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贷“两难”问题突出
二、原因分析
三、解决对策
内 容 摘 要
当前,银行难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下称信贷“两难”)问题深深困扰着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通过对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分析,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信用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巨大信用缺口,解决之策是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对银行“难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探讨
———以广东省罗定市为视角
当前,银行难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下称信贷“两难”)问题深深困扰着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现以广东省罗定市为视角,分析信贷“两难”问题存在的成因,并就根治对策进行探讨。
一、信贷“两难”问题突出
(一)银行难贷款
银行的运作是通过聚集资金、发放贷款来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并以此获得生存发展空间。但目前的现实是,银行吸收了大量资金却无法以令人满意的条件放贷出去,形成了所谓的难贷款,从以下广东省罗定市的金融数据就可见一斑:
1、备付水平高企。至2008年末,该市法人金融机构(农信社)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为23.84%,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1%,超额储备率为12.84%。在金融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金融机构保持较高的头寸,说明金融资源闲置状况比较突出。
2、存差不断扩大。自2000年以来,该市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见下表),到2008年末,余额存差更是高达615070万元,占金融机构存款的73.31%。存差的不断扩大,折射出当前该市金融机构贷款扩张的难度。
罗定市金融机构资金状况变动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存款余额
贷款余额
存贷比例
余额存差
2000年
326384
211835
64.90
114549
2001年
358309
211151
58.93
147158
2002年
398410
192966
48.43
205444
2003年
460280
221348
48.09
238932
2004年
497719
174075
34.97
323644
2005年
566504
166652
29.42
399852
2006年
654012
195222
29.85
458790
2007年
741507
212254
28.62
529253
2008年
838974
223904
26.69
615070
^^文档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罗定市支行统计报表》
3、贷款倾向下降。该市存贷比例由2000年的64.9%一直呈下降态势,到2008年更是降至26.69%。金融机构贷款倾向下降,贷款发放总量严重不足,大量信贷资金被迫在资金市场上另寻出路。据人民银行2008年对农村金融发展情况调查显示:2007年该市信贷资金净流出额高达38472万元,相当于该市当年发放贷款总量的38.84%,是当年新增贷款的2.26倍。2008年单是邮政银行上存资金就高达60847万元,是当年新增存款的62.24%。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
与银行大量资金难以放贷出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资产少,负债能力低,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寻求担保困难,财务管理薄弱,经营风险大,大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因而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在2008年罗定市2313户中小企业中,虽然89%的企业有贷款意愿,但获得银行贷款的仅有432户,占比18.68%,贷款户数满足率仅20.98%。在贷款期限方面,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能部分或不能满足需要,多数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越长,能获得的比例越低,60.5%的企业没有1至3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使能获得,仅有16%的企业认为能满足需要,52.7%企业认为部分满足需要,31.3%企业认为不能满足需要。目前,仍有大部分中小企业因难以获得生产发展资金而“嗷嗷待哺”,中小企业贷款难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三)信贷“两难”的危害性
1、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中小企业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合理资金支持,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2、阻碍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大量资金滞留在金融机构,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不仅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而且加大了其经营成本,阻碍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难贷款的情况下,资金被迫挤向大行业、大企业,造成恶性竞争,可能形成新的集中性金融风险。
3、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近年来,人民银行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文件,从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在信贷“两难”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作为货币政策传导中介的功能“梗阻”,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二、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高风险特征与银行的信贷条件相冲突
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规模小、抵债资产少、存续期短、成长缺乏稳定性、资产负债比例高等特征,而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信贷发放有着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的全面考虑,中小企业高风险特征与银行的信贷条件之间始终存在着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尚处在初创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大于收益,与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格格不入。二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比大企业高。虽然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但发放程序、经过环节缺一不可,如贷给大企业1000万元与贷给中小企业100万元相比,所耗费的人力、时间和费用相差异无己,但获得的效益却大不相同。据测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是大企业的5倍左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银行必然优先选择大企业。
(二)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用缺口在拉大
