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通货膨胀是一种引起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它的发生会使货币贬值。自2009年以来,我国逐渐出现了通货膨胀,并且情况愈演愈烈,一些商品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居民的生活压力,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外不同,因此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应该结合国情,分析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才能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现象。本文主要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提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 量化宽松 物价上涨 成因 影响 对策
论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引起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它的发生会使货币贬值。本文着重研究其发展的背景、影响及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所谓通货膨胀是在信用货币的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相对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背景与特征
(一)、形成背景
自纸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成为社会发展中反复出现的经济现象,表现为一段时期内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本身就是物价方面异常的表现,作为经济非健康运行的因素,还会对产出、就业、收入和国际收支等其它几个方面造成重大危害。不仅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会引起政治危机,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的研究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欧洲和美国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政策。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国政府宣布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政策非常迅速地把经济从衰退中拉了出来。大量流动性注入市场后,随之而来的是对通货膨胀的担忧。随着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一国可能成为国际通货膨胀的受体,也可能将本国的通货膨胀释放到国外。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的增长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增长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发生了五次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2008年经济危机后,受消费信心和出口受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投资4万亿用以刺激经济,加大对基础性设施的投资,这对当时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政策措施的时滞效应也为后来通货膨胀的爆发埋下了隐患。2009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劳动力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价格一度高涨,再加上国外充足的流动性影响,CPI和PPI同时进入上升通道,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二)、主要特征
1、经济放缓期出现的价格持续上涨
在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往往具有高度同步性,此次物价出现上涨趋势后,政府就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非理性的投资增长进行调控,控制经济过热发展态势。本次通货膨胀虽然发生在经济回升向好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经济危机以前已经明显放缓。各种通货膨胀因素作用的传导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近期来看物价上涨仍将持续,但上升空问有限,不会形成恶性的通货膨胀。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我国经过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包括生活^^文档和生产^^文档在内大量的财富,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商品供应充足,绝大多数人们基本生活无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二是我国重要的生产^^文档(如煤、电、成品油)以及涉及人民生活的公共服务品(如水、天燃气)价格的定价权由政府统一掌管,通货膨胀压力过大时,政府可以临时给予生产企业直接补贴,调节市场价格上涨的速度。
2、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
首先,三大价格指数涨幅之间出现较大差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而后者又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价格从上游传导到下游的不同环节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高于中间产品,中间产品价格上涨又高于最终产品。其次,价格指数的内部构成因素的价格水平变动也并不平衡,CPI中的食品、烟酒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和居住五类上涨,而其它三类则持续下降;PPI中生产^^文档大大高于生活^^文档的价格涨幅:九大类购进产品价格的涨幅也不均衡。再次,城乡和区域差别也很大,农村价格涨幅连续超过城市,而且涨幅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粮食主产区、资源和能源输出大省的CPI涨幅都在平均水平以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价格涨幅也高于沿海发达地区。
3、通胀预期问题突出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对物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作用。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这种预期导致的对产品和资产的需求会导致此类资产价格加速上涨。而这些产品或资产的价格一旦形成上涨趋势,会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从而进一步加大购买需求,导致通胀的螺旋式上升。同时这种预期还会加剧通胀的影响,延长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
4、最终表现形式仍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
一是投资过热和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推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地方政府也上马了大量基础和钓鱼工程,国内投资具有高度持续性,即使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期投资也无法即刻下降。另外,为确保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政府配合以宽松信贷政策,2013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8.89万亿元,创出4年来的历史新高,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为年度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一年多1.53万亿元。国内外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又导致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偏低,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投资冲动,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
二是成本推动因素凸现。劳动力成本、房地产价格、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均快速上升,且价格上涨波及的品种和范围尤为广泛,据统计,CPI统计的28类商品中,有24类商品出现环比不同程度上涨,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另外,PPI在2010年11月也大幅上升,其中重工业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10.4%,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国内方面
1、经济增长速度长期过快增长
