不便,受1998年停采和松茸价格大幅被动的影响,大部分从事松茸买卖的农牧民和商贩,因此负债赖账,从而形成公众信用缺失;该县人口少,多民族和睦杂居,义气为上,很难因公相互得罪,加之,公检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大部分不良贷款很难盘活。
3、该县农村信用社要达到扶持政策兑现的特殊困难
一是资本充足率指标在该县落实的时间更长,根据相关规定,兑付票据时,资本充足率大于2%;而该县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的资产损失和风险进一步暴露,实际资本充足率更低,这一指标还要与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和所有者权益等密切相关,随着该县继续亏损的局面,资本率足率指标可能继续下降,需要更多精力和更长时间才能达标。
二是增资扩股实际困难与日俱增,该县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余额高,资本充足率为负值,近期无红可分,政府无力贴息;募集新股金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不良贷款的处置更为困难。根据相关规定,置换不良贷款处置额为置换总额的80%,其中:现金收回3%;该县要处置不良贷款520万元,现金收回19.5万元,难度巨大。因藏区的特有环境,还容易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如仅靠现行扶持,政策很难达到在2002年基础上双降50%的目标。
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三会”流于形式。该县农村信用社于2004年9月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组建了“三会”。但是,未配备理事长,“三会”制度未建立和完善,“三权”制衡机制尚未确立。
三、几点建议
(一)争取中央的进一步政策扶持。一是税收政策扶持,对该县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免征10年;营业税在改革前3年全额返还,3年后返还50%;减免的50%营业税用于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和处置,直到信用社弥补全部历年亏损;二是适当增加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额和微调兑付考核政策;按该社历年亏损挂账额的50%新发行专项票据1006万元,对实行统一法人改革的县(2007年该县农村信用社达到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社改革条件),资本充足率发行条件降为0,兑付条件降为2%;票据兑付时不良贷款下降幅度为30%,取消“专项票据置换历年亏损不得超过35%的条件,专项票据兑付时间延长至2010年;三是允行在预计资产损失额的50%以内发行可转换债券或次级债券,并将所筹集资金作为附属资本,允许投资国债购买国库券和金融债券,拓宽收益渠道。
(二)省、州应予积极扶持。一是省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清理和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如社保资金只能存入专业银行;各县级财政支付中心只能由专业银行代理等等。增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积极引导财政和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信用社;采取财政贴息与转移支付方式,促进农村信用社直接办理或代理政策性扶贫项目与资金;二是省联社应统筹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援助,逐步改善其营业用房、办公设施,电子化建设,安全条件和救灾补助;三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国家公职人员贷款,担保形成的不良资产,同时加强诚信建设,对失信者实行制裁,营造诚信氛围。
(三)县级联社应积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对辖区内存、贷业务太小的机构进行整合;建立约时定点服务,确保服务功能不削弱;二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切实转换经营机制。通过建立与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三会”制度的作用,调整各自工作职责和议事规程与制定和出台重大经营决策,确保广大社员代表依法行使监督权利,建立科学的内部授权、授信、稽核、信贷、财务管理、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等制度,完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逐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使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不受外部干涉,也防止“内部人”问题人发生;三是重视金融创新,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实力,面对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的现实,资金需求的主体发生变化,用途转向多元化,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首先是中间业务创新要充分利用现有机构、网点、信息等优势,拓展中间业务领域,首先发展代理中间业务,并逐步发展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产权交易等领域。其次是调整农村信贷结构,创新农村信贷方式,满足农村发展的新需求。应在目前现有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和种养多元化的信贷投入力度,增加农村消费信贷投入,通过发放消费贷款和助学贷款,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最后是作为加快电子化和支付结算系统网络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尽早开办通存通兑,票据结算业务,扩大电子联行业务的覆盖面。
参 考 文 献
(1)木里藏族自治县统计局县情统计表;
(2)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05年工作报告;
(3)木里藏族自治县农村信用社1958年年报,2005年年报,2004年6月清产核资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