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3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3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 4
(一)体制原因形成不良资产…………………………………… 4
(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不良资产 …………………… ……… 5
三、结构性不良资产的化解途径与对策…………………………… 6
(一)结构性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化解 …………………… 6
1.发展投资银行业,化解结构性不良资产…………… 6
2.资产互换,化解结构性不良资产……………………… 7
(二)体制原因不良资产的化解 … ………………………… 7
1.不良资产的资产证券化 ……………………………… 7
2.对于行政命令和干预导致的不良资产应由政府承担…… 8
3.对于银行自身原因形成的呆帐应由银行自身承担……… 8
4.制度创新是解决不良资产增量问题的根本…………… 9
四、结论 …………………………………………………… 10
内 容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层的原因,以及自身经营管理的不善,已经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危及经济机体的健康,金融风险引起业界的警惕。文章从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入手,探讨解决和化解不良资产的途径。具体而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一)、体制性原因形成不良资产;(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不良资产。针对不同的成因,提出发展投资银行以在金融功能上与商业银行形成互补,采取财政措施、实行证券化和制度创新等办法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化解结构性不良资产;(二)、资产互换,化解结构性不良资产;(三)、不良资产的资产证券化;(四)、对于行政命令和干预导致的不良资产应由政府承担;(五)、对于银行自身原因形成的呆帐应由银行自身承担。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存在巨额不良资产,对此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投资主体错位”的体制、政府干预导致不良贷款;②国有企业存在的预算软约束导致不良贷款;③国有企业“拨改贷”与“放权让利”的体制改革导致不良贷款。本文认为,上述三类解释所指的不良贷款,都可定性为由“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良资产-----“体制性不良资产”,其可以通过体制改革来清理与化解。而在此之外,还存在一类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不良资产”,即由产业结构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升级步伐不一致所导致的“结构性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已经不单单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企业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良资产只是改革成本在银行体系的表现。要真正有效化解目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必须同时深化改革体系中每一个环节,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解决。
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成因,并据此探讨防范、清理与化解的办法。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差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这部分资产很难准确估算。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1月16日公布的数字,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近2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占其贷款总额的25%左右。根据统计:1997~1999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数额,分别为24%、25%、25%和15300亿、18730亿、21590亿元如果剔除非国有商业银行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位于25%~30%的区间内。
国有商业银行研究机构也非正式地估算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致区间为20%~29%。这些不良资产基本是由贷款行成的,其中逾期的占67%,呆滞贷款占20%~27%,要核销的呆帐占7%~13%。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确定不良贷款的区间在25%~30%之间,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现实中贷款的一些特殊因数,如为逃避监管把一部分贷款转化为贷款科目以外的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不良贷款比率可能会高于其帐面价值。国际上有些人认为中国的不良资产可能高达40%。无论怎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已超过人民银行所规定的17%的最高境界,这一比率是非常高的,从国际大银行的情况来看,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平均不良资产率为3.27%,国际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一般低于4%,巴林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已破产的银行也未超过12%,绝对额也在万亿以下,可以说我国的不良资产率已高居世界银行业前列,严重的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我们切不可对此掉以轻心,以中国特色为由,放松对资产质量和资产风险的管理,甚至发生存量不良资产问题尚未解决,又不断产生许多新的不良债权的恶性情况。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一)体制原因形成不良资产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迅速扩大的过程,它的形成与累积是同我经济体制转变密切相关的,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建国至1983年。这一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很小,国有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是由财政部门供给,银行仅仅担负超定额流动资金的供给,当时有“大财政、小银行”之说。这个阶段形成的不良资产大约占30%。
第二阶段是1984~1994年。这一阶段经历了经济转轨的初期,“拨改贷”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体现了银行与企业的信用关系,并有了商业银行的概念。但由于“拨改贷”并没有从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问题,只是把国家对国有企业拨款的“软约束”变成了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软约束”。所以伴随着企业贷款的迅速增加,不良资产也相伴迅速增加。这个阶段形成的不良资产约占40%,主要集中在1992~1994年经济过热时期。这一过热时期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较快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农村学大邱庄新建和扩建了许多乡镇企业,由于盲目立项,重复建设,大量的项目半途荒废或上马即死。二是1992年国家领导人南巡讲话后经济过热并严重泡沫化,到处都是建港口热、房地产热,尤其是海南岛的房地产热,吸引了全国大量的信贷资金。据悉,仅广东省惠州市当年用于房地产炒作的资金就有300亿。1993年下半年政府调整金融秩序,泡沫破灭,一部分信贷资金被套牢,成为银行的不良资产,至今还存在着大量的沉淀资金。
第三阶段是1995年至今。这是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另一个较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形成的不良资产约占30%。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新体制的要求,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偿还不了银行贷款,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这一因素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为这类企业发放的“安定团结贷款”和为挽救这类企业而发放的生产性贷款,最后都沦为了呆帐;二是企业破产清算后不能清偿的废债;三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缺陷,经营责任和交易约束软化,以及其内部人违规行为,以致大量的信贷资金有去无回。