2003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9%以上的增速,到了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11.5%。2008-2009年我国经济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GDP仍然保持高速增速,增速分别为9.6%和9.1%。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经济增长重新回到快车道,全年增速高达10.3%。2013年,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我国而言,投资在三驾马车中的地位相当突出,尤其是在2009年,投资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3%。2013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投资贡献率为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负4.4%。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往往会造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从而形成价格推动形通货膨胀。另外,固定资产的投资需要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而社会经济对该投资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消化承受,形成资金推动形的通货膨胀。
2、信贷规模过大
货币供应量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长期影响关系,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给的扩张或者紧缩,最后都将在价格水平的膨胀或者收缩上体现出来。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扩张政策,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新增信贷量过快增长,信贷扩张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2013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4.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2%,比年初增加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15万亿元,同比多2.38万亿元。我国中央银行货币存在超发,导致流动性泛滥,从而推动CPI不断上涨。
3、CPI体系缺陷导致数据失真
近几年来,常常发生统计局的发布CPI数据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相距甚远的现象,这个说明人们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和数据存在出入。首先,我国的CPI指标中食品的比例过大,将烟酒放入食品中,我国食品在CPI中的比重约为32%,这样,食品的变动就对CPI 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2011年国家统计局虽然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但是仍然不尽合理。2011年我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17.22%,而美国则高达42%以上;美国CPI体系中食品和饮料权重仅为15.4%,而我国食品类权重则高达31.79%。我国96%以上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所以食品价格相对稳定,另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食品类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其次,房地产价格没有被放入CPI,我国将房产定义为投资品,所以没有计入CPI,在居住中用租金反映人们的居住成本,因而房价上涨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在CPI 中。这不仅不能有效反映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模式的变化,也不能使国内房价过快上涨在CPI中得到体现,从而影响CPI的真实性。
4、低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虽然自从199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稳步推进。将利率定价权更多地赋予金融机构。目前,人民银行仅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进行管理,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而市场最为期待的是对存款利率上限的调整。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但是在我国利率离完全市场化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目前还是实行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对于存贷款利差方面,存贷款利差偏高,人为地扭曲了资金价格,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存款利率过低导致银行存款的吸引力下降,资金纷纷涌向股市和楼市,催生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低利率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推动食品及肉蛋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其他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
(二)、国际方面
1、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出口,吸引外商投资等因素共同带动下,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13年国家外汇储备相比2012年末增长5097亿美元,达到3.82万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及年度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由于我国外汇弹性不足,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购买外汇,这必然会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缩窄了国内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不利于商品的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从而推高商品价格引起通货膨胀。我国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属于热钱,有美国学者近日计算称,2013年全年共有超过1000亿美元“热钱”通过伪造发票流入中国内地。暂且不说此数字准确与否,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在跨境资本双向波动中,净流入国内的资金规模不可小视。热钱的大量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国商品的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价格,加剧通货膨胀风险。
2、国际商品市场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成倍上涨。2001年12月—2013年1月,能源价格指数上涨3.5倍多,原油现货价格上涨3.9倍。一方面,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对于能源和原材料产生巨大需求,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油、铁矿石和大豆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很快输入到国内,而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会通过生产链和消费链传到下游产品,使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泛滥,但是由于缺乏投资渠道,人们为了弥补货币的机会成本和获得超额利润,大肆炒作部分商品,使得原材料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加剧通货膨胀。
3、全球流动性过剩
随着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国际市场上流动性泛滥,为了刺激投资,促使经济复苏,很多国家几乎保持着“零利率”,而中国还保持着2%—3%的利率,同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并没有改变。这些都促使国际资本涌入中国享受较高利率和汇率升值的双重收益,但却增大了本国通胀的风险。
四、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职工收入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职工实际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最为明显。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物价水平的上升。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变少,他们接受的每一份收入购买力将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而且,由于他们接受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相应的下降。通货膨胀会使百姓的购买力降低,当工资的上涨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百姓的福利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通货膨胀严重到一定程度,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很多人的基本生活将得不到保障,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
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闲置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严重打击。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未雨绸缪和蓄资防老的,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
