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我国通货膨胀现状4
二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4
(一)当前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4
(二)当前通货膨胀是非平衡型通货膨胀5
(三)当前通货膨胀属于预期型通货膨胀5
(四)当前通货膨胀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逐渐增大趋势5
(五)通货膨胀导致国内货币贬值,国际上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5
(六)居民对于通胀信念高度不一致6
三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6
(一)国内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上涨6
(二)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带动国内粮食价格上涨6
(三)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6
(四)低利率推涨投资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7
(五)成本推动促进物价水品总体走高7
1、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7
2、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物价水平总体走高7
(六)居民对通胀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预期增强7
四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治理7
(一)认清通胀类型,及时治理通胀8
(二)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8
(三)通过进口消化外汇以消除流动性过剩8
(四)通过经济增长来稀释物价攀升9
(五)建立稳定物价的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9
(六)提高居民收入和健全社会保障9
内 容 摘 要
自2008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实施了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复苏,通货膨胀问题也逐渐突出。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持续攀升,公众普遍感受到了生活成本上升或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尽管当前在全球和国内经济放缓以及多项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自2010年以来的这轮物价上涨已经逐渐缓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以及今后的一个时期中,我国仍处于逐渐消化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无疑面临着复杂的挑战。本文拟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主要成因和传导途径,在此基础上从宏观方面提出针对我国通货膨胀实际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通货膨胀 治理方案 宏观政策
论如何治理中国当前通货膨胀
一 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中经常遇到通货膨胀的挑战。从1980年以来,直到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就先后发生了6次明显的物价上涨。2008年9月,以美国雷曼公司破产为标志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我国居民消费指数同比涨幅一度为负。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经济增长迅速平稳回升,一方面通货膨胀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屡创历史新高。
尽管当前在全球和国内经济放缓以及多项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物价上涨已经逐渐趋于缓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忽视。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日已融入全球化,外部冲击带来的通胀压力不容忽视,通货膨胀预期仍值得警惕。二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中蕴藏着的通胀压力不容忽视,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这些压力必然随着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和环境约束的不断增强而加快释放。三是劳动力成本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的趋势性上涨和潜在增长率的逐渐下降,将弱化劳动生产率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此外,尽管与20世纪相比,我国物价上涨的绝对水平有所下降,但是无论是收入差距的扩大还是食品价格的显著上涨,都意味着通胀承受能力的下降。基于此,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如何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如何将短期治标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治本相结合,无疑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深入分析当前通胀现状及原因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通胀趋势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新时期的通货膨胀调控目标,制定正确的应对与治理思路和政策。
二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
(一)当前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通货膨胀,本是指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却同时要求在工资和价格等方面保持一致,导致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现在,结构性通货膨胀也用来描述价格变化过程中的结构性差异。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三大价格指数涨幅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中间产品价格涨幅,也高于最终产品价格涨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高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其次农村价格幅度上涨高于城市价格上涨幅度。(大部分城市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期低于农村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期比,农村价格上涨与城市价格上涨的差距还在拉大)
(二)当前通货膨胀是非平衡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按照其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可以分为平衡性通货膨胀和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在前一种情况下,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照相同比例上升;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我国当前通胀的非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首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集中于食品价格,食品价格上涨高于非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有限。其次,食品价格上涨,由主要集中于猪肉、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及加工制品等价格的上涨。在食品的类别中,一些类别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价格的上涨相互影响、相互传递,没有明显的高低大小区别。但是总的来说猪肉、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及加工制品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调味品、糖、茶及饮料、干鲜瓜果等其他食品价格涨幅。
