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个人防范措施 [摘 要] 大学生自杀的现象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信用消费、拜金主义、借贷宝横行校园、学术不端等负面的社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群体自杀现象的逐渐增加。本文首先分析了自杀的基本概念,然后对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做了分析,随后对大学生自杀的干预,以及具体的实践策略做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 干预 策略 一、自杀基本概念 (一)自杀概念的厘定 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个体对自己的否认,更是对社会的背离。因此,社会学家认为“‘自杀行为是一种慢性生活方式或职业现象,因此自杀是慢性的内源性综合症。’ (贝克)‘自杀倾向是集体力量作用于个人的结果,自杀是社会整合力异常的结果,自杀率同社会整合力成反比。’(迪尔凯姆) ”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自杀就是在绝望情绪下的一种自我毁灭行为,是自己策划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自我的行为,自杀者完全清楚行为的后果可能导致死亡,但还是启动并完成此行动。 (二)大学生自杀的类型 第一,根据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可以将自杀现象分为三种类型,即“反常型自杀、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反常型自杀是由于个人种种原因,感觉命运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精神创伤、自然灾害、巨大损失等导致的自杀。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当实际得到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望时,他们就会容易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如非典病毒时自杀大量增加,如被困在看守所中的大学生发生的一些自杀现象;利己型自杀,是由于缺乏与社会乃至家庭,宗教组织和国家的融合以自杀作为反抗社会压力(如负债、失恋)等的一种对策,对社会群体丝毫不关心,这类自杀一般很少发生在气氛浓厚的家庭里,如近几年就业压力大,工作岗位有限,因此一部分大学生陷入孤寂忧郁状态,导致他与社会长期的脱离,最终走向绝路;利他型自杀是个体在社会中体现出过分强烈的群体意识,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如现在一部分学生家里贫困,长期负担不起超额的学费,一些学生又不想因为一个人连累家庭,因此认为结束生命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根据自杀现象故意程度,可以将自杀现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杀姿态。自杀姿态是指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而以引起别人注意自己,达到一定警示使人妥协或求助等为目的准自杀行为,它往往有意采取不足够让人死的手段,只作出一种自杀态势。有很多大学生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主动采取这种自杀姿态,以达到让人妥协的目的;矛盾的自杀未遂型。这种自杀指问题的升级使人出现了自杀意念,继而采取了自杀的一些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成功,得到了救助,但却造成致伤的后果。2014年,中南大学的徐慧兰老师对该校61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有89人(占总样本的14.6%)称自己在一年内曾认真想过要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个人意念不坚强,被人发现或其他原因没能成功;严重的自杀未遂。它指有很强自杀动机的人采取行动,并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或者实际上已实施,最后却因某种原因未能成功。大学生严重的自杀未遂的发生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承受重压的部分大学生选择了自杀行为,是独特的风俗文化,经济环境及社会因素方面的驱使,大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终结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这种行为导致自身躯体上的伤害和痛苦;完全性自杀。此类自杀者想法果断,行为快的人并在短时间内采取自杀措施的人,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大学生在一些挫折面前,会产生自杀想法接着是心理矛盾冲突期,动机形成后会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来终结自己的生命。 |
| |
上一篇:培养良好班风的方法研究 80.91 | 下一篇: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方面问题的调查..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大学生 自杀 现象 心理学 分析 个人 防范 措施 | 2020-10-20 08:55:4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