(三)、通货膨胀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一国出现通货膨胀,其本国货币自然要相应贬值。如果物价上涨,则货币贬值。本国货币对内贬值的同时必然要对外贬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要上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价格总水平在较长时期里不断上涨,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这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四)、通货膨胀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发生后,人们会急于将手中的货币兑换成商品,导致消费者盲目消费,抢购之风盛行,从而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加重预期又会进一步加强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而循环放大,从而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由于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能够掌握全面的投资信息,投资者盲目加大投资,生产规模非正常扩张,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盲目的消费和投资将进一步推高商品价格,加重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五)、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破坏生产发展。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会影响生产情绪,影响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扰乱流通秩序。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使资源盲目流动组合,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变态的需求和抢购行为最终更加剧通货膨胀。
3、破坏分配。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企业利润相应增加,从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不安和道德危机,另外还会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4、金融业的影响。发生通货膨胀时,银行的利息负担会减轻,但实际利息收入会减少;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破坏正常的信用活动,甚至引发货币信用危机;通货膨胀还会使货币符号丧失价值储藏职能,有可能引起银行破产、倒闭,甚至引起政治危机。
(六)、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
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尤其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通货膨胀都会侵蚀他们的财富。相对于穷人而言,富人有更多的渠道对抗通货膨胀,可以通过资产持有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投资房产、股票等可以保值甚至升值的金融资产来减少通胀对自身财产所造成的损害,从而实现保值和增值目的。通货膨胀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影响更为严重,它会进一步恶化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五、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
(二)、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价值,降低成本,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要想治理通货膨胀一方面要控制总需求量,还要控制总供给量,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如果单单控制需求量不增加产品的供给量,就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加大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如果一味的控制供给量更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在控制需求时还要注意供给商品,增加供给的手段主要是减少能源的消耗与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固定资产的飞速增长,限制高耗能行业的盲目扩张,对高消耗产业进行结构的凋整等。
(三)、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房地产价格上涨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因此,控制通货膨胀必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房地产泡沫膨胀。我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比较低,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居住类在CPI中的比重,使CPI更能反映社会通货膨胀的实际程度。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控制房价上涨从而降低全社会的通胀预期。政府应该继续加强房价的调控,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
(四)、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
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放弃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转而采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在宏观层面上,应该增加汇率制度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微观层面上,应该让更多的个人和机构参与到外汇交易市场中,减少中央银行干预汇率的次数。一方面,在弹性汇率制度下,汇率不再呈现升值或者贬值的趋势,投资者因此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而能够有效抑制投机资本的单向流动,减少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减少被动基础货币投放,减轻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应该让更多的个人和机构参与到外汇交易市场中。1996 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外汇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成为IMF的第八条款国。当前,我认为我国应该逐步放开居民和非居民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可兑换,鼓励个人对外进行投资。除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外,应该建立可以让个人投资者参与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增加,可以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减少央行干预汇率的频率,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五)、制定合理的外汇政策
中央银行需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限制金融机构的扩张,在处理汇率和外汇的关系时,首先要理顺两者的关系,银行之间进行外汇交易时,可以建立外汇储备基金,政府债券为外汇所有权在要求的时间内转给指定银行是依赖中央银行外汇收购协议实现的,这样既能够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还能够使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把这些外汇交易掉,减少了汇率的波动。
(六)、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六、结论
通货膨胀现象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也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通过对通货膨胀原因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然,所谓的采取措施也不是简单的一一针对原因,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需要在综合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并且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必须超越传统的调控模式,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理水平,不断推进宏观调控间接化。完善我国的反通货膨胀对策,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遏制通货膨胀因素的产生。另外,还要通过提高政府调控水平、扩大内需、保障供给和完善政策配合来有效缓冲和消化各方面的物价冲击,使近期通货膨胀尽快得到有效治理。参 考 文 献
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郎咸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东方出版社,2012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姜利梅,浅谈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0
任峰,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宝鸡社会科学,2011
覃任宁,论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分析,现代商业,2012
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2
罗伯特·M·索洛,《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