(三)当前通货膨胀属于预期型通货膨胀
按照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前者是指价格上升的速度超乎居民意料之外;而后者是指价格上升与居民的预期相吻合,物价呈现有规律的变动。当前通货膨胀属于预期型通货膨胀,但是不可预期的因素逐渐增大;此外,通胀预期和物价满意度一般很难估计,但是可以使用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对全国城镇储户进行的抽样调查来进行对通胀预期和物价满意度的估计,调查数据表明,城镇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快速下降。
(四)当前通货膨胀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逐渐增大趋势
通货膨胀按照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可以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毫无疑问,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或超级通货膨胀会伤害经济的士气和生命力。而温和的通货膨胀也许在收入和财产分配上只有较少的影响。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时间,我国物价差不多翻了2.5倍,年均通胀速度达到惊人的7%。如此高的通胀率,导致了财富的过度集中,少部分人享受了财富的增长,大部分人却不仅没有享受到财富的增长,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贫富差距仍然是处在恶性循环中。
(五)通货膨胀导致国内货币贬值,国际上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
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与通常意义上的货币贬值区别在于,前者导致一国的货币在国内的实际价值下降,而后者是指国与国之间货币的相对价值下降。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胀导致国内货币贬值,但是国际上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
(六)居民对于通胀信念高度不一致
居民的心理特征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很大,通胀预期对与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存在两个途径:一方面,通胀预期的存在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投资决策,这将扩展总需求而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胀预期存在使得经济主体会提高要素价格,这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且,由于CPI指标体系的原因,居民对于物价上涨的实际感受与发布的数值出入较大。一方面,食品权重过高有可能高估了通胀。另一方面,房地产权重过低,可能低估了通货膨胀。
三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
在理论上,通货膨胀的出现有三种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这三个方面在我国的通货膨胀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现就我国通货膨胀的具体现状,联系实际基本情况,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分析。
(一)国内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上涨
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始于2006年下半年,但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却波动较大,屡创新高。猪肉的价格上涨直接带动了其他食品的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这将有可能引起价格全面上涨。
(二)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带动国内粮食价格上涨
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此外,石油价格的总体上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使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涨,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按照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价格水平乘以产出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因此,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的广义货币量M2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于GDP增速。因此,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导致CPI增速过快的根本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通胀不同的是,当前通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这种国际货币背景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四)低利率推涨投资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我国近几年来的存贷款利率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而言处于低位,导致各种理财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过热导致市场流动性充裕和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是货币供应量过大的直接原因之一。
与1995年通胀还呈现资产膨胀和通货膨胀双通胀的局面。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在当前时期比较突出,房屋租赁价格涨幅全面提高。除了房地产价格走势逐渐加快之外,中国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市场迅猛发展,居民对投资的热情高涨,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投资市场。偏离经济基本面的资产泡沫导致居民存款从银行搬家,流入金融市场,进一步提高了货币供应量。
(五)成本推动促进物价水品总体走高
1、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
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生产能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2、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物价水平总体走高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当前通胀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将增大。
(六)居民对通胀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预期增强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居民通胀预期和产出缺口是决定通胀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不像产出缺口客观存在、容易计算,通胀预期比较隐蔽,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会存在短期的非理性因素,这都会对居民消费、投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未来的真实通胀率。
