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责任心研究现状:责任心最早的时候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把责任作为道德哲学的核心思想,从此开创了义务伦理学的先河。接着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将责任心确定为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意思要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社会责任;在1989年该组织又将“面向21世纪教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来,号召坚持以人为本、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后来华顿和哥纳等人对幼儿责任心进行了很多相关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幼儿责任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直接后果责任心,主要是指幼儿自己解决自己认为产生的问题;其次是自我规则责任心,主要是指幼儿在没有他人提醒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事情可以进行自己负责;最后一种是持续性责任心,主要是指幼儿的同学朋友或者别人愿意帮助或者代替幼儿做事,但是幼儿却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他们人来做,而是自己负责的行为。 国内社会责任心的研究现状:国内最早朱智贤认为责任心是指一个人个性心理的重要品质,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处于的集体的共同活动和行为的规范及自己感觉应该承担的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刘国华、张积家等人吧责任心定义为一个人为集体积极履行的责任态特征和自己行为倾向,是一个人自己自觉意识和积极的履行的行为倾向。 国内学者陈会昌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幼儿的责任心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强制性的责任心阶段,主要是指幼儿把一些任务的责任心认为成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去做完,但是却没有理解它的意思。他主要在乎的是大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比如是因为老师的要求,不做就会被老师批评或者惩罚,老师让做的事情就做,在幼儿中强制性责任心一般占得比例比较大。其次是半理解责任心,主要是幼儿在离开了大人的权利约束后,在一些情况下出于对责任心的理解,认为是责任心而对别人、社会、集体、家庭的重要性所作出的判断,但是这种责任心的阶段比较不全面,没有成为内心的信仰。最后是原则性的责任心阶段,主要是指幼儿基于离开了大人后对责任心的认识,考虑后果长远的影响,他的责任心已经转化为内心的一种价值观标准,没有外界的影响他也会去完成。 二、问卷调查研究与分析 2.1 编制问卷 3-6岁非独生子女责任心量表:本次3-6岁非独生子女责任心研究问卷责任心量表采用5点量表计分方式,从1开始到5。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责任心水平越高,该量表包含没有责任心、稍有责任心、一般责任心、较强责任心和很有责任心,分别对应分数分别为1、2、3、4、5。 2.2 测试 本次被试试验从两个年级(中班、大班)的幼儿中选出来自农村和城市不同地方的40名学龄前非独生子女幼儿同学作为被试对象,发放共40份问卷调查,剔除回答不完整的和有明显反倾向的问卷调查,剩余38份,被试构成情况如下: 表1 被试非独生子女基本情况 人口统计的变量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20 0.526 女 18 0.474 年级 中班 16 0.421 大班 22 0.579 生源 农村 31 0.816 城市 7 0.184 回收 38 0.95 表2 被试独生子女基本情况 人口统计的变量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4 0.700 女 6 0.300 年级 中班 11 0.550 大班 9 0.450 生源 农村 7 0.538 城市 13 0.462 回收 20 1 2.3 测试流程 该问卷调查是对我所实习的幼儿园中3-6岁的幼儿在家长会期间,针对其中的非独生子女责任心问题,首先认真解释了问卷调查的意义、一部分问卷内容和作答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在作答的过程中不可以相互讨论,在规定时间内,将问卷调查统一回收。 3-6岁非独生子女社会责任心的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初中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分析 |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3-6 独生子女 社会 责任心 研究 | 2020-01-27 20:08:40【返回顶部】 |