(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不仅具有财富储蓄功能,而且具有投资功能。因此,作为投资机构的商业银行体系的资产结构,充分反映了经济系统中投资分布。如果将经济发展视为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动态过程,那么,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就表现为一个依随产业升级而升级的动态过程,其往往并不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相一致,由此而形成结构性不良资产。
经济发展始终会受到来自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的约束,而这两方面的升级---经济结构的升级,会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构成巨大冲击,由此而使商业银行对一些特定的产业领域,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贷款。对于这种不良资产,我们称之为“结构性不良资产”。比如我国纺织、冶金、机床等工业在商业银行体系出现的不良资产。
如果供给升级,比如随着“低温膜过滤”技术的成熟,当前我国啤酒行业正由“普通啤酒”升级到“纯生啤酒”,如果商业银行未能主动调整现有针对普通啤酒的存量资产结构,就会形成由啤酒酿造升级所导致的供给驱动性的结构性的不良资产。
供给升级的根源在于技术进步。当技术进步表现为“渐进型(incrementalinnovation)”时,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并不显著,结构性不良资产也不显著。但当技术进步表现为“突破型(radicalinnovation)”时,那么,整个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层级”式跃进,这就给原有的整个行业形成“创新性毁灭”式冲击,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就会出现具有特定产业特征的结构性不良资产。而需求升级在于消费观念成熟与收入增长。在市场开发的条件下,当收入增长速度与消费观念成熟快于供给革新速度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结构性不良资产。比如我国的纺织业与机床等工业,由于市场开放,国内需求升级速度大大快于供给层面的升级速度,由此而导致这些行业的全面衰退,并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此外,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由于存在比较优势,一些产业会出现整体性衰退,比如美国的钢铁业。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大量的结构性不良资产。
综合上述,形成结构性不良资产的成因主要有:突破性技术进步、消费观念成熟与收入增长、比较优势。
三、结构性不良资产的化解途径与对策
(一)结构性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化解
1.发展投资银行业,化解结构性不良资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互为支撑的投资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在金融功能上的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共同承担经济运行的风险,避免经济风险集中于某一类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囿于其风险特征,一般从事中短期投资,而投资银行主要从事长期投资业务,二者在投资的期限结构上,共同承担了经济体系运行在金融体系层面的风险,而不至于让任何一方承担全部的风险。在我国,我国投资银行发展与规范,严重滞后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我国产业发展与升级而形成的风险,完全集中于商业银行系统。因此迅速发展与商业银行体系在金融功能上互为补充、互为支持的投资银行体系,使商业银行退出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的长期型产业发展的投资风险,是防范与化解我国结构性不良资产的基本途径。
此外,对于投资银行而言,承担全社会的资产重组是其一个基本功能,其在资产重组方面的固有优势,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市场退出的渠道。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部长期以来实行“条块分割”的专业银行制度与“块块分割”的行政地域管理模式,商业银行不仅缺乏资产重组的动力,而且存在体制限制。虽然我国从1994年开始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但“块块分割”的现象仍然没有消除。在经济活动不断跨地域、经济发展逐渐一体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却仍然“固守城池”,这种地域管理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使其不得不承担一些本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来化解的不良资产。在产业升级的情况下,缺乏市场退出渠道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断积聚,结构性不良资产不断累增。我国纺织业、冶金业在商业银行形成的结构性不良资产就是明显的例子。如果我国投资银行发达,则通过资产重组,商业银行就可以在产业衰落的过程中通过投资银行体系不断的退出这些产业,比如向更落后的一些国家转移这些行业的资本,或从国内的发达区域转向落后区域。
基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关系,迅速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体系,不仅可以分担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单独承担经济整体的投资风险,而且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市场退出渠道,因此,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是我国商业银行良性发展的长久之策。
2.资产互换,化解结构性不良资产
在某个行业衰落过程中的某些企业,往往具有抵御产业衰落的能力。借助于这些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结构性不良资产。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存在比较优势,及其各自对产业发展理解的差异,在商业银行之间,可以通过资产互换,将不同产业的结构性不良资产转移到具有优势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借助于那些强势企业来完成结构性不良资产的有效化解。
这种结构性不良资产的互换过程见下图。在下图中,银行甲拥有产业A强势企业的客户,能通过其来化解产业A不良资产,同时,拥有产业B弱势企业的客户,不能通过其来化解B不良资产。而银行乙刚好相反,拥有产业B强势企业的客户与产业A弱势企业的客户。由于在银行甲、乙之间存在对不同产业客户的比较优势,因此,两银行之间就存在资产互换的可能。
在该图中,“细实线”代表的银行乙在产业A的结构性不良资产,与“粗实线”代表的银行甲在产业B的结构性不良资产实施互换,互换后结果是,拥有产业A强势企业客户的银行甲将拥有产业A的不良资产,拥有产业B强势企业客户的银行乙拥有产业B大部分不良资产,通过产业A、B各自内部的强势企业的经营,那么,银行甲、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自的不良资产风险。
(二)体制原因不良资产的化解
不良资产的形成相当复杂,因此在解决不良资产的思路上应采取“谁造成、谁负责”的原则以及针对不同性质的债权采取不同的措施。
1.不良资产的资产证券化
1999年,我国成立了信达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专门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时间,有些人认为找到了解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灵丹妙药,将一些呆滞的贷款也混入其中扔给了AMC。似乎这些垃圾是一些香饽饽,这是非常短视的一种行为。资产证券化要顺利进行,关键在于:一是保证资产的质量,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切不可重蹈覆辙,隐瞒造假,资本市场上一旦丧失了信用,后果将非常可怕的。美国的安然,中国的银广夏,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今仍未消除。二是在资产政券化过程中,政府应该利用自身的权力,从规范制度着手,对资产政券发行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其经营的透明度,腿证券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并从税收政策上降低证券化资产的转化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三是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加快加大对外国投资者(QFII)的引入,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群体才是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发展的。