四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现象,需要由国家政府来治理解决。如何治理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有三种主要办法可供选择:一是设法收回市场货币,从而恢复供求平衡;二是遏制市场货币新增量,从而间接提升货币价值;三是直接提高货币价值,从而使物价回落。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在统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中,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各不相同,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尽相同。中国的通货膨胀不完全是有经济因素引起的,还存在着许多非经济因素,诸如市场装柜过程中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消费攀比、公款挥霍消费、不正之风等等,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运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加强法制建设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在此,针对我国国家性质和现状,对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认清通胀类型,及时治理通胀
现实的通货膨胀通常是综合型的,而且都会有其货币背景,但是我们仍需要判断通货膨胀的类型,确定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原因,并采取对应的措施。不同的通胀类型需要不同的治理政策,有的放矢的治理政策才能保持物价稳定,否则可能增加治理成本并延长通胀的持续时间从而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在面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时,如果政府采取了紧缩政策,这将会引起产出的剧烈收缩,并带来失业率的上升,这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治理成本,对宏观经济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从而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
及时治理通货膨胀极为关键。首先,通货膨胀具有强烈的持续性,一旦通货膨胀趋势彻底形成,治理的难度就会增大很多。其次,不及时的治理将增强居民的通胀预期,从而使得通胀形势更为严峻。最后,及时的治理可以减少通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会产生扭曲的国民经济运行、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对经济体的伤害较大,及时的治理将降低通胀的负面影响。
(二)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
中国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第一年就将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意味着央行对人民币的发行量持审慎态度。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是,要把通胀很快压下去,短期是不太可能的。现在政府主要是控制通胀的预期。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心理预期,一种较为简单的算法是指把前面几年的通货膨胀率相加,再除以年限,得出一个算数平均数。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一年来通胀是高的,但是经过几年调整,通胀会低下来,政府不是有意要把通胀撑得很高,也不会放任不管的。
(三)通过进口消化外汇以消除流动性过剩
我们国家出口商品后,从总量上来讲是减少了中国国内的商品流通量,而出口商品换来的外汇国家需要多发型人民币来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这就增加了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一方面商品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而作为出口换回来的外汇储备,只表现为中国对外的商品购买能力,还不是实际可供流通和消费的商品。因此,控制中国通货膨胀的手段之一,应该是将我们储备的商品购买力迅速专程可供流通和消费的商品,为市场上增加商品流通量。也就是说,要拿出口换回来的外汇进口国内市场上供应紧张的商品,就可以迅速缓解我们的通货膨胀问题。
(四)通过经济增长来稀释物价攀升
经济增长就意味着供给能力的提升。我们知道,供给充足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物价上涨的,而且,供给增长才能是因为货物短缺而上涨的物价得到平抑,所以,经济增长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
(五)建立稳定物价的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
在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经济体中,消费价格的通胀已促使政府不断推出相关政策,以求遏制物价上涨。但是,价格干预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虽然有效,却非常有限,而且,副作用却非常明显。房地产调控多年,屡调屡涨既是最好的证明。由于价格干预违背了经济规律,认为扭曲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关系,使市场的自主、自动调节功能部分失效,从而使每一次价格干预都成为价格反弹的伏笔和前兆。
政府频繁的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干预物价,导致市场的风险无限扩大,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对人才、对市场的稳定预期被打破,于是,中国的人力资本价格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加上“廉价劳动力优势”这个极端落后的发展方式和观念长期主宰中国市场,因此,中国被迫长期走向“低工资,低福利、低物价”和价格频繁管制的恶性循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是政府把市场调节还给市场的表现。一是全面提高全社会的基础工资。而是提高权社会保障的水平和公平性,让民众有基本的抵御经济风险的“国家支持力”。三是建立健全的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国家临时补贴措施,在通胀比较厉害时用国家财政或者国有企业分红给这些民众以支撑。
对物价的管制只是在高工资、高福利、高保障没有到位时迫不得已的临时举措,切不可将其视为根本方法。为中国和中国民众的长远利益,我们应该告别过去那种靠低工资、低保障、低物价发展的道路,与国际接轨,走向高工资、高保障、高福利、高物价的发展道路上来。
(六)提高居民收入和健全社会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必将是扩大内需战略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就必须使工资上涨。当工资上涨后,对于参加工作的人来讲,通胀对他们的损害不是特别大。所以,关键是预期,把通胀预期压住了,存款的利息加上去了,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结论语:
本^文档的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具体表现不同,但是总的而言,通货膨胀脱离不了其基本特征。决策部门和学术界一直都在强调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但是到底如何管理、管理什么并不是特别清楚。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现状特征是什么,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才能谈得上治理通货膨胀。本^文档正是从以上几点来研究如何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
参考文献: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张健华,《中国通货膨胀走势和应对策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机制和治理政策》,科学出版社,2010;
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c;
王志文,《通胀时代》,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
苏方,中国长期、短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经济评论,2009;
纪敏,结构性价格上涨的结构与重量分析视角,金融研究,2009;
张成思,2008: 《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经济研究》第2 期;
苏明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统计与信息论坛;
10、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亚太经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