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概述
信用社概述
信用社内部控制
二、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
(二)信用社内部控制形成现状的原因
三、信用社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四、总结
内 容 摘 要
“华尔街风暴”一股黑色的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这股从华尔街刮起的“黑色风暴”也牵累到一些中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同时随着新的管理体制和业务运行机制重新建立,网络系统建设加快,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朱榕基曾经指出:农村信用社是联系农民的最好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可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诸多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制约,部分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不高,风险问题十分突出,同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而且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承担起新形势下的职能作用,做好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工作,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业务分散、人员多,管理难度大,易产生各种风险。因此,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预防各类案件,确保稳健经营,防化金融风险,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共识。
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
信用社改革的步伐一步步不断加快着, 2003 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县联社与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关系由独立法人变为统一法人,基层信用社成为县联社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为使信用社达到“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加快业务发展,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改革目标,要求信用社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范内部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到现在,信用社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改革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改革号角的吹响,预示着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任务更加艰巨,作用更加凸显。毫无疑问,信用社在行社脱钩后的几年,无论是业务发展还是内部管理,都普遍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然而,面对入世后激烈的竞争和现阶段复杂的社会形势,以及农信社肩负“三农”服务的重任,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就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最关键的工作,更是今后信用社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前提。
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信用社概述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主要的合作金融组织形式。信用社的主要业务有传统的存款、放款、汇兑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在立足、服务“三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先后开办了代理、担保、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尝试开办了票据贴现、外汇交易、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为社员、客户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那么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发展过程的,然而在过去的50多年时间里,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愈加明显。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实践。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的。
农村信用社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开始了。从那时起,农村信用社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如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与农业银行脱钩、提高业务自主性、扩大管理权限等。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历史包袱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自2000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不断探索改革的方向。此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大体经历了江苏试点和新时期改革的深化两个阶段。从2000年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入以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信贷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等等。这些可喜的成绩为下一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全国农村信用社又进一步端正经营方向,改进服务作风,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信贷投入,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农村信用社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在支持“三农”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三农”未来的发展中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用社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就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全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文档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金融企业对其业务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管理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工作中收集、评价有关证据和确定审计目标、程序的主要依据。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是指农村信用社内部自觉主动地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以确保管理有效、资产安全,最终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目标。确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和原则应体现"五性"。1、是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措施和程序必须保证法律和监管规章在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中得到充分的遵守和执行,有效地杜绝内部人员职务违法违规行为。2、是审慎性。要充分认识风险给银行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不可能饶恕的损失,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围绕着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这一目标来设置和实施。3、是全面性。控制程序的措施必须渗透到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井真正做到相互制约。4、是及时性。在金融创新领域中及时采取内部控制措施。5、是独立性。强调将监督部门和管理、执行部门适当分开。使具备执规检查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尽管合作金融经历了多次管理体制的曲折变迁,但其性质、制度定位、发展方向、管理方式始终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农村信用社诸多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导致内控制度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
信用社在进行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改革后,对健全内控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内控机制。但还是存在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1、思想教育薄弱,工作不到位。
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经济效益,一些农村信用社“重业务发展,轻思想教育”现象日益明显,忽视对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没有落到实处,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放松了对干部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所发生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分子往往是放松了学习和思想上的改造,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下,政治信念发生了动摇,一味追求金钱,追求享乐,私欲膨胀,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直至见利忘义,以身试法。
2、内控意识薄弱。
目前,一些农村信用社对内部控制缺乏系统性认识,错误地认为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内部控制机制,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更有甚者将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内部控制禁锢思想、束缚手脚,影响金融业务发展,于是有意无意地突破内部控制的限制,盲目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参与无序竞争,从事违规经营。
3、有章不循,制度不落实。
金融系统的违规违法事件,虽然有犯罪分子自身放松思想改造等方面的原因,但内部失控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是使犯罪分子屡屡得逞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各业务岗位之间责任不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形同虚设,部分从业人员对待工作敷衍了事,使各项内控制度得不到落实。
4、内部控制目的不明确。
一些信用社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措施,不是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堵塞漏洞、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发生,而是为了装潢门面,做给别人看,应付上级检查的。日常工作中,不能拿出时间和精力检查内部控制落实情况,不积极自觉履行内部控制制度,每逢内部控制检查来临,大肆舞弊,欲盖弥彰,抓紧时间补办内部控制手续,甚至在空白的检查记录上签字,检查内容由经办人员填写等。