2.对于行政命令和干预导致的不良资产应由政府承担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各国在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上都不遗余力。日本政府为解决银行体系的巨大不良债务向银行体系注入60万亿日元的财政资金;美国的国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则向从组信托公司提供了近20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用于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北欧四国政府为银行注资的金额分别为:芬兰542亿芬兰马克,挪威249亿挪威马克,丹麦51亿丹麦克郎,瑞典650亿瑞典克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韩国向银行体系注资的金额分别为:泰国391亿美元,马来西亚123亿美元,印尼171亿美元,韩国576亿美元。而我国仅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400亿元人民币,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不能根本解决我国高达近20000亿元的巨额不良资产。解决我国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决心和能力拿出足够多的资金来。政府一是可以通过财政收入成立专项基金,由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二是每年按一定比例在新增的基础货币中提取对不良资产进行冲销。三是通过国债等政府融资的方式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3.对于银行自身原因形成的呆帐应由银行自身承担
银行自身管理不严,贷款手续不全所行成的银行帐外贷款呆帐以及难觅债务人或企业已破产等其他情形所形成的呆帐,应由银行自身承担。不过,中央政府可以给与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一是免征亏损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二是对国有商业银行收回的抵债资产免征一切税费。以次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负担,消化历史包袱。同时,中央银行要给与一定的利率和资金优惠政策。首先,应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推行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为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可以借此拓宽业务范围,增加市场份额,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消化不良资产。其次可以增加再贷款额度,延长再贷款期限。一是对亏损严重的国有商业银行发放无息救助性再贷款,其额度要与亏损程度相匹配,期限要与不良资产处置相适应,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消化不良资产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对国有商业银行增加经营性再贷款,增强盈利能力,逐步消化不良资产。
4.制度创新是解决不良资产增量问题的根本。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在于体制性因素,在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上,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增量问题,否则,不良资产就象不断滋生的病菌,化解只是一句空话。
(1)银行的制度创新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关键是产权制度的创新,核心是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引进个人、外资参股),走股份化道路。商业银行股份制有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制和股份有限制。相比而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条件尚未成熟(吴敬琏)。首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投机色彩严重,容易通过影响上市银行股价而引起国民经济的大幅波动。其次,透明度原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将重大决策变动披露给市场参与者。现在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信息完全公开,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银行角度讲,条件都不成熟。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先实行有限责任制,它同样可以有效减少不良资产再生的制度性因素。在相应的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实现由有限责任向股份有限制的转变。
(2)企业的产权创新
坚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大型国企应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中小国企宜采用租赁、合营、拍卖、破产等多种方式完全放开。同时,国有股权应加大向外资和个人转让,这样有利于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从而摆脱政府的干预,按市场的原则经营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避免产生新的不良债权。
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济持续低迷,不良资产处置不当。日本不良债权的长期化成为了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连续多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我们应抓紧时机,尽早处理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中国在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能否经受住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挑战,关键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妥善处置现存的巨额的不良资产,化解资产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采取措施,消除不良资产,参与到世界金融业的竞争中去,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制。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其化解方法。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升级即对外开放速度的加快,而我国资产结构升级未能及时跟进其步伐,从而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产生结构性不良资产。针对其成因,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体系,让其与商业银行体系在金融功能上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从金融体系、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上完善我国的金融发展,促使商业银行从部分不符合其金融功能的业务层面上退出;可以利用投资银行的资产重组功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市场退出渠道;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客户资源在不同产业经营能力的比较优势,实施资产互换,利用强势企业来消化不良资产,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化解不良资产的目标。
而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则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通过政府融资、财政摊销、减免商业银行税费等财政手段,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中制度与产权的创新等来消化和防范,抵御不良资产风险。
参 考 文 献
1.焦瑾璞: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及对策,《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王松奇:中国向不良资产宣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3.傅丽华:彻底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途径,《甘肃金融》,2001年第11期。
4.谭德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西南金融》2001年第11期。
5.李德:我国不良资产产生原因及对策,《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