中小企业具有资本金少、固定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可供担保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等状况,我们把商业银行的信贷条件与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之间的天然差距称为信用缺口。正是这个信用缺口阻碍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贷交易。信用缺口越大,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贷交易的成本和风险就越大,信贷“两难”问题就越突出。由于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用缺口是与生俱来的,它与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和中小企业的本质特性密切相关,因而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缺口一般无法通过双方自身的努力得到根本弥合,必须借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社会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信用环境比较好的国家。信用缺口能得以较好地弥合,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贷交易的矛盾就相对缓和,信贷“两难”问题没那么突出。但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信用法制、信用伦理、信用体系极不健全,因而拉大了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用缺口,从而制约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贷交易,造成信贷“两难”的局面。
(三)恶劣信用环境迫使银行提高信贷条件
由于企业信用意识差,不少企业视银行为“救世主”,抱着“能借则借、能逃则逃、能废则废”的态度,使银行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银行在经历及承受大量的不良贷款苦果后,不得不提高信贷门槛。
(四)信用体系不健全提高了银行的成本
中小企业贷款由于属于零售业务,本身的成本就比较高。但因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银行又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鉴别和监测中小企业的实际信用状况,更加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五)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中小企业无法提高信用等级
目前,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较差。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相当部分企业财务数据不真实、^^文档不全、信息失实、做虚账假账,家底薄、抵押物不足,经营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经营效益逐年下降或亏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淘汰率高于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失去了一个提升的平台。目前虽然已建立了信用担保机构,但由于数量太少,无法真正达到通过担保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效果。
以上分析表明:一直困扰我们的信贷“两难”问题,从根本上是一个信用问题。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迫使银行提高信贷门槛,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无法实现提升,结果是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天然信用缺口不但没有得到弥合,反而拉大,造成信贷“两难”。
三、解决对策
要缩小信用缺口,破解信贷“两难”,银行要努力改善信贷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特别是要自觉增强信用意识。要从根本上解决信贷“两难”问题,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促使银行降低信贷门槛,促使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等级,弥合信用缺口,化解信贷“两难”的矛盾。
(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适当降低信贷门槛
1、加快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征信体系可以有效地减轻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减低银行搜寻单个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减轻银行贷款决策、跟踪的成本,因而可相应降低银行的信贷门槛。
2、加快建立信用法律体系。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大对不守信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强对银行权益的保护,从而增强银行发放贷款的信心。
(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
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市场经济下,提升市场主体信用等级的常用手段主要有担保和保险。担保使原本在银行与企业两者之间发生的贷款关系转变成银行、企业与担保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以及分散银行的贷款风险。目前,国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采取的是建立“政策性的资金、法人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政策性担体系。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也应该以政策性的担保体系为主,同时要结合市场的发育状况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担保体系。如探索发展民间担保机构、各种互助担保机构和外资担保机构。
2、积极探索信用保险机制。贷款信用保险是指银行作为权利人要求保险人为被保证人提供信用保险。银行作为经营信贷资金的所有者,面临不能按期收回贷款的风险,往往要求贷款企业提供抵押品或担保。贷款信用保险作为一种担保,可使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得到保障,解除了银行的后顾之优。我国对中小企业开展贷款信用保险具有积极意义:一是拓宽了中小企业担保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缓解了银行制度约束和增加投入的矛盾。用保险来规避贷款风险在金融领域上广泛使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是通过不同形式取得保险的,如美国有90%以上的商业银行参加信用保险;日本组建了信用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承担的保险债务给予保险和贷款;印尼建立了政府拥有的有限责任保险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对于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贷款信用保险,我国也应积极加以探索。
参 考 文 献
林平,《民营企业融资:矛盾及解决思路》,《区域金融发展探索》,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林平 袁中红,《信用担保研究》,《区域金融发展探索》,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林平,《突破信用瓶颈》,《南方金融》,2002年第9期
陈冬梅,《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新途径》,《国际金融报》,2001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