5、处罚措施乏力。
尽管一些信用社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内控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责任事故和经济案件仍不时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对越权行事、违规操作及弄虚作假者没有具体而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处理问题往往批评教育多,或罚款了事,使一些人在执行内控制度上始终缺乏紧迫感、危机感,更使一些人挺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6、有“三会”制度,缺“三权”制约。
目前,农村信用社从形式看,都设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等一整套治理机构。在这个结构中,社员代表大会是信用社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产生,拥有决策权;信用社主任由理事会聘任,拥有经营权;监事会拥有监督权,按照这种制度安排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相互制衡的“三会”制度并未产生“三权”制约的实际效果,作为委托人的社员代表大会与作为代理人的理事会,二者之间的行为目标并不总是能够保持一致,社员代表大会实质上也是理事会控制;信用社主任由理事会提名和聘任,这就将相互制衡的理事会和社主任置于同一主体的控制之下;而监事会又处于联社党委和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因而对理事会和社主任的监督和弹劾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形同虚设。这样,所有权力实际上集中在理事会和经营班子手中,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对经营决策往往失去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失去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滋生腐败。
还有内控体制不顺、制度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的信用社也会出现。
(二)信用社内部控制形成现状的原因
信用社点多面广、业务分散、人员多,管理难度大,易产生各种风险,一直是各级管理者头痛的问题。事实上,部分地区信用社重任务、轻管理,检查监督不力,制度落实不到位,内控管理流于形式,员工整体素质低、思想意识落后、理解政策及规章制度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其次虽然信用社在近几年做了很多的改革创新也取得了很大了成绩,但还是存在某些监督部门缺管独立性,内部风险评估不够全面、时效性不够强,某些信用社执行力不够强,存在奖罚等一些方面的失衡,信息交流有些不流畅等等不足因素。以上一系列的综合因素共同形成了信用社内控的现状。具体来说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控的认识出现偏差。目前 主要有三种不良的倾向:(1)是把信用社内部控制看成是执行信贷指令的单纯会计检查,无法综合反映信用社的经营目标和内部管理要求;(2)是把信用社的内控部门当作应付中央银行、上级部门及政府各检查人员的接待单位,内控机制流于形式;(3)是曲解内控机制的内涵,内部控制功能局限于事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2、内控制度本身建设的滞后。
3、职能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少必要的制约和监督。
4、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5、稽核部门的监督职能弱化。主要原因是:(1)审计地位不超脱。稽核部门作为联社的内部机构而存在,这种稽核管理体制,不能对由于主任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2)稽核部门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稽核部门要对主任负责,对审计查出的,不经主任同意就不能上报,不能独立作出处罚决定。(3)监督的滞后性。稽核部门是对已经发生的经营行为进行事后监督,没有渗入到经营管理的开始与过程中进行监督。(4)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地位和权威。
信用社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一)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个别农信社的内控管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人对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制度看作是束缚人、限制人的条条框框,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甚至认为有些制度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制约着盈利目标的实现,因而往往是“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政策”。在错误思想的驱使下,联社部室依法依规行政积极性不高,员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视制度于不顾,凭主观办事,导致效率低下,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现象严重。在农信社新一轮改革的关键时刻,部分员工对农信社改革悲观失望,怀疑农信社前途者有之,担心自己命运者有之,更有甚者有想捞一把就走的思想。所有这些,都是个别人思想落后、工作守旧、不负责任的体现,这种错误思想和行为,将严重威胁农村信用社的稳定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一点对广大的农信社而言,同样非常重要。为此,农村信用社要意识到“人”是做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以人为本”对于那些问题多多的农信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1、是要在全省农信社系统内开展意识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新观念,提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同时,要认真读懂读透政策文件,深刻领悟改革的实质和意义。2、是加强对农信社负责人和有关决策人的控制,首先要改变个别人的错误认识,其次在传统业务上要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强对人的监督,增强管理的民主性。3、是要加强员工教育,健全岗位培训,以会代训、以考促学,把管理水平、操作技能、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有机地给合起来,实施科学的管理,从“人”的主观上防范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决策组织机构 , 重构“三权”制约机制
1、是强化社员代表大会职能。赋予社员代表大会对理事会的民主选举权和提名权;理事会公示的各项决策必须提交社员代表大会或其常设机构审议通过。对任期内有违法违纪行为、经营管理不善、敬业精神不强、严重工作失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金融风险的法人,社员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其职务。2、是改革理事会机构,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机制,实行理事长与主任分设制。建立健全理事会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授权授信制度,明确理事会、主任经营层的职权、职责和相互制约关系,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形成少数人控制。3、是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进一步完善监事会制度,将监事会深化为经营监督机构,使监事会工作融于经营决策之前、经营执行之中、反馈信息之后,确保监事会独立依章行使职权。同时要充分赋予监事会的监督权力,包括对信用社业务和财务经营的查询权,对班子重大决策和信用社主任经营管理的质询权,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对理事长或主任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的建议权,对理事会全体成员的弹劾权,提议召开社员代表大会的提议权等,以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三)强化内部稽核,完善内部稽核监督机制
加强内部稽核是促进农信社依法稳健经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内控制度落实的关键部门。
强化内部稽核,完善内部稽核监督机制,就要坚决反对有的农信社对违法违纪行为见怪不怪,麻木不仁,有的问题暴露之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查明原因,进行纠正,而是不闻不问,隐瞒不报,能捂则捂,能盖则盖,搞“内部消化”等十分错误的做法。因此,强化内部稽核,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应从改革稽核机制入手,树立起稽核部门的权威性,减少干预,赋予稽核部门相对的独立地位,并将对辖内机构的检查监督情况作为对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必要时应用电脑、网络等先进工具,对辖内各社进行非现场稽核。
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稽核工作:1、是选好稽核岗位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建立一支政治、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稽核队伍。稽核人员除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必要的内部审计原理知识和查帐技巧,熟悉农信社的各项业务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农信社经营管理知识,另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法律知识。2、是加大稽核频率和稽核面,除定期对农信社主任进行经济责任、离任稽核外,对那些内控意识较差、内部管理混乱、内部制度不健全、出现问题屡不整改的农信社应加大稽核频率和稽核范围。3、是充分调动稽核人员的能动性,认真履行其职责,在农信社中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良好氛围。
总结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作为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可持续发展,除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占取市场份额,获取利润之外,还必须重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使控制活动寓于管理活动之中,成为信用社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信用社作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随着一次一次的改革创新,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各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作为一名信用社人希望能和信用社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一起成长,关注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发展,关注信用社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最终更好地为三农为社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江小华,《谈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问题》,中国金融网,2006年1月10日。
2、熊礼俭,《信用社主任创新管理与新业务开发实务全书》,银声音像出版式,2005年4月。
3、周脉伏 徐富春,《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4、《龙江金融》,2006年第6期。
5、宋良荣,《业银行内部控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7月。
6、王松奇 张云峰,《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7、贾康,《中国财经信息^^文档》,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4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