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代表就已经提出并在教学当中运动了合作这一学习模式,在西方国家公元1世纪的时候,古罗马的昆体良学派曾经提出过:“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与别的学生互教来获得知识”。合作学习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以来,在世界众多国家都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但由于各国文化差异、教育体制的不同,体现的方式也略有差异。八十年代,合作学习传入我国,九十年代就已经将合作学习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学科各不相同,但合作学习的概念基本一致。“分层合作”是基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将不同种类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进行分配。这种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又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了进步。兼顾了因材施教和集体教育两大原则,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核心概念。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研究一种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灵活的教学方式。这一研究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的情感类目标达成,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三、合作学习的成功案例分析
山东滨洲市实验小学1993年秋天开始就语文和数学两大学科开始实验,他们根据实验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了前测,根据学生的性格、品质、意志、能力、学业成绩等不同参考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六人一组的异质小组,对小组成员分别加以编号命名,以便于具体实验操作。学生的座位也相应地调整为最有利于从事小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排列方式。主要尝试了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他们在谈及实验体会时,认为合作学习小组是以依据表现来获取奖励或赞赏的,学生之间的成绩、荣誉有很大的关联性,每个人的成功都依赖于组员之间协同互动、互助互爱、互教互勉的。受益最大的是学困生,合作学习的策略将“互帮互扶”作为通向小组获得奖励或认可的必由之路,成绩好的或思维活跃的需要带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异质小组的情感效应尤为突出,热情而不懈的帮助,唤醒了学困生的自尊,成员个人成绩的提高带给小组的荣誉更使学困生不断的受到鼓舞,学困生转化效果明显。这就更能体现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学习应该在更多学校和学科中推广的必要性。
我认为学习不仅需要合作,仍然需要竞争,学生在竞争意识的刺激下,团队合作会更加紧密,更能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更快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各个老师在实践合作学习的同时,仍然要完善适当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这能够将学生每次合作学习后的成绩评定都更加有说服力,一定的评分标准是给学生下结论的依据,适当的评价方式更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做到教学相长,使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关于学习合作学习